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久的印记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我家四十年    我家的《家庭档案》

丁中学子:母校见证我们的爱情(附梦幻视频)

66届离校50周年重返母校忆当年

国庆节散记    一张迟到的丁中毕业证书

永久的印记

——《竹墩史话》序

吴 耀

作者吴耀先生:竹墩人,现任小纪镇党政办主任。


不经意间,我也已是竹墩的“老人”了。这不仅是因为在时光流转中,我已人到中年、两鬓渐白;也缘于在岁月积淀中,我也是竹墩近二十五年发展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尤其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竹墩人”已成为我人生中越来越鲜明的社会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想为竹墩做些什么的心愿愈加迫切,却总因自身的怠惰而无所作为。早在大半年前就得知我的老师花善祥先生等几位“老竹墩”着手编纂《竹墩史话》,内心十分欣喜,《竹墩史话》今日正式付梓,着实可喜可贺,既对他们的热心、敬业钦佩不己,也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深感自责和不安。

嗅着清新的油墨香,记忆的闸门随之打开,思绪回到了曾经的过往,尤其是1992年参加工作后竹墩发生的变化、事情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十分感谢,也终生难忘在竹墩广播站工作的3年时光,不仅教会了我处世做人,也因为担任自办节目编辑、外线工的便利,让我有机会接触、认识和了解竹墩的那些人和事,走遍了广播线路经过的每一个村庄、角落,更让我对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充满深情。所以当我以虔诚之心打开并阅读这本《竹墩史话》,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亲切,每一个细节又都是那么清晰,尽管其中有些人和事并非我所熟悉或只有依稀的印象,抑或从未听闻,但直觉告诉我,这里的一切都与我密切相关,家乡的自豪感、心灵的归宿感油然而生。我想,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能在这本《竹墩史话》中寻到今生的根源,我是幸运的,因为有根,心才不会走远、更不会迷失。

初读书中的章节,我便被其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几乎是一口气将其读完。无论是对竹墩由来的追根溯源,还是对竹墩历史的深入考证,抑或是对趣闻轶事的翔实补正,都以一个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串珠成链、铺陈开来,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引人入胜;史料之详实、语言之朴实、内容之厚实,就连千百年来竹墩人口耳相传的民间轶事,都逐一给出出处、作出标记,体现了严谨性、真实性,令人信服,我不禁为编纂者们的执着点赞。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爱读史书者,可以将其作为方志来读,从中定能知晓竹墩从何而来、因何而兴、曾经何事,深切感悟到“国有史、方有志、家有法”的精髓;爱好文学者,亦可将其当作散文、小说来品,从中可以了解竹墩的文化传承、风土人情、陈年往事,深刻领略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韵。总之,在我看来,这本《竹墩史话》虽志非志、非文亦文,是一部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且偏重于乡土文学的地方志,在竹墩发生过流传过的事几乎能逐一找到出处,每一个竹墩人和关注竹墩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都能滋生出不一样的感受,且能引起强烈共鸣与认同。我想,在纷繁的社会里,能在这本《竹墩史话》中回到精神的家园,我是幸福的,因为有家,心才会有所皈依、永不会浮躁。


品味书中记述的故事,仿佛是邻里坊间的促膝谈心,又好似讲述者娓娓道来,我在其中领悟到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真实内涵。书中讲述的那些人、那些事,都让人感受到竹墩人是内敛的,也是包容的,更是进取的。淳厚质朴、和谐圆融、负重奋进、开放超越,是竹墩精神的内核,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竹墩发展变迁的不竭动力与真实写照,一如那激越的威风锣鼓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激励着每一个竹墩人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高歌猛进,也像那清澈的南大河水,善利万物、为而不争,敦促着每一个竹墩人向上向善、砥砺前行。这大概也是编纂者的初衷吧!我想,能从这本《竹墩史话》中感到心中的敬畏,我又是幸甚的,因为有敬,心才不敢怠惰、更将常怀感恩、永葆激情。


掩卷而思,感慨万千。于竹墩,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竹墩人和曾经在竹墩生活过、工作过的人,都是匆匆的过客,所有的曾经都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于我,于每一个竹墩人,无论栖身何处,“竹墩”是我们永久的印记,更是永远抹不去、解不开的情结。今生,我因自己是竹墩人而自豪,也为竹墩的发展而骄傲。

欢迎参阅:向乡村和土地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