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意中国 | 21小暑:藏伏,是一种人生智慧

诗词世界 丁中广祥 2021-09-06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杨雨品诗词 | 合集120集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已获诗词世界授权。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老夫广祥”—“精品资源” 。


作者:叶寒   主播:刘炜


百期经典“诗意中国”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友情提示:文末有音频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暑,炎热也。小暑指小热,此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骄阳之下,草木繁盛。大自然用微小的变化,演绎着时间的匆匆脚步。我们遵循着节气时令,安排耕种、修养身心,感知着时间与自然的哲学,也在其中涵养着独特的人生智慧。

1



与自然相处,即是在与自己相处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有热浪;由于炎热,蟋蟀会离开被太阳曝晒的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会因为地面的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所谓“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动植物们用它们敏感的神经末梢,感知到时间、自然的哲学。

而我们人类,则是虔诚地遵循着这种哲学,在与天地和谐相处中,找到生存之道。

元稹有一首《小暑六月节》,便用细致的笔墨描摹了小暑时节的场景。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天地间吹来的风突然都裹挟着热浪,原来是小暑时节到了。山间竹子的喧哗响动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山色昏暗,仿佛能听到天际滚滚惊雷。

雨过后,门户上滋生了潮湿的青霭,台阶上蔓生了绿色的苔藓。秋日的肃杀之气将至,老鹰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们也开始在野外互斗。

书法家赵学敏则以自己的诗词为蓝本,再用风格独具的书法来诠释其诗境。以写实的手法描摹了一幅鲜活生动的小暑画面。


拂面薰风至,庭深湿气蒸。

山河沾雨露,天地响雷声。

蟋蟀寻凉憩,萤光照夜明。

开门迎小暑,户户捣香粳。

拂面热风阵阵,庭院间有湿气熏蒸,一场雷雨后,万物都在暗暗滋生、蠢蠢欲动。蟋蟀在阴凉的墙角避暑,萤火虫在夜色中闪烁。家家户户都在捣香粳、尝新米,迎接小暑。

小暑时节,人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创造出了许多习俗。

首先便是“食新”,就是在小暑时,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

头伏吃饺子外,还有“吃三宝”的传统。“三宝”指的是黄鳝、蜜汁藕、绿豆芽。

黄鳝是“三宝”中的第一宝,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可除风湿、强筋骨。小暑吃藕也是民间的饮食习惯,可清热、健脾开胃。而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绿豆芽,则可以清热解毒。

“六月六”相传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这一天,差不多在小暑前夕,气温高,日晒长,家家户户都选择在这一天,把存放在柜子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曝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我们在与自然相处中,遵循寒来暑往的规律,创造出诸多习俗和准则,又用这些来指导、安排自己的生活。

与自然相处,其实也是在同自己相处,学着如何更好地生存,学着如何抵达身心的一种平衡。

2

消暑,见出古人的风雅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苦热》【南宋】陆游

七月流火,酷暑炎炎。屋瓦反射着阳光,好像火龙狂舞。遗憾没有翅膀,可以飞出尘世之外,只能忍受这如坐在蒸笼般的苦热。

这是陆游笔下的小暑,热气熏蒸,人心躁动。

古人其实是有许多消暑的方法,如荷花茶、碧筒饮、瓷枕、住凉屋......就是在这些景致物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独有的一种风雅。

夏日里,荷塘是个纳凉的好去处。荷塘中央,一般设有水阁,门窗卸下,四面来风。阁中摆有床铺,上铺竹席、瓷枕。床头更有冰盘,盛满大块的冰,靠近则凉意阵阵。

《浮生六记》里,有一处场景,芸娘在夏日赶制荷花香茶。取茶叶少许,放在花心中。到了第二天取出,用天泉水冲泡,香气清绝。

古人还会用荷叶做酒杯,现取现用。取来带茎的荷叶,刺穿荷心,使刺孔与空心的荷茎相通。再在荷叶中贮满美酒,将空心的荷茎弯成象鼻状,从茎的末端吸酒。古人将这种风雅的饮酒方式,命名为“碧筒饮”。

经过荷叶浸润的美酒,多了一份清荷的清香,所谓“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就光“碧筒饮”这一个名字,便能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

古人没有风扇空调,只能靠扇子纳凉。但即便是一把平常至极的扇子,古人也能品出诗情雅意来。他们把扇子称为“摇风”、“凉友”,贫苦人家就用竹编的扇子,富贵人家则用绢帛的扇子。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一般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形成降温效果。

古人的风雅,其实并不高蹈,它呈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一蔬一菜到一针一线、一朝一夕,这种高雅生发于心灵,人人可有,但并非人人能有。

它需要我们一颗敏感宁静的心,感知万物,体味自然。

3

夏藏,是一种人生智慧

《易经》64卦中,小暑、大暑的卦象是“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而“热在三伏”,指的是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之意,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喜夏》【金】庞铸

“青奴”就是竹夫人,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古时侯消暑用的器具。江南炎炎夏季,人们喜欢竹席卧身,用竹编织的竹夫人是热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可拥抱,可搁脚。

古人深知“烦夏莫如赏夏”,所以诗人以“喜夏”为题,说“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黄妳是书卷的别称,诗人蛰居于幽深的庭院中,听竹林鸟鸣、雨打荷叶,晚间清凉闲暇的时候,就漫步到西厢去。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夏日》[清] 乔远炳

小暑之时,夏日昼长,偶尔有微风吹来,令人心神清朗。林子中传来时断时续的蝉鸣,雕绘屋梁上有燕子喃喃絮语。躺在竹席上睡觉,感到身下纹络凉滑;坐在草地上,闻着满园花香。享用雪藕和冰桃,悠然自得;偶尔用荷叶饮酒,也无须旁人劝导珍重。

古人们秉承着“退避”的人生哲学,不与暑天争斗,蜷缩一隅,宁静心神,即便在炎炎暑日,也能体味到心灵的凉意。

夏藏,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趋吉避凶的人生智慧,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任随自然、静修己心。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消暑》唐 白居易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伏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夏属火,通心,人在此时容易烦躁不安,出现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头疼等症状。

黄帝内经》倡导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的说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苦夏时节,要格外注意饮食,多吃清凉、素淡的食物,如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蔬菜。同时,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品,可健脾开胃。

而消暑神器,则非西瓜莫属。文天祥在《西瓜吟》中描述:“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有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瓜虽好,但也要食之有度,不可多吃。

此外,夏季仍要维持适量运动,并在运动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

小暑时节,养生更需养“心”,这是中医的理论,也是自然的智慧。

日来月往,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切事物,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岁时更迭,寒来暑往,只要自然永生不息,人类的智慧便延绵不绝。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