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意中国 | 54姜夔:我的词很冷,可我的心是暖的

诗词世界 丁中广祥 2021-09-06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已获诗词世界授权。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老夫广祥”—“精品资源” 


作者:叶寒   主播:刘炜


百期经典“诗意中国”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友情提示:文末有音频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cen ci)舞。


这首《点绛唇》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这一年,他从湖北往浙江湖州去,途中,路过唐末诗人陆龟蒙的隐居地——吴松甫里。


姜夔由陆龟蒙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不得已隐居江湖的境遇,联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四处漂泊,于是有了这首自伤身世的咏叹。


词中,那孤云野雁,来去无踪,清苦的山峰,独自抵御黄昏欲落的冬雨。那种孤高旷远的境界,就仿佛词人姜夔身世与人格的一种诗意化的写照。


他的人格如高远的山峰,孤寂而傲岸;他的词作如孤云,如野雁,清而空,幽而雅,冷而香……



01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字尧(yao)章,号白石道人。


他生于公元1155年,彼时,北宋已经灭亡二十多载。南宋朝廷则偏安江南一隅,在日日的笙歌醉梦间,苟且偷安。


姜夔的父亲在他14岁时就过世了,他只得依靠姐姐,在汉川县山阳村度过自己的少年时光。


从公元1174年到1183年,姜夔曾经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名落孙山。


公元1197年,他向朝廷献《大乐(yue)议》与《琴瑟考古图》,议论当时乐器、乐曲、歌诗的弊病,却并未得到回应。


两年后,他再次上献《圣宋饶歌十二章》,终于得到了考取进士的机会,但结果仍是未中。


他从此对政治再不抱遐想。晚年的他贫穷无所依靠,只得来往于浙东、嘉兴、金陵之间,靠给人当清客、卖文卖字为生。


公元1221年,姜夔在杭州去世,在一些友人的资助下,他的遗体才得以入葬,境况十分凄凉。



他身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朝代,一生未做过一官半职,终老布衣,然而人人都敬重他的为人,人人都爱惜他的词作。


他渴望入朝为官、施展抱负,但当友人同情他的遭遇,想要为他买个官职时,姜夔却坚定拒绝;


他虽过的是依赖他人的清客生活,却不同于那些仰人鼻息的食客,他清高且珍视自己的人格,因而受人敬重;


他身在江湖,四处漂泊,远离政坛,但面对一大片沦陷的国土,面对凄惶流离的百姓,他虽不能上阵杀敌,却也会在诗词中抒发自己的悲痛与隐忧。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ji)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扬州慢》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姜夔当时还不满22岁,但忧国忧民的情怀却已让词人对现实感到失望。


这也是现存姜夔编年词作中最早的作品,从这首词开始,冷峻的时代感与忧思伤感的情调几乎贯穿他的一生。


02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

梅边吹笛


无论是“中原生聚,神京耆(qi)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的《永遇乐》,通过对辛弃疾的赞美,抒发收复中原的愿望;


还是“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zhi),看槛(jian)曲萦红,檐牙飞翠”的《翠楼吟》,讽刺南宋朝廷从上至下嬉游玩乐、偷安苟且的黑暗现实。


姜夔的词是冷隽(jun)深沉,而非热情奔放;是沉郁,而非显豁。


曾经有人把周邦彦、辛弃疾、王沂(yi)孙、吴文英并举为“宋四大家”,还把姜夔看作是辛弃疾的附庸,认为他的词作脱胎于稼轩,而贬低姜夔在词史的地位。


但事实上,姜夔与辛弃疾是不同的风格。


如刘熙载所说:“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


辛弃疾是豪杰,因而词作自有一股雄健之气,仿佛挟(xie)着风雷雨电,气势如虹;姜夔是才子,因而词作更偏于雅致深婉,如孤月,如寒梅,沁着幽幽的冷意。



后世对姜夔词的评价有许多,如 “骚雅”、“醇雅”、“清刚”、“疏宕”、“幽韵冷香”等等。其中,张炎的评价得到了许多赞同。


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清空”。


再形象些,便是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如其咏梅花的名篇《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与《暗香》对应,还有一篇叫《疏影》,姜夔的这两首词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这是一首咏梅词,姜夔写梅边吹笛的人,写欲摘梅的人,写梅的香气……词中没有一句确切写梅,却又句句与梅密切相关。


姜夔词的“清空”也正表现在这里。


据现代“词学宗师”夏承焘(tao)先生考证,这首《暗香》是写给一个合肥女子。且不止这一首,姜夔有《白石道人歌曲》八十余首,其中与这个女子有关的作品高达22首(包括存疑三首),占总词作的四分之一多。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这一段情事,对姜夔的词作就会失却许多了解。


03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姜夔的词作中,曾屡屡提到一个地名:合肥。


夏承焘先生说,姜夔之所以对合肥念念不忘,是因为那里有一个他深爱的女子。


故事大概是这样开始的:


大约在22岁时,仕途不顺的姜夔流寓到了安徽合肥。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位善于弹奏琵琶的美丽歌女,两人一见钟情。


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能结合。


此后姜夔多次往来合肥,一直到公元1191年,两人才最终离别,女子远去他乡,从此再没有见面。



32岁时,姜夔来到了湖州。大诗人萧德藻十分赏识姜夔的才华,便将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也是在这一年,姜夔和合肥女子分离了,他写下了一首《踏莎(suo)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这首词有一个小题目,是“感梦而作”。


词人许是在梦中,又见到了那个女子。离别之后,两人还互通音信;离别之时,女子还为他缝补了衣衫。


她来到词人的梦中,就像传奇里的倩娘,魂魄离了躯体,暗地里随着情郎远行。词人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的月光下,千山是那样凄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那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没有人照管......


在姜夔43岁时,他还有一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此时,距离姜夔最初与合肥女子相遇,已是二十多载的光阴过去了。


那个女子或许早已嫁作人妇,儿孙满堂,但对年少时的那段无疾而终的恋情,词人依旧耿耿于怀,不愿忘却。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合肥有一条河流叫肥水,向东流去。词人说,水流不断,我内心的惆怅也没有尽头。早知我俩会是这样的结局,当初何必要相遇呢?


若你是在画里,我想见便能见到你,可是这是在梦里,我想见你,却梦也梦不到你。


鸟啼声惊醒了我的梦,我推窗去看,草木还没有绿起来,而我的双鬓已有了丝丝白发。


人间的离别,也许乍别时会有很强烈的悲哀,可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种悲哀也在时光中逐渐磨蚀掉了。


可是我,我仍会在每一个点着红色莲花灯的元宵之夜,想起她,我相信,她也会同样想起我,沉吟之际,我们只有彼此心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姜夔的词是——“有格无情”,大抵是他的词给人的感觉太冷了吧。


姜夔在词的创作上,是“以冷为美”,“冷香”二字尤能代表他词作里独有的情韵。



冷如“淮南皓月冷千山”,明明是炽烈的深情,却偏要以“冷”出之;


冷如“波心荡,冷月无声”,明明是对故土沦丧的满腔愤懑与悲痛,却仍要以“冷”出之。


于是我们知道,词的意境是冷的,词里的情感却是滚烫的;于是我们知道,词是冷的,可词人的心是暖的。【通告】本号精品资源新近更新完结:李源解读曾国藩24集、林光华道解《红楼梦》19集、卿杨剑突破内向性格21集、张大春细说《三言二拍》158集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