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海外的丁中校友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江安中学孙兴华,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养蟹的老人

野炊   滕三爷    会餐

小小报刊亭    我不是老师

小女生送我礼物    弟弟

致谢王慧骐先生——兼谢“丁中广祥”

海外校友

丁中1955届校友   王德凡

作者王德凡先生,1941年出生,宜陵人。丁中1955届校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电子工业部第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生产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委员兼移动通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有课题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等三项,个人或合作发表论文、综述30余篇。发表科普作品等300余篇,有100多篇散文散见于近20 种报刊,著有散文集《路上的风景》。


多年前,我在家乡的《江都日报》发表了一篇回忆丁沟中学初办时期的文章《母校丁中》,将其贴上博客后,点击率较高,并有多家网站和博客转载。


文中这样记叙当年丁沟中学的情景:“丁沟中学于1952年秋季开学时,由于校舍还未建好,在镇南三里地的韩塘村借一套民宅大院办学。……”最近偶然发现,又有一位新博友转载此文,还写了留言:“博主可记得当年的校舍的主人叫什么?我在韩塘长大,小时候记得墙上有被白石灰盖住的‘丁沟XX’字样,想知道祖宅是否曾经是丁沟中学的旧址。我本人是丁沟中学高中毕业的。”


新博友网名叫北极郎,原来是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的丁中校友,现定居瑞典。按年龄推算,应是距丁中在韩塘办校十多年后出生的,难怪他提出这个问题。丁中建校已有60多年历史,虽然在韩塘只待了一个学期,可那个小村庄却是她的诞生地。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这回事,但当年的150多位同学和十多位教职员工肯定不会忘记,好比人们不会忘记自己的出生地一样。


我于1953年初随丁中迁往丁沟镇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去韩塘村,只能给博友作如下回复:“当年在韩塘上学时,年龄太小,不知道借用的房子主人是谁,但记得是在村子东头,房子有好几进。”北极郎回复:“韩塘是个很小的村子,网上提到她的文字屈指可数。听老人们说,家宅曾经被当成学校,不是丁沟中学,便是韩塘小学。你说丁中借用的房子在村东头,很有可能是后来的韩塘小学的校舍,宅子南边是操场,操场南边紧挨着一个水塘。”

博友是韩塘村人,现远在北欧,还心念家乡,回忆往事,令我不胜感慨。丁沟中学、韩塘小学以及后来的韩塘小学,究竟哪个学校是借用他家的祖宅呢?我确实不知道,好在同班同学陈锡瑾和我常有联系,他年轻时曾在韩塘小学(戴帽子初中)工作,向他电话了解后,我给北极郎回复:“我联系了一位丁中同班同学,他说那时的韩塘小学就是丁中创办时借用的房子。这么一说,你应该清楚是否你家的祖宅了。”

博友很快回复:“现在我基本确定丁中创办时借的就是后来的韩塘小学校舍,不是我的祖宅。你的那位同班同学尊姓大名?说不定还是我的老师。我在1971年到1978年在那里读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我真名叫韩X,问他可否记得?”


我立即给他回复:“您好!往事并不如烟,你确定了当年的情况,我很高兴。我的同学叫陈锡瑾,他1975年至1977年在韩塘小学工作,已退休多年。我说出你的名字,他说没有教过你,但有印象,因为你那时很神气,所以记住了。”


北极郎很快给我回复:“陈老师应该没教过我,我当时年纪也小,其他几位当地的老师都有很深印象。韩塘小学的校舍应该还在,已经没有学生了,也很破旧了,有时间您可以故地重游。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一篇网文,引来了原不相识的博友亦校友之间的几番交流,颇为有趣。如今的网络真方便,几个来回,便把博友心中的问题搞清楚了。作为客居海外的游子,由此回眸当年老家韩塘村的情景,也是一件欣慰之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