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赛 | 丁中记忆之马肇础老师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中国烹饪大师、丁中校友:徐权

中国烹饪大师、丁中校友:沈家定

那一年冬天,丁中男生得了一种怪病

那年,女生帮男生钩被子(丁中的故事)

丁中记忆之张德麟老师

丁中记忆之马肇础老师

丁中校友  孔赛

【作者简介】江都区樊川镇(原三周乡)人,生于1968年3月。1979~1985在江都县丁沟中学就读初中和高中,1985~1989在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学院)硅酸盐工程系就读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曾在潮州三环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南虹电子陶瓷有限公司从事功能陶瓷材料和器件的研发工作,目前居住在深圳,就职于深圳爱博科雅技术有限公司。


2012年春节前经过上海时,去看望了陈惠珍老师,吃完陈老师下的面条,师生俩就闲聊起来。聊着聊着,陈老师拿出了一份《景原》刊物,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从马家花园到顾家花园”。

《景原》刊物

文章介绍到,苏州申庄前顾宅(苏州市控保建筑111号)始建于清末,最早的主人是做过河南柘城县令的马嘉桢。马嘉桢(1842—1899),字干生,江苏吴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初任西华县县令。任职期间,广立学校,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光绪24年,调任河南柘城县令。时正值柘城大涝,颗粒无收,次年春百姓无米下锅,马嘉桢积极赈灾,邀请家乡吴县父老捐银13000余两,亲自发放到百姓手中。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当地百姓得赈济而活者众”;饥荒未了,瘟疫又至,马县令积劳成疾,身染瘟疫,病故于河南柘城任上。


据考,马家花园初建于光绪二年,当时马嘉桢尚未考取进士,正值壮年,可以推断马嘉桢参与了住宅的建造。马嘉桢考取进士后即去河南赴任,直到去世也没有回过苏州,马氏后裔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将老宅卖给绸缎庄老板顾鸿培,顾氏对马家花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由此,“马家花园”变成了“顾家花园”。

马家花园里苏州市唯一的树龄100多年的“瓶兰花”


马嘉桢,就是我初中语文老师马肇础先生的祖父。


马老师出生在1931年8月,按年份推算,老师是在“马家花园”老宅里出生的。


上世纪50年代初,马肇础老师在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的东吴大学(1952年改为苏州大学)就读。在读期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召唤,弃笔从戎。本是准备当空军飞行员的,后因身体的一些状况,去航校做了教员。1958年,成了开发“北大荒”的10万转业、复原军人的一员。

1958年 “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


在“北大荒”期间,马老师写了两首长篇叙事诗,一首是《山村夜歌》,另一首是《古琴新音》。


署名尹合的《山村夜歌》最初发表在1958年出版的《北大荒文艺》创刊号上,1959年1月被《诗刊》转载,后被收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多人诗集《北大荒的春天》中。此诗发表后,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以配乐朗诵的方式播放过。 

    

《山村夜歌》的开篇写道:


那是一个初夏的黄昏,

背着测荒员简单的行李,

我走进一个靠山坡的小村。

有一支古老的牧笛,

在梨树下发出悠扬的声音。

踏着铺满月光的小径,

我找到了吹笛的老人,

借着茅屋里射出的灯光,

我看见一对深邃的眼睛。


诗的结尾写道:


歌儿越唱越起劲,

草原夜已深沉。

我收起了小小的月琴,

老人的牧笛还吹个不停:

“这曲儿吹得远,

要吹遍全国的城市和乡村。

这曲儿吹得长,

千秋万代忘不了开荒的人!”


现在读起这首诗,从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热血青年的浪漫主义情怀……


1970年代末期,马老师从北大荒调到丁沟中学和陈老师及孩子们团聚。


1979年,我从三周乡王坝小学毕业考上了丁沟中学初中部。我被分在了初一(2)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是马肇础先生,数学老师是马老师的夫人陈惠珍,他俩都是苏州人。初一(2)班是语文教改试验班,马老师认为当时统编的课本已不合时宜,他精选了一些古诗文,自己刻印给我们学习。初一时教我们的古文有《纪昌学射》、《和氏之璧》、《伤仲永》等,后续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室铭》、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苏轼的《前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唐诗宋词除了李白、杜甫、苏轼的,还有王维、杜牧、韦应物、范成大等名家的。


马老师还用他的吴侬软语给我们吟诵过《醉翁亭记》等古文。


虽然当时我们对很多古诗文不很理解,但这些古诗文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马老师在教我们增加阅读的同时,还安排我们写观察日记,练毛笔字。谁观察得细致,他会拿到课堂上评讲;谁的大字写得好,谁的红圈就多,大字写得好的是金慧华和彭云同学。


那时班上出墙报,插图就由有美术细胞的黄长明、黄高明同学来画。

居中长者是马肇础老师。左1至3是韩立琴、汤梅玲、金慧华;右1至3是姚红萍、张党凤、彭云


那时我们每周都有一节班会。有一次班会的主题是“谁是共和国的接班人”,马老师让我们排队,一个个去讲台上看一个用盒子装着的东西。原来那是一面镜子,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

初一上学期家长会请帖


马老师为人耿直。当时农村改革已开始,社会上也出现一些不正之风,类似给领导溜须拍马、损公肥私的不良风气也会吹到校园里来。马老师对那些歪风邪气深恶痛绝,说到激动的时候,胡子会竖起来,还会骂人:可恶!可恶!他跟我们说过要“防微杜渐”,他告诉我们:陈云也说“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那时丁中有一大片菜地,位于东大门进学校那条路的北边,学校有位蔡姓的工友照料这片菜地,劳动课时我们常由蔡师傅带着去菜地里干活。马老师让我们称呼他蔡师傅。马老师教导我们要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上初中时我们有几位同学住校,马老师看到我们吃晒干的馒头片很好奇,问我们这干粮叫什么,然后还跟着我们学说“馒头角(发音gà)哉”。


冬天我们男生一下课就靠在走廊的墙上挤来挤去取暖,马老师看得好玩,也跟我们学着说“挤挤夹夹(发音gài)好暖和”。


马老师抽烟蛮凶的,有时看到他走出学校南大门,大抵是去丁沟街上买香烟去了。下课了,马老师常常点上一支烟,吸上一大口,半支烟就烧掉了……


在我们初中毕业不久,马老师和陈老师调到了宜陵中学。临别之际,他赋诗一首,诗中充满了对学生的期望。

送  别

忽忽经冬春,依依话别情。

艳阳铺大地,浩气薄青云。

出类防骄意,无私弃馁心。

会当他日见,娓娓听佳音。

前数第二排右四是马老师,左一是陈老师


调到宜陵中学后,马老师和陈老师的大儿子马震勇和小儿子马震雷也跟随到宜中读高中,其时老师的女儿马学兰已经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读大四了。1983年,震勇从宜中考取了复旦大学;1986年,震雷从宜中考取了无锡轻工业学院。


大概是我在丁中高一上学期的时候,震勇有次回丁中办事,他关照我们同学有空去宜中玩。高中毕业后的一个暑假,朱进、罗春锦和我相约去宜中看望老师。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我从三周骑车到樊川朱进家,然后我俩坐公共汽车去丁沟汽车站。到丁沟后,左等右等不见春锦的影子,我俩就傻呼呼地回去了。后来问起春锦,他说那天他直接去了宜陵,以为我们也会一脚头就去宜中马老师家的……

左1朱进,左2春锦,右1魏萍,右2任明。居中长者是马老师


大学毕业那年的暑假,我们家在樊川的几位高中同学相约,骑脚踏车由北向南看望老师和同学,第一站是丁沟,第二站就到了宜中。其时,我的高二、高三的班主任朱尔林老师(教物理)也调到了宜中,马老师和朱老师住在同一排教工宿舍里,马老师家住西头,朱老师家住东头。那天中午,我和俊生同学在马老师家吃的陈老师做的午饭……


俊生和我提起过,他在富民中学上初中时,马老师曾去富民给他们讲过课,俊生也算是马老师的学生了。


我上大学期间,和马老师有过书信联系。回信中,他嘱咐我:碰到老同学时代他问个好!

老师的回信


后来马老师他们调到了江都艺术学校(后改称江都四中)。1990年冬马老师过60岁生日,同学们去看望,老师写了《重逢》并序:


原“丁中”语文教改试验班毕业同学,现已奔向四方,知余今岁度六十生辰者,纷纷来贺,感其挚诚,特步八年前余所赠五律《送别》原韵,成此律以谢,兼谢与贺诸君。

重  逢

一片胸中春,融融桃李情。

忧听风更雨,乐见月同云。

艳饰神州地,香飘赤子心。

露霞勤饮沐,何虑花无音?

任明同学保存的马老师手书的《重逢》和《送别》


大概是1992年春节吧,滕兵、朱进和我一起去七闸桥西看望了老师,老师一家还是住在简陋的平房里……


1997年马老师和陈老师回苏州老家定居,时震勇在苏州工作,临行前同学们在运城饭店为老师送行。

居中者是马老师和陈老师


再后来,即2008年,同学们邀请马老师回江都看看。

以上转拍自慧琴给老师做的相册

与同学们相聚,马老师开心地笑了


震勇到上海工作后,老师就跟着去上海居住了。


2010年10月途径上海时,我去看望了马老师和陈老师。

在九歌花园小区门口和老师合影


2011年夏天,我去上海出差,再次去老师家和他们聊天,还拍了他们和同学通话的视频,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马老师。

马老师和同学通话


2011年国庆前后,同学们得知马老师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专程从江都和南京去上海看望了老师。


一个月后,马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012年9月初,我在老家时收到一个短信,问我是不是在宜陵中学上过,是不是马肇础老师的学生。我告诉他,我是在丁沟中学上的,马老师是我们初中的班主任。他回我说:那就对了。我很纳闷,因为我不认识这位孙卫平同学。


过了几天,忙完了手头的事,我打电话问孙同学怎么知道我的。他说在网上看到了我的一篇关于古诗文吟诵的跟帖,其中提到了马肇础老师,并有我留下的联系电话。


孙同学提到他在宜陵中学读高中时,马老师在1987-1989年教他语文;课余马老师也与他下下围棋,老师赢他次数少。我告诉他马老师去年离开了,他说后悔当时没有让老师多赢几盘棋……

对马老师的思念如三阳河的绵绵流水


【后记】

有位网友在我的小文《我的初中,我的高中》后留言:


“马老师和陈老师是1982年调到宜陵中学,当时我上初三,陈老师的苏州话让我适应了好一会。马老师高中教语文,称得上是一位人生导师。在他的课堂上知道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古文观止》。他的三个子女读书都很棒,老大南大,老二复旦,老三无锡轻工业学院。宜中86届高考失利,虽然他家老三考上了,但是还是让黄家利召集同学,鼓舞士气。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

2019年元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