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唐诗走近大唐22:伪隐士情怀,真君子风度(韦应物)

丁中广祥 2021-09-06

【往期回读】

蒋勋说唐诗12集全

蒋勋说宋词9集全

康震品读古诗词80集全

《唐之韵》合集20集全

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合集

还原真实大唐,演绎一朝百态民生

《千年烟月在·从唐诗走近大唐》

自唐诗中窥探大唐风貌

梳理历史人文脉络

透彻解析大唐风骨

大唐是中国历目前的一倾流觞,唐诗却蜿蜒着中华文脉最大的一枝分流。五千年文明过眼,唐诗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千年历史如烟,大唐始终闪耀着独特的风华。


初唐的朝气满溢,盛唐的风逸丰美,中唐的绮丽华美,晚唐的余韵悠悠。一首首文采斐然的诗作,一众鲜明恣意的诗人。


文字如流水,诗人如落叶,一叶叶飘扬在文字的漩涡中,流淌出独一无二的人生:在政客和文人间摇摆的上官仪;天地一月,孤洁傲视的王绩;半入尘世半出尘的王维;风姿恣意的李白;中规中矩的杜甫;才华飘逸的上官婉儿;霸气天成的武则天;晕染了一个时代如胭脂艳丽的薛涛……


历史的烟云如此厚重,却无法淹没大唐的风景。千年烟月在,风情不曾改。这份课程,是说唐诗,也是说历史。是讲故事,也是在讲情怀。


本课程分别选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共四十余首唐诗,加以解析和阐释,顺应年代脉络,讲述历史风云,带领当代读者领略一个不一样的唐朝,感受那个年代另类的波涛汹涌,还原真实的大唐百态民生。

作者月满天心,70年代末女子,上学甚少,读书颇多,浪迹十年,终是幼稚,生活白痴,幻想达人。闲读红楼为趣,倦聆古筝怡情。文风无定,时嗔时喜,烟火与婉约并进,犀利伴温柔同行。2008年开始创作,已出版作品《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一轮圆月耀天心》《长相思不相忘》《总有一首诗,让你相信地老天荒》《以你之姓,冠我之名》等。

千年烟月在:从唐诗走近大唐22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幽居》



幽居不同于隐居,文人才隐居,不出仕,或者退隐;老百姓世代居所,不算隐居,是正常生活。幽居重在一个幽字,清幽,雅静,可遇不可求的日子。陶渊明算隐居,王维就算幽居,郊外别墅的清溪流水,花圃修竹,都是幽居者的诉求。《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孔颖达疏:幽居,谓未仕独处也。


《后汉书·逸民传·法真》:幽居恬泊,乐以忘忧。《旧唐书·刘子玄传》: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门,幽居九重,欲人不见。僻静的居处,清雅的环境,淡然的心境,多么诗意的栖居。幽居是历代文人的梦想,如元代洪希文亦有《幽居》诗:


投老安闲世味疏,深深水竹葺幽居。

床头昨夜风吹落,多是经年未报书。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陆游的《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有竹有水,世味清淡,读书煮茶,落雪吟诗。远离柴米油盐,皆是诗酒棋花,这样的生活,可出世,可入世,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诗书写字,有优渥的资源作为人生筹码。是读书人最终的梦想。


韦应物的山水诗本就以清淡高雅著称,是中唐诗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拥有过,却脱离,才属于幽居。此诗就是韦应物辞官之后所作,描写的是一个悠闲宁静的世界,还有诗人知足常乐的心态。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是一个多么清幽美丽的世界,夜里下了一场小雨,熟睡的人根本就没有感觉到,雨滴落地无声,但是清晨起床却发现草儿们喝饱了水分,似乎又长高了一些,经过了小雨的清洗,也更青碧可爱了,露珠挂在草叶上,摇摇的,像听了一夜笑话,不小心笑出来的泪珠。青山也被微雨洗过,愈发干净青翠,完全脱离了残冬的污浊和清寒,焕发出浅淡盎然的生机来。于是朝阳升起来的时候,愈发鲜艳、明丽。鸟儿也迎着晨光醒来了,绕着诗人的房舍飞舞鸣叫,鸟儿并不害怕人,于是这叫声也自然纯粹,似乎悠扬的晨曲。


自然,最先醒来的,是诗人自己,整个世界都展现在他眼前,如此有味道,如此美好。所以,他心怀满足,对眼前的一切满心愉悦。


住在这样清幽地方的人,除了他这样的隐士,便是清修的道人,或者进山打柴的樵夫。所以韦应物经常遇到这两类人,或者和他们擦肩而过,或者,随便聊两句,日子,便闲闲地过去了。



幽居这个称谓本身已经包含异样,并非常态,或许超越了常态,才是幽居,幽本身是一个很清雅的字,和世俗是区别开来的。


一般意味上,幽居也意味着退居,在身份上,降低了,以幽和隐来平和心态,但是在身心的自由度上,却提高了,说一句幽居便是自喜,有许多盛大的满足包含。


韦应物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官,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由于他长期担任地方行政官吏,亲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所以对退隐之后的安静生活,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也因此,他很珍惜那种平静安心的生活,和官场的虚伪客套比起来,觉得这一切都清幽可爱。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追求光宗耀祖,高官厚禄,但是宦海沉浮,得到什么样的荣耀,获得怎样的权力,便要付出怎样的责任。许多时候,肩上的担子是和名利联系在一起的,明星们光环耀眼,前呼后拥,却不得不将生活里所有的隐私都展示在公众面前,无法享受生活的宁静。高官动辄保镖护身,一句话可以天翻地覆,却要承受民众的舆论监督。所以,身份有多大,心就得有多重。


韦应物一直做官,时刻关注民生疾苦,并且亲历战乱,亲历战争,又目睹朝廷昏庸官员腐败,面对这一切,他焦急又无奈,有心而无力,难免疲惫,因此他辞官归隐之后,心态平和,还写出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好作品。


在诗词风格上,韦应物虽然为官多年,却保持语言简淡。他的诗,语句秀逸,意境疏朗,干净有清韵,这是内心的体现。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富有经验的政客,他是一个文人,对丑恶有天生的抗拒,却又缺乏抗争的勇气,处于这样一个漩涡,一直纠结着,混沌着,无法做到真正的平静,反倒是归隐,成全了他的清洁干净。


有人说韦应物的诗没有多少积极意义,我想,这是因为他在所谓的“积极向上”的正统生活里旋转了太久,感受了太久,也厌烦了太久,所以,他的诗,只要平静清幽,并不需要普世意义上的积极意义。


虽然没有积极意义,韦应物留下的经典佳句却很多,如: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些诗句所表达出来的东西,不得不说正是诗人内心的品行所系。韦应物十五岁就在玄宗身边是红人,少年英名,功名利禄。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啊!被误传了许多年。后来张爱玲还有句话这样说:早赚的不是钱,而是纸。


其实放在名利上也一样,在懵懂而不自知的年纪,人很容易被绚丽的名利所迷失。韦应物并没有免俗,他十五岁就成了玄宗身边的人,牛气得很,几乎是横行乡里,像个小霸王,什么坏事都做,惹人厌烦,又让人惧怕,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小恶霸。


他描述过自己: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锦衣玉食呼风唤雨,却,无法无天,什么坏事都干,因为是玄宗身边的人,地方官不敢管他,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就算韦应物不会坐牢,也会以另外的、臭名昭著的名声存在于世,并不会有今天的诗名和清名。


是什么样的人,终归会是什么样的人,韦应物在玩累了之后,忽然就不做坏事了,开始发奋读书,决心做个清正的人。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触动了他,让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但是,历史上没留下记述,我们也就无从得知。


他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决心做另外一种人,居然就读出了另外的境界。


也许就像李叔同一样,突然在名利场、风月中,转身斩断红尘,刷拉一下子就断了那些虚妄的念头,连情缘亲情都绝了,埋头礼佛去也。


韦应物没有去礼佛,韦应物转向了另一种人生。


李叔同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出家之前却是风流公子。十里洋场,风花雪月,因为家资巨富,又风流倜傥,无论在天津还是上海,不停地结交名妓,和她们的绯闻满天都是,然后出家,清寂,后半生孤灯黄卷,一袭僧袍穿许多年,身边只四壁,再也无家人情感,别说绯色的传闻了。那叫一个孤绝利落。


韦应物后来果然也做了清官,严惩违法乱纪的军官,法制严明,可谓百姓的青天大老爷,而且他为官清廉,心怀家国天下,是个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官儿。战乱起的时候,他目睹民不聊生的惨象,写下了“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句子,和之前,判若两人,是诗书改变了他,也是骨子里沉淀的清正开始真正挥发。


也许这正是韦应物辞官隐居的原因,乱世多隐士,因为他们内心清正,无法忍受污浊的人世黑暗的官场,无法直视昏庸的朝廷。是后来的沉浮和沉淀,是清心拯救了他,成全了他,也是这些,让他半生陷在纠结里。


既然管不了,既然看不惯,那就远离。韦应物实现了回归田园的愿望,幽居山林。他守着青山、绿树,听鸟鸣,听泉声,过着远离荣华富贵完全淡然的生活,功名利禄自然也成了浮云。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但是韦应物似乎不一样,他说,他并不是不羡慕世间的荣华,他是生来的愚笨,不会做官,拿着薪俸有愧。


他真正是一个君子,独守着一片清幽的内心世界。他不是不会做官,他是不想做那样的官儿:乱世、贪腐、昏庸、混事、自私。


我真的不行,不会玩,我只会做一个幽居的隐士。这是韦应物对世界的宣言,但是他真实的表达不是这样的,如果有可能和机会,他一定会说:我并不是真的隐士,我是没有办法改变那样的世界,但是,我是一名真正的君子,当官就为民做主,否则我就回家卖红薯,去山林做个闲人。


他没有看破红尘,他只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深感愧疚,可是乱世起,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归田园的韦应物有非常好的心态,静好、淡然,超然物外,知足常乐。这一切,却没有给韦应物带来真正的好生活,苏州刺史之后,他再也没有得到过任命,他为官清廉,并没有积攒下薪俸,最后一贫如洗,老死家乡。


他曾经写过: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

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


但是,这样的幽居并没有带来幽静的人生,隐士也需要柴米油盐,并不是一味的幽美就可度日。《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这不是他的诉求,他本不想做隐士,他向往的是君子。这欣喜,也如他的隐士情怀一样,并不真,是伪的。

【音频,请收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