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唐诗走近大唐27:晚唐的求仙风气

丁中广祥 2021-09-06

【往期回读】

蒋勋说唐诗12集全

蒋勋说宋词9集全

康震品读古诗词80集全

《唐之韵》合集20集全

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合集

还原真实大唐,演绎一朝百态民生

《千年烟月在·从唐诗走近大唐》

自唐诗中窥探大唐风貌

梳理历史人文脉络

透彻解析大唐风骨

大唐是中国历目前的一倾流觞,唐诗却蜿蜒着中华文脉最大的一枝分流。五千年文明过眼,唐诗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千年历史如烟,大唐始终闪耀着独特的风华。


初唐的朝气满溢,盛唐的风逸丰美,中唐的绮丽华美,晚唐的余韵悠悠。一首首文采斐然的诗作,一众鲜明恣意的诗人。


文字如流水,诗人如落叶,一叶叶飘扬在文字的漩涡中,流淌出独一无二的人生:在政客和文人间摇摆的上官仪;天地一月,孤洁傲视的王绩;半入尘世半出尘的王维;风姿恣意的李白;中规中矩的杜甫;才华飘逸的上官婉儿;霸气天成的武则天;晕染了一个时代如胭脂艳丽的薛涛……


历史的烟云如此厚重,却无法淹没大唐的风景。千年烟月在,风情不曾改。这份课程,是说唐诗,也是说历史。是讲故事,也是在讲情怀。


本课程分别选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共四十余首唐诗,加以解析和阐释,顺应年代脉络,讲述历史风云,带领当代读者领略一个不一样的唐朝,感受那个年代另类的波涛汹涌,还原真实的大唐百态民生。

作者月满天心,70年代末女子,上学甚少,读书颇多,浪迹十年,终是幼稚,生活白痴,幻想达人。闲读红楼为趣,倦聆古筝怡情。文风无定,时嗔时喜,烟火与婉约并进,犀利伴温柔同行。2008年开始创作,已出版作品《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一轮圆月耀天心》《长相思不相忘》《总有一首诗,让你相信地老天荒》《以你之姓,冠我之名》等。

千年烟月在:从唐诗走近大唐27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瑶池》



《史记·大宛列传》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王母就居住在昆仑之丘、瑶池之滨。


瑶池是中国古代神话里最神圣、最美好的地方,是王母娘娘和仙女们住的地方。在人们的想象中,那里是另外一个世界,仙草婀娜,繁花盛开,天池里有碧蓝的水,水面上开着荷花,荷花也是有仙气儿的,开得比凡间漂亮。那里的楼宇亭台,回廊流水,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绣彩辉煌的,漂浮在云层里,上空飞舞着五彩的凤凰和仙女,她们到哪里都是飘来飘去的,衣袂飘飘,披帛飞舞。那里的食物都精美无双,凡人吃一口,就能长生不老。那里是凡人最向往的地方,却从没有人有幸去过,所以,瑶池是凡人的一个梦想。


李商隐大胆想象了一下,神圣无双的王母,在瑶池的居所里,打开了雕花的窗棂,等待周穆王的到来。


神仙也谈情,仙界也讲爱,等待和思念是多么美好的情绪,无需渲染,只是白描,便已经生出万千气象来。


周穆王,姬姓,传说他以擅长制造发明的造父为车夫,驾着八骏神马,八匹神马分别是: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周穆王阵仗很大,西征而去,马车如飞,神马不知疲倦,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一路胜利,领地越扩越大,是一位举世所公认的大英雄,后来他征讨到了昆仑山的地盘,惊动了西王母。那是王母住的地方啊。


王母出现,阻止周穆王再向前走,但是并没有惩罚他杀戮太多,而是将他迎上瑶池,参观辉煌的宫殿,还在神仙住的瑶池上,设宴款待。两个人,诗词相和,茶酒肆意,居然引为知己——也许,这个传说的意思是,西王母虽然贵为神仙界的老大,居住天上人间最好的地方,她其实还是渴望情爱的。周穆王和王母,依依惜别,王母又飞到周穆王人间的王宫里进行回访过,两个人又诗酒唱和了一番。王母送了穆王很多东西,其中包括不老神丹,四狼四鹿,周穆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王母,但是他把心送给了她,从此人间天上有相思。


也许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对神女的向往,周穆王和王母的故事,比后来的武陵渔人遇仙要高端一点,至少周穆王是个英雄。


《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


这样说来,西王母不过是周穆王的一场艳遇而已,他也并没有出去打仗,而是游玩。


如果说李贺是将鬼写得飘渺凄绝,那么李商隐,就是将仙写得如梦似幻。他们都是浪漫主义者,将自己的情绪和大胆想象给笔下的诗句注入灵魂。但是李贺写诗太过工整,李商隐却相反,他完全随着自己的意念走,永远游走在浪漫的边缘,无视规则和约定俗成。


李商隐借助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加以渲染和描述,写下这样一首诗,借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求仙风气。



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藩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皇帝无能为力,皇权的力量越来越微弱,节度使却得偿所愿,开始实行世袭制,这样,每一个节度使也是一方小王,根本不受唐王朝的控治。实力大一些的节度使,都野心勃勃,伺机造反。于是,战乱四起,大唐王朝无暇顾及别的,整个皇家政权都以平息各处叛乱为主,经济倒退,文化停滞,百姓疾苦,军人怨声载道,晚唐的国力犹如末日繁华,再也不复当年的风采,甚至连维持表面的平和都维持不下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整个国家都弥漫着颓废与低迷,正能量大大缺失。


唐宪宗之后,穆宗即位,穆宗无力掌控江山,又无法摆脱天下混乱的局面,开始信道求仙,以此逃避责任和无可避免的大厦将倾的事实。


接下来的唐敬宗更惨,打猎回来被宦官刘克明杀死,另一宦官王守澄又杀死刘克明,迎立十七岁的江王李涵即位,是为唐文宗。唐文宗毫无能力,甘露之变后,皇帝完全是宦官集团的傀儡,也就是说,现在的天下已经是宦官当道。文宗很快就死了,他死后,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假传圣旨,令文宗之弟李炎于灵柩前即位,是为武宗。武宗更无力改变现实,依然是傀儡皇帝,苦闷中,他也开始服食丹药,将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上天的帮助,希望自己能成仙而去。公元846年,武宗误服丹药,中毒而亡。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唐宣宗依然笃信仙佛,希望长生永生,或者期许神仙能帮上大唐的忙。三年后,宣宗也因为服食丹药太多,发背疽而死,接下来是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无不在其位而无为,除了信道求仙,好像也没什么别的事情可干。于是他们一个个继续炼丹服食,前车之鉴,因笃信仙佛吃错了丹药的三位皇帝并没有使他们得到警醒,反而让他们更麻木。


皇宫里的求仙风气蔓延到民间,民不聊生的百姓和绝望的大臣,都开始在求仙的过程中,试图麻醉自己,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仙丹仙术。


李商隐生不逢时,赶上了晚唐的末世时光,目睹全民上下的愚蠢求仙风气,无力改变,于是,借周穆王遇西王母的故事,讽刺皇帝和民众求仙这件事的虚妄。他在诗里说,纵使西王母打开窗子殷殷期盼,纵使周穆王良驹宝马日行三万里,他们,又哪里有见面的机会和可能?


颓废不可避免,死亡不可避免,该来的,总要到来。



社会风气对诗词和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晚唐由上到下的求仙风气,无限蔓延,不但产生了一批不务正业、整天幻想成仙飞升的人,还产生了一批这样的诗词。


心理上的暗示和潜意识上对现实的逃避,使晚唐时期吹箫引凤的故事层出不穷。


李商隐是晚唐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大胆丰富,亦受晚唐求仙风的影响,诗词中多有仙气,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瑰丽、风情,仙气十足。


另一位作者韦渠牟,亦有求仙词《杂歌谣辞·步虚词》:


辔鹤复骖鸾,全家去不难。

鸡声随羽化,犬影入云看。

酿玉当成酒,烧金且转丹。

何妨五色绶,次第给仙官。


大家都觉得,炼就金丹,服食得当,便能羽化成仙,脱离人间苦海。这样一个绮丽而渺茫的希望,使得全社会认同,大家都争先恐后炼丹修仙,另一位晚唐女诗人薛昭蕴,则干脆写了一首毫无意义的求仙诗《女冠子》:


求仙去也,翠钿金蓖尽舍,入崖峦。雾卷黄罗帔,云雕白玉冠。野烟溪洞冷,林月石桥寒。静夜松风下,礼天坛。


说是她穿着黄色的绸缎衣服飞升而去,白玉冠如云彩装饰而成,衣服和云雾浑然一体。


早一些时候的张籍,也有求仙诗:


汉皇欲作飞仙子,年年采药东海里。

蓬莱无路海无边,方士舟中相枕死。

招摇在天回白日,甘泉玉树无仙实。

九皇真人终不下,空向离宫祠太乙。

丹田有气凝素华,君能保之升绛霞。


求仙是晚唐历史上一个集体的、美丽的梦想,不同的是,有的人,梦做得深些,有的人做得浅些;有的人清醒些,有的人愚蠢些。

【音频,请收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