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卞阿根 | 石碌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21-09-05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我的初中   

带父母进城   赵一锅   “双枪手”爷爷

石  碌

大桥镇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那个年代,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做晒场,用牛或驴驾上石碌,来来回回碾压平整实在。掼下的麦子过筛后,那些被掼下的麦头就交由牛或驴驾起石碌碾压了。秋收时,黄豆一上场,铺在晒场上,很少用连枷拍打,一般都是用这石碌碾压。那些较小的玉米棒,也用它碾碎后,通过饲料机粉碎后喂猪……

小院墙角里那个重300多斤的青皮石碌,已经闲躺了近四十年。那时候,它可是村上的“忙人”,也是村民们的功臣。我静静地看着它,往事萦绕在眼前。



在农田承包责任制还没有落实的1981年前,快近端午节20天时,生产队就准备夏收了。要在麦子登场前,早早地做好打麦的晒场。晒场的面积视生产队的大小和所种麦子田亩的多少而定。小些的生产队一般所做晒场的面积在1000平米左右。我们的生产队比较大,有百户人家,人口300出头,种植的麦子面积有150余亩,晒场面积要做1500平米才能满足所用。做晒场,需要几天时间,先是要整平场地,在上面加上一层厚厚的带有碎杂草的细土,用牛或驴驾上这青皮石碌,来来回回碾压平整实在。晒场做好后,在阳光下晒上十来天,就可以使用了。



那个年代,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夏收一到,将用镰刀割下或连根拔起的麦子捆成麦把后,靠肩膀从田头一担一担地挑,独轮小木车一车一车地推到场头,拖龙式地竖立在打谷场上,在阳光下爆嗮。然后大小劳力(过去生产队的劳力分甲子工、乙子工和丙子工)齐上阵,一条龙地依着麦把,在板凳上搁起门板,为怕门板在掼麦时受磨损伤,且在门板上放上一块三四十斤重的石头或坏磨盘,麦把放在上面掼。掼下的麦子过筛后,那些被掼下的麦头,就交由牛或驴驾起这青皮石碌碾压了。秋收时,黄豆一上场,铺在晒场上,很少用连枷拍打,一般都是用这石碌碾压。对上场的玉米棒,除了用手工剥下玉米外,那些较小的玉米棒,也用它碾碎后,通过饲料机粉碎后喂猪(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养猪场)。秋收一结束,麦子种下后,农田里除了上些草木灰肥料外,活儿也就不多了,进入冬闲季节。村上会打窝集(窝折)、编芦席的农户不少,为了搞一点额外收入补贴家庭日常开支,就从中闸公社(现已合并到大桥镇)买回大量的芦柴,趁冬闲打些窝集,编些芦席。窝集芦席一般都是卖给周边生产队的,用于来年晒场上遮盖粮食和仓库里囤粮所用。窝集对于村民们家中来说是不需要的,因为家中没有那么多粮食需要用窝集窝。芦席对于村民们来说,除了家中盖新房,封屋面需要买几十张外,日常只是冬天买几张回家,晒晒山芋干、腌制的萝卜干和萝卜渣而已。



村民们对买回的芦柴,先要将芦柴上的残叶清除干净,用铡刀铡去芦柴梢,接着用一把长约4寸、直径4厘米、上面抽有一条浅槽、浅槽中间装有一块宽约一公分破芦柴的铁片刀,将一根根芦柴从根部破到梢头。芦柴破好后,就铺在门前的场地上,用人工驾起这青皮石碌来回碾压,待芦柴碾压到一定程度,用手一掰就能分开成条状,这说明芦柴已经压“熟”了,可以用来打窝集编芦席了。因为村上打窝集编芦席的农户比较多,这青皮石碌自然也就成了“大忙人”。东家刚刚用好,就被西家拖走了,在这冬季的时间里,它是清闲不下来的,总是在为村民们干活。这石碌的情,村上的老人们是难以忘怀的,更忘不了那个年代生活的清贫。


1981年农田承包责任制落实后,生产队也不需要窝集芦席了,这青皮石碌一下子也就成了“闲人”,被遗放在小院的角落里,静静地地躺着。

伙伴们,微信公众号规则又进行了调整,广祥君也不得不跟你求个“三连”,希望你阅后点击“在看”,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和“赞”。这样广祥君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谢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