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文:母亲
【往期回读】
母亲
李景文
【作者简介】李景文:男,中国作协会员,江都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迄今在《钟山》《青春》《长城》《红岩》《山花》《小说界》《北京文学》《雨花》等著名文学刊物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微型小说百余篇(部)。作品数十次被《中华文学选刊》《传奇传记文学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青年文摘》等选载,并被收入《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多种权威版本,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内外获奖。已出版长篇小说《野宴》《烟花三月》,小说集《看天》《悬挂在十字街头的命运》《怀念与一个女孩有关的微笑》。
母亲是个有爱心的人。就说喂流浪猫,让我敬佩的是,母亲十多年如一日,每天将中晚两餐的鱼头鱼尾,或其它的荤腥装进塑料袋,再用荤汤拌上米饭。母亲很细致,说猫只能吃白汤,红汤会咸了它们。
晚饭后,每每弟弟将猫食送到楼下时,几条猫早就候在那儿。还有一次,我从江都到南京看望母亲。午睡起来的时候,室内静悄悄的,却听见唧唧喳喳的鸟叫,仿佛就在眼前。我轻手轻脚循着声音探过头去,原来母亲将中午多下来的饭撒在了厨房的窗台上,三只麻雀在那里吃得正欢。
母亲心地善良,一直人缘很好。无论是年轻时在老家樊川,还是退休返聘在县城,都有一帮或大或小甚至是忘年交的好姊妹。1998年炎夏,在弟弟的小孩出生前夕,父母来到了南京,这一住就是十多年。母亲慢慢融入了都市生活,小区里一群年龄相仿的老太婆都与她打得火热,她们常常电话问候,相互串门,交流厨艺,母亲学做了几个南京菜,又教她们拿手的扬州菜。她们还一起乘车去游园、尝特色小吃,到超市、批发市场买便宜货。母亲制作的糖醋蒜和葡萄酒受到热捧,每次做好便送给老姊妹们品尝。对弱势群体母亲更是关爱有加,小区里有一户住在棚户里的“老河南”,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母亲一有旧报纸、啤酒瓶等废品,都无偿地送给他。院子里还有一家“双子奶奶”,儿子在南方打工,媳妇也挣不了几个钱,一对双胞胎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时常给孩子送些好吃的。
2010年12月12日夜,慈爱的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这一天,恰恰是父母结婚五十一年纪念日。对母亲、对我们全家来说,这个世界真是太残酷了!老天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父亲多活些日子,哪怕再多活一天!父亲去世后,母亲常常一个人对着父亲的照片黯然神伤、独自垂泪。母亲毕竟是七十有二的老人,身体大不如从前,右眼因为患上玻璃体混浊的眼疾,几乎失明,看东西只是一个大黑影。母亲左腿患有关节炎,走路有些蹒跚,上下四楼也不太方便。母亲的居所与弟弟的小区比邻,我和弟弟担心母亲的身体,就劝母亲住到弟弟那带电梯的房子。母亲没有同意,说她还没有老到离不开人的地步。
母亲是坚强和开朗的,不但继续为小儿子料理家务,而且渐渐从伤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拾掇起父亲生病前她练字的毛笔和唐诗宋词。母亲不是书法家,她用毛笔蘸着水悬腕写字,开始是当作气功练的,现在则为了转移注意力。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了一辈子,年轻时读过许多古典和现当代优秀小说。现在,母亲只剩下一只好眼睛,小说是读不动了,就挑些诗词来诵读,又将会背的诗词默写在水写布上,然后去背诵新的诗词。母亲这样做,我很高兴,就夸她是做智力体操。受到夸赞的母亲一发而不可收,将练字和背诗当作每日的功课。日积月累,几年的功夫,母亲竟会背200多首诗词。我很为母亲自豪。母亲肚子里的诗词多了,不满足于死记硬背,常常反复吟诵,或自说自话,或沉思默想,去体会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和哲理哲思,她觉得自己的胸襟也随之辽阔博大起来。
母亲因眼睛不好,笑谈自己不是看电视,是闭目养神“听”电视。母亲不喜欢韩剧那种婆婆妈妈、哭哭啼啼,收看的是描写周总理的《海棠依旧》、表现清官的《于成龙》这类演绎人间大爱的正剧。母亲喜欢京剧和历史,看戏曲节目和“百家讲坛”,说起梅程尚荀“四大名旦”如数家珍,讲起历史人物也是头头是道。母亲由衷地为国家的富强喝彩,新闻联播和中国舆论场是她的最爱。她总是嘱咐两位在海外留学的孙女:“要记住呀,我们是中国人!”
来自江都日报。本文仅供学习与欣赏,不作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