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文艺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

张广祥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寒门女孩考入北大,贫穷不值得感谢

我的祖屋情怀

《西虹市首富》要凉!网友:封杀!

现在穷家富养出太多败家子!

最高级的善良,是心疼别人的不容易

三观绝不是评价文艺作品的唯一标准。一部文艺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1

近些年,所谓三观(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似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与讨论话题。

比如谈对象,首先要考虑对方三观是否端正;发生争论,即刻以“我们三观不合”结束辩论;评价一个人,动不动说此人三观不正……最近,又有人批评乃至批判一些比较经典的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三观不正”,从而引发网友的集体大讨论。

比如,在电影《英国病人》的豆瓣短评中,很多人说本片三观有问题,认为接受不了片中的婚外情。

法国作家福楼拜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竟被描述为“爱慕虚荣的白富美”、“女文青”。

还有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经典名著《红与黑》。

如果要这么评判的话,几乎所有的本来公认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不能通过考核的。《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名利场》《悲惨世界》《高老头》《茶花女》《牛虻》《月亮与六便士》《简爱》《呼啸山庄》……就算是《红楼梦》,也能挑刺说“贾宝玉就是在两个女人之间徘徊不定的妈宝男”!

难怪有人直言不讳地说:用三观审查文艺作品的人,只配看八部样板戏。

2

面对这种似乎霸道的三观审查,我们不禁疑问:三观真的那么重要吗?文艺作品一定要看三观吗?

我们不妨以《包法利夫人》为例来谈谈经典名著。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很多人也因此批判包法利夫人,说她爱慕虚荣,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对婚姻不忠诚等等。

而福楼拜是这个用意吗?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当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死的时候,伤心地坐在地上痛哭起来。朋友对他说:“你不愿意包法利夫人死,就把她写活嘛。”福楼拜沉痛地说:“写到这里,包法利夫人非死不可,没法写活呀!”说完了,又接着哭去了。

很显然,福楼拜的内心关乎人性,他的笔管是在抒写人性。正基于此,他才能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平庸悲剧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也深刻地评判了社会。

也正因为此,很多人才感觉到这个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我。

3

对一部文艺作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也说过,对《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很正常。我尊重每个人自己的解读,但我也认为,不能以你一个人的评判否定他人或众人的看法。

三观端正与否,本也是文艺作品的一种评价角度。但是,三观绝不是评价文艺作品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将三观不正作为封杀文艺作品一个唯一的或最大的理由。

拿三观评价文艺作品,实在是太简单粗暴的审判,不,简直就是绑架。这样的行为完全无视了作品内容之丰富、人性之复杂、价值之多元,压迫人发自内心的感情与欲望,阻挡对更深意义的追问和探索。

如果一个文艺作品最大的标签是"三观端正",那这个作品一定是除了符合主流道德标准以外平平无奇,甚至一无是处。

对于那些过分强调三观的读者来说,实际上他们早已违背了欣赏一部文艺作品的初衷。从审美艺术的角度上来讲,一部文艺作品的首要任务绝对不是要去教化大众(尽管有时有这方面的功效)。好的作品,首先是能感染人,有艺术价值,有审美的元素,其次才有可能教化人。

一部文艺作品,如果你只读到了三观,那就什么也没读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