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满天心,70年代末女子,上学甚少,读书颇多,浪迹十年,终是幼稚,生活白痴,幻想达人。闲读红楼为趣,倦聆古筝怡情。文风无定,时嗔时喜,烟火与婉约并进,犀利伴温柔同行。2008年开始创作,已出版作品《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一轮圆月耀天心》《长相思不相忘》《总有一首诗,让你相信地老天荒》《以你之姓,冠我之名》等。
千年烟月在:从唐诗走近大唐08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一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位诗人都为大唐诗歌的兴盛奠定了不同程度的基础,也对前朝文风的改变做出了贡献。四人虽被列为四杰,亦是有排名的。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
可以看出,王勃排在第一位,其次就是杨炯,卢照邻随后,骆宾王压轴。
初唐四杰,是名人,其中王勃诗风绮丽;卢照邻意境疏朗,不拘一格;骆宾王抒情,工整;杨炯却别具一格,充满男儿豪情。
杨炯人如他的诗一样,分明磊落,刚健有力。初唐四杰排名世人最认可的是:王杨卢骆,他公然说:耻居王后,愧在卢前。
真性情,不拘泥,这样的性格在他的诗中表现,亦是英气勃发,完全脱离了前朝低吟浅唱的绮丽文风。对于这样的排名,他不服气王勃,却推崇卢照邻。并且敢直抒胸臆。
王勃和杨炯年龄相仿,都有神童之称。古人总说,文人相轻,又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想来,这才是相轻的理由。只是,王勃并不输在文采,而是输在一生短暂,他虽然一举成名天下知,却无寿,二十多岁就去世了,留下的诗作自然不是很多。
杨炯磊落,不服气归不服气,王勃死后,他尽心整理写就《王勃集序》,对王勃的才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诗品不等于人品的大唐风云中,可以说,杨炯是响当当的真爷们、男子汉、真君子。
不服也好,赞扬也罢,做到明面上,坦坦荡荡。
张说评价杨炯: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他的文采不输,人品亦不输。较之王勃年少气盛,恃才傲物,一会儿因写诗讽刺被贬逐,一会儿杀死官奴获刑,整个就一个躁动不安的富二代,惹是生非的事没少干,又突然猝死。杨炯则是比较安稳的一个。
唐代《朝野佥载》讲杨炯也是恃才傲物的,不独王勃,他谁都看不起,又性情直爽,不懂人情世故,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出来,并不婉转,也不给人留面子。他见了当朝官员就叫他们麒麟楦。麒麟楦是唐代演戏时假充麒麟的驴子或马。杨炯指斥当朝穿着朱紫服饰的高官都是无德之辈,就像演戏时假充麒麟的驴子或马一样,虽然惟妙惟肖,但是揭掉覆盖在驴子或马身上的皮毛,原来不是麒麟,仍然是一头驴子或马!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智商高,情商低,人缘指定不好。纵有才华,也难发展,中国的政治文化,其实就是关系文化,大家更热衷于搞搞关系,智慧结晶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见面三分笑,轻易不得罪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像杨炯这样的,清高傲视,混迹官场还这样不管不顾不怕得罪人的,就很少。纵有,也难高升,不会很顺畅。
二
唐高宗永隆年间,吐蕃、突厥,不断侵扰甘肃,入固原、庆阳。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征讨,杨炯心怀豪情,觉得这才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参军只是官职,大唐官职中的司户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分别审理民事与刑事案件。
至于他是否真的参军作战,后世不得而知。从诗中形象描述气势上看,他应该是上了战场的。
烽火照西京,表明军情紧急,一下子将气氛渲染出来!边塞告急,烽火连天,一场战事马上就要开始,烽烟起,马惊鸣,大军压阵,气势万千。这样的情形,让人热血沸腾,心内的壮志豪情都被激发出来,于是,主人公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进来。
浩浩荡荡的军队,无数的热血男儿,他们整装待发,战鼓壮士气,旌旗招展,将军手执兵符,皇帝亲自相送。古时,将军带军打仗,是很隆重的事情,他们是保家卫国,为国家拼命去,皇帝亲自相送,鼓舞将士的士气,还要喝阵前酒,说些马到成功的话。皇权年代,九五之尊亲自相送,是一件非常荣光而且神圣的事,非常有号召力,所以,书生身受震撼,果断投笔从戎,跟着大队部,开往边塞,保家卫国。
辞别皇城,背负使命,一路风尘,士气高昂,很快就到达目的地,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唐军一直士气高涨,一到战场就显示出了十分的气势,无数铁骑,像一条龙一样,马上将敌军的指挥部包围了,胜利已经在望。
接下来描写惨烈的两军厮杀,战鼓声,狂风声,嘶喊声,塞外苦寒多风雪,遮天蔽日的雪,乌云黑压压一片,旌旗上的图腾都看不清了。风雪连天,杀声震天,大家都拼尽了全力,血与雪混合,风怒吼,战鼓凌乱,像是对入侵敌人发出的怒吼。也分不清哪里是风声,哪里是嘶喊,哪里是战鼓,整个战场马嘶人叫,杀声震天,死伤无数,一片昏暗。
战争的残酷,边塞的风雪,混合着军人沸腾的热血,勇猛、疯狂、忠诚、豪情!恶劣的环境,残酷的生死考验,忠勇的军人,马上得天下的大唐军队,具有非凡的威力,将敌人一路杀出边境!
战争、流血、死亡、苦寒,这些,正是考验一个男儿志气的东西,每一个男儿,心里都流淌着一腔热血。平日里,他们是慈爱的父兄,是温情的丈夫,是执笔的书生,此时,他们却如猛虎一般,厮杀在战场上,用手里的刀与剑,来捍卫尊严和使命。
驰骋疆场,保卫祖国,是男儿的豪情梦,所以,诗人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百夫长,低级军官的意思,手下大概百人,所以叫百夫长,另有千夫长,万夫长等,不过是手下人数的不同而已。
诗人说,宁可做一名低级的军官,经受战场厮杀和劳碌之苦,也不要做一介书生,只在温室里读书写字。战争年代,人们喜欢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的作用不明显,所以男儿志在四方,如果有机会,便是战场。
也有人认为,此诗是杨炯的激愤反抗,完全是杜撰,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因为初唐,马上得天下,重武轻文,文人普遍不如武将有身份和地位。和宋代的重文轻武正好相反。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像书生那样无用。
所以,这首诗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一首讽刺诗,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
但,杨炯的《从军行》,真也好假也好,依然是为大唐的边塞诗开了先河,奠定了基础。
三
初唐,如果说上官仪和上官婉儿代表的宫体诗是一朵寒梅,工整顺畅,行云流水,自有一种规则秩序之美,那么,“初唐四杰”像一缕春天的风,吹开了大唐诗歌繁盛的百花绽放。王勃文辞华美,延续了六朝遗风,又超脱于绮丽,自有一种清新阔远;卢照邻则是从宫廷到市井,除宫体诗之外,描写市井,也成为了高雅之事,如《长安古意》,描写的就是长安的繁华;杨炯的《从军行》,则又自市井转向了边塞。
边塞诗是唐诗主要的题材之一。
大唐边塞诗最辉煌的时代是盛唐,但,发展之始,却源于李世民身边的文臣,其中以虞世南为第一人。
虞世南历经陈、隋、唐三朝,虽然不曾亲自执刀枪,却亲历沧海桑田、人生颠沛,后深得李世民赏识。
他的《出塞》: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
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名臣魏徵亦有《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这首诗是魏徵出潼关安抚华山以东地区时所作。他亲历战场,鼓舞士气,作诗激扬,一气呵成,豪情万丈,完全脱离了当时正流行的宫体诗所传达的脂粉气和规则秩序。
史书上称虞世南和魏徵等的边塞诗:此唐音之始。
虞世南和魏徵的不同之处,虞世南多是应制诗,也就是应皇帝的要求写来鼓舞士气的,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包括魏徵在内的诗人,他们的边塞诗,是反映真实的战场和边塞生活,因亲身经历而更悲壮、真实、醋畅淋漓!
卢照邻和虞世南又有不同,虞世南历经三朝,目睹朝代更迭,诗风苍健,卢照邻真正开创边塞诗,却是在数量上取胜。他一生创作边塞乐府十二首,可以说真正扭转了初唐诗风。
“初唐四杰”,真正经过战场厮杀的是骆宾王,骆宾王曾经跟随薛仁贵征讨吐蕃,在前线作战六年,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游刃有余的诗情,曾经写下: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那是更真实、残酷的战争。
李世民、魏徵、虞世南等,开创了大唐边塞诗先河,“初唐四杰”,以卢照邻为首的边塞诗,则为整个大唐边塞诗奠定了基础和基调。
但,边塞诗直到盛唐才发展到鼎盛,并贯穿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当边塞诗形成风格之后,大唐已经天下平定,即使偶有边疆战乱,亦无甚影响,所以,盛唐之后,许多边塞诗人都没有亲历战场,不过是根据前人诗文的臆想罢了。所以,后来的边塞诗虽然轰轰烈烈,在《全唐诗》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位,却,并不是真正的亲历,而是诗书中的边塞,是诗人心目中的边塞梦、壮士心,缺少了一些灵魂,多了一些苍凉。
边塞诗,由真实的记叙到浪漫主义的过程,经历了诸多岁月和一个并不曲折却绵长的过程。
边塞诗的阳刚之美,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以男人特有的沧桑感,壮美的男子气,雄浑的民族灵魂,张扬在历史深处,犹如一个个飞扬的梦。豪情男儿们,一梦,千年!
【音频,请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