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1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你说,谁拍电影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子戈专栏

子戈 枪稿 2021-11-29

开腔 ▻▻▻

抛开所谓世界奖金最多的短片影展的噱头,平潭IM影展就和First、平遥一样,是一个年轻的、自由的、放肆的奇妙时空。


在这个四面环海、始终刮着猛烈海风的小岛上,真把电影当作一件正经事的人们,终于可以尽情地聊起艺术,聊起表达,聊起感动,而不必担心旁人把你看成是傻逼。


而且,这里就是针对那些做梦的年轻人,鼓励你拍出自己的小片子,然后给你发奖金,告诉你“吾道不孤”,还有许许多多同样不切实际的人是你的同谋者。


当新冠疫情把大家都隔开、把一个个的个体都撵到“线上”的时候,一个线下的电影节就是一次顽强的抵抗,恰如需要把很多人聚到一起拍摄、聚到一起观看的电影——这种奇妙造物之本身。


——枪稿主编 徐元




看到他们这样拍电影,我很开心

文/子戈

作者简介:枪稿主笔。一个不够温和的中间派。不在看电影,就在写影评。


在位于福建省东部的平潭岛——这个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落下帷幕。

1376部短片初选,50部入围,最后分享了8项大奖以及多达300万元的奖金。

作为一个扶植新人的影展,IM追求的无非是挖掘好的创作苗子,然后给机会,给资源,给经验。

在这个冬天,这里一点也不寒冷。尽管海风特别大,也只是把创作的热火吹得更旺。

福建平潭的海。

既然是影展,电影理应是第一主角。

在奔波的几天里,我一共看了18部短片。下面我想重点聊聊其中的9部。

我会用三个形容词来归纳这些作品,分别是“刁钻、蔫坏和自我”,我觉得这三个词也特别能概括此次入围短片的气质。

也许,从这9部作品里,也能一窥中国电影的未来。

01

刁钻


刁钻说的是选题,是毒辣的眼光。

对于短片来说,选题尤为重要。因为容量有限,不可能展开过于宏大的讲述,那么这时,选题的角度往往能决定一部短片的成色。

下面我要介绍的三部短片,都赢在了选题上。

先说第一部,《生于意志与硝烟》。

《生于意志与硝烟》记录巴以冲突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人如何生存、繁衍的故事。片长37分钟,导演郭依菲(北京电影学院),最终获得麒麟新锐非剧情短片奖。

这是我在本届IM影展上看的第一部纪录片。

影片把目光投向巴以边境,讲述了被以色列政府囚禁的巴勒斯坦人,如何通过“走私精子”的方式,与家中的妻子孕育后代。

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也正因如此,它凸显出记录的价值。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三个家庭,拍摄了三个以如此特别的方式出生的孩子。整体质感犹如一部家庭录像,自残破的现实里升腾起一丝丝温情。

如果说它有什么不足,就在于温情大过了探究,它对于“走私精子”背后的链条如何形成以及怎样运作,缺乏必要的阐述。

它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降生对这些家庭的意义。那一刻你会明白,这也许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越狱”,是把生的希望重新带回这片绝望的土地。

还有一部也是纪录片,叫《山羊胡子》。

《山羊胡子》记录了一个爱上诗歌创作的农民李松山的生活。片长42分钟,导演贾雨翔(同济大学)。

范俭导演的《摇摇晃晃的人间》让我们认识了身患残疾的女诗人余秀华,认识到她充满生命力的诗歌以及被躯体囚困的自由灵魂。

在这部《山羊胡子》中,导演贾雨翔带我们认识了另一位诗人,他也身患残疾,也生在农村,他叫李松山,笔名山羊胡子。

影片开始,伴着一首名为《自画像》的诗,李松山赶着羊群从屏幕上缓缓走过,而一行诗句浮现出来:“羊群是唯一的动词。”

诗和影像有着相似的魔力,它们都能使司空见惯之物焕发重生的光彩,而在刚刚的一幕里,恰恰体现出诗意的本质。

短片讲述了李松山因为获奖,到附近县城去领奖的过程,这一来一回,装下的是故乡和远方,诗意和现实,以及权力与个体的对立关系。

李松山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每天赶着羊群上山,傍晚时,再把羊群和夕阳一起赶下山坡。

接下来是一部剧情短片,叫《果果》。

《果果》讲述脑瘫少年日益成熟的性需求如何使他的家人再次陷入困境的故事。片长34分钟,导演杨果敏(中央戏剧学院),最终获得麒麟优秀短片奖。

这部短片很特别,关注的是一个脑瘫少年的性焦虑问题。

你能想象吗?在拍摄普通人的性焦虑仍不自由的年代,能有这么一部短片是多么难得。这不光是勇气的问题,而是一种真挚的关怀。

可以看出,导演对于镜头前的人物——无论是少年,还是父亲——都投射出同等的注视。它既拍出了少年被压抑的冲动,也拍出了父亲的纠结和隐忍。

正如我在开篇所说,好的电影都是从特殊回到一般的。同样,在这位脑瘫少年的性焦虑中,在父亲对儿子的“生杀”焦虑之中,我们其实可以读懂每个人的焦虑。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被欲望所困,我们也都会陷入人性和神性的永恒矛盾之中。只不过这个故事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把这种错位拍了出来。

正因极端,所以透彻。

02

蔫坏


蔫坏说的是表达,是欲言又止,话里有话。

不可否认的是,比起当下院线片的尺度,此次影展的部分短片显然更为大胆。它们说出了一些不便明说的东西,而且是以电影的方式隐晦地说出的。

在这里,我想先聊一部类型片《钝器锋利》。

《钝器锋利》讲述退休警察为了保护受家暴的母子,而去对抗法律的故事。片长30分钟,导演邬佳润(北京电影学院),最终获得麒麟新锐剧情短片奖。

这次影展上的短片,大多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作者电影,类型片很少,所以当我看到《钝器锋利》时,反而有一种新鲜感。

这部短片在剧作和技法上,完成度都比较高。它讲述的是一个退休的老警察,在得知邻居的家暴男被妻子意外杀死时,决心帮助这对母子。

整部短片采用一种“杀人回忆”式的跳入跳出的讲述方式,并在主线之外埋伏暗线,最终这条暗线又以诡计的形式扣回主线。

在这之中,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退休老警察”这一身份的设定。这是一个自带矛盾的身份,老警察曾是某种正义的化身,但当他脱下警服,做回一个普通人时,他要重新面对情与法的纠缠。

也正是在这个人物的两难处境中,我们明白,法律作为一种一刀切的惩罚性措施,似乎并不能公正地解决所有矛盾。与法律同等重要的还有另一种东西,叫做恻隐。

短片展映后,导演及主创会亲临现场与观众交流。上图为《钝器锋利》导演邬佳润正在进行映后分享。

接下来说一部农村题材的短片《镇长的恩人》。

说实话,这部短片由于经费有限,成片的质感太电视电影了。但它拍摄的题材很有趣。

它讲述的是几个村民为了和镇长攀关系,争相恐后要帮镇长顶罪,争做“镇长的恩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几个村民绞尽脑汁,彼此角力。

这当然是个很荒诞的故事,它实际讲述的是当不受制约的权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寻租这件事也会发生内卷。

从前吧,跪着就能把事办了;后来,人家开始嫌你跪姿不够养眼;再后来,你想跪,都不一定有资格了。

而这个短片讲述的就是上面这个链条已经发展到最后一环的故事,村民们敲锣打鼓空欢喜的结局,如一记耳光,响彻在每一个类似的村落。

最后,说说这届IM影展我最喜欢的一部短片《黄真真的演讲》。

《黄真真的演讲》讲述非典时期的某一天三个小女孩发生的故事。片长25分钟,导演闫好好(美国电影学院),最终获得麒麟评委会大奖。

这是一部儿童片,讲述了在2003年非典时期,在封闭隔离的学校里三个8岁女孩的一天。

全片没什么特别的情节,概括起来无非是:一次失败的见面、一次失败的逃跑和一次失败的演讲。

但有趣的是,这每一次“失败”的背后,其实都有一种不妥协、不盲从、不伪善的态度。

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这个时代的《看上去很美》,讲述的是个体与集体的紧张关系。只不过它要更为直白,因为连看上去都已经不那么美了。

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影片最后,当黄真真拒绝说完演讲的内容,转身下台后,礼堂里,观众的掌声依旧响了起来。这一幕如此荒诞,它拍出了“鼓掌”这一动作的机械性,更拍出了麻木的众人不知该怎么面对这样一个女孩,只得惯性地以鼓掌来应对。

这是一次“假”的鼓掌,却献给了全场最“真”的那个女孩。

03

自我


自我说的是风格,是特立独行、自娱自乐的态度。

在此次影展上,我一直希望能看到一些短片,有着鲜明且自觉的作者风格,能让人眼前一亮。所幸,我看到了这么几部。

先说一部半剧情半自传的短片《莜面窝窝》。

《莜面窝窝》讲述了一家三口的平凡日常。片长26分钟,导演王鹏(北京电影学院),最终获得麒麟优秀短片奖。

这部短片没什么情节,不过是一堆生活琐事的无明确所指的连接,但这么散散淡淡地连下来,就有一种韵味在。说是诗意吧,也没那么浪漫,那大概是一种荒诞不经的颓废和不请自来的孤独。

影片拍的是一家三口,母亲是个信基督的话痨,父亲整天愁眉苦脸,儿子怀抱着无处施展的快板艺术游手好闲。整个短片就拍这三口子的日常相处。像是只拍了一天,但又能看到无数相似的日子。

在日常琐事的缝隙里,又有并不张扬的动人时刻。比如父亲冲进屋子,拿起笛子吹起《相逢是首歌》;母亲手把手教儿子做莜面,说“劲儿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有儿子听到电话里的老同学说了句“不干了”,然后就是一阵沉默,只有一旁的热水还在沸腾,蒸汽噗噗地往外冒,但饺子迟迟没有下锅。

如此荒诞,如此正常。

下面说一部颇具想象力的短片《沙巢》,它也获得了本届IM影展的“最具创意作品奖”。

《沙巢》导演以充满电影感的影像将其记忆呈现在银幕上。片长20分钟,导演胡英海(北京电影学院),最终获得“汉印”最具创意作品奖。

《沙巢》是一部有关记忆的电影。导演将时间实体化为一个沙漏,以上下两层空间为载体,呈现记忆不断被现实覆盖的过程。

更有趣的是色调,导演故意将过去的画面调成暖色,而现实画面是冷色调,由此形成一种视觉的热传递,仿佛主人公不断被牵引回童年的时光。但记忆又是如此不牢靠,它渐渐被时间蒙上了灰尘,呈现出既亲切又疏离的分寸感。

导演通过这样的设计,拍出了一种时光易逝、往昔不再的无奈。特别是当母亲被沙尘所掩埋,终于站成一座雕塑时,那种怅然若失感,如同悼念一段凝固的时间。

最后,我们说说这届IM影展的最佳影片《手风琴》,来自新疆导演艾麦提·麦麦提拍摄的一部维语短片。

《手风琴》讲述了男主角买琴的尴尬和朦胧的爱情。片长36分钟,导演艾麦提·麦麦提(北京电影学院),最终获得麒麟最佳影片奖。

这部短片同样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用一句话总结,它以韦斯·安德森式的构图和色调拍出了罗伊·安德森式的幽默。

当然这么说有些不合适,一来未免有夸大之嫌,二来也不够精准,但你看过之后会发现是那么个意思。

影片的情节极其简单,讲了一个男孩要买手风琴,没钱,辗转多次后,与琴行的女孩产生了暧昧的情愫。

在视听语言上,导演有着明确且一致的追求。全片有大量固定镜头,框住一段时空,让人物和事件在其中偶遇和发生;而全片唯一几个随人物移动的镜头,都发生在男孩和女孩相处的过程里,这种消极与积极间的对比,仿佛在说,你们男孩、父子之间那些破事没人爱看,对年轻人来说,恋爱才是正事。

可以看出,导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这是比剧作、技法还要困难且重要的事。

「枪稿」主编徐元和友邻号「映画台湾」主编黄豆豆,连续两年受邀做侯孝贤电影的映后分享。

至此,9部短片已分享完毕。

还有很多风格、选题都截然不同的短片,请原谅我无法一一说尽。

这次来参加IM两岸青年影展,我一度担心自己无法消化这样密集的观影,但事实上,我完全投入其中,一点没觉得劳累。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影展,年轻的创作者们在这里展示他们对于世界的观察和体认。不可避免地,这些作品还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与稚嫩时常相伴的,往往是真挚,是把最想说的话勇敢地说出来。

我很开心,这些几乎同龄的创作者们并没有以某种典型的代际特征出现,而是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趣味。

并且有那么一刻,我真诚地觉得电影并没有走向没落,而是大有可为。


编辑/徐元
排版/手动贩卖机

THE END

相关回顾:
煤老板和贾樟柯之后,山西影视靠什么翻身?
平遥和王俊凯都有光明的未来吧︱三九专栏
贾樟柯:搞电影,肯定会有一些代价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