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万张底片里的彩色中国,跨越历史30年...

2017-02-22 新青年摄影聚集地 米拍

- 这是米拍2017年推荐的第 24 位摄影师 -


《大海航行靠舵手》这张照片就挂在翁乃强工作室的墙上,说起这张照片他现在还是激动......



那天是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翁乃强早上七点从王府井家中步行到东长安街,一路穿过漫长的队伍,来到天安门广场。在距离城楼一百米左右的观礼台上,翁乃强用一台禄莱120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人们山呼毛主席万岁,汇聚到翁乃强的耳朵里,只剩一阵嗡嗡巨响。


翁乃强在天安门广场采访。任诗吟摄


那是翁乃强最满意的照片,拍卖时更名为《大海航行靠舵手》。2006年华辰拍卖会,照片拍出了20.5万元人民币。


1969年,天安门的游行队伍


1970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之际,什刹海举行纪念活动,少年们背着红缨枪泅渡


翁乃强是归国华侨,早年学习美术,1964年28岁的他开始在日文外宣刊物《人民中国》担任摄影记者,直到1990年,在作为职业摄影师的26年间,翁乃强经历了中国近代的两个不同的时代,他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聚焦于巨变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生产场景....


20世纪60年代,海南黎族的农民在水田中挠秧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少年阅读《毛主席语录》


同样保存了众多那段历史照片的李振盛,欣赏翁乃强照片“强烈的美感和油画效果”,这些大部分反映“祖国山河一片红”和“莺歌燕舞大好形势”的照片,“很美好,挂在客厅里、卧室里都很好,有装饰性、有文化感”。


上班时间,广州海珠桥上的车流


1968年,知青们刚刚乘船来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点。图正中面向左侧站立的女子名为陈秀改,在数十年后的一次翁乃强作品展上,她在这张照片中认出了自己,并一直与摄影师翁乃强保持联系。返城后,陈秀改成为了一位律师


透过这些鲜活的照片,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从历史深处浮现出来,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青年时代的翁乃强和他的摄影告诉我们:历史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表,而是充满色彩和情感的个体故事。


“五一”劳动节,孩子们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节目


1985年东京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姑娘们战胜古巴队实现“四连冠”后,举国欢呼,年轻人到天安门广场高呼“振兴中华”


一晃眼,《大海航行靠舵手》已经是50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翁乃强的第一本摄影集《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也已出版。80岁高龄的翁乃强从8万多张彩色反转片中整理了445张作品,完整展现历史面孔.....



1971年,山东渔民聚在船上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




一颗红心,真诚记录时代


文丨那日松

(编少有删减)


大约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觉挺震惊的,因为作为一个非新华社记者,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拍摄这么多彩色照片,还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还有一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味道,他的个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后,在摄影圈和艺术圈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当时曾拍出2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后来一位著名收藏家还曾托人找到我,想让我找百年印像画廊和翁老砍砍价。这位曾经一掷数千万收藏一幅油画的收藏家,却认为20万元一张照片太贵了,当然我当时没有答应帮他。翁老照片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何止20万元人民币呢?



这本《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中所收录的照片因为它浓烈的色彩,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忽然平添了一些恍若梦中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向时间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那一片片绿色的军装,那一张张亢奋的脸庞……当然也有安静的小城、广阔的田野、飞驰的自行车、灿烂质朴的笑容……我想这也许是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的区别——彩色照片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梦幻的现实感,而黑白照片则让我们仿佛看到某种历史的真实。


20世纪60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


20世纪70年代,北京丰台,冬季清晨的蔬菜集散地


拖拉机秋收


1967年,北京东长安街举行“纪念秋收起义四十周年”的宣传活动


1969年,群众庆祝党的“九大”胜利闭幕,中央民族学院的师生表演节目


北京颐和园,参加节日聚会的学生


当然,作为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家,翁老也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只是用一个职业摄影师的态度去感悟那个时代,就如他自己所说: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用摄影记录下这个时代,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知青在修建桥梁


在采石场上进行政治学习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翁老都用一颗红心,真诚地记录着……


一位市民把刚刚购买的彩色电视机放到自行车后座上拉回家


20世纪70年代,东单菜市场,市民在春节前夕购买活禽。在那时的北京,只有在重大节日前夕,才有活禽供应


在那个摄影纯粹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翁老是少数几位还秉承着“要抓拍,不能摆拍”理念的摄影家。但这种“抓拍”其实也是一种“摆拍”——我称之为“真诚的摆拍”,因为他的拍摄对象都已经自觉地变成了荒诞时代的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演员,而翁老则真诚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与现实。


20世纪70 年代,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自行车上挂满了蝈蝈笼子。买蝈蝈玩是当时孩子们的童年乐趣之一


20世纪80年代,湖南衡阳南岳镇,在街口玩耍的孩子们


20世纪70年代,上海外滩,清晨练习太极拳的人们


上世纪50-70年代恰恰是欧洲和美国的报道摄影最为发达和辉煌的时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却是“政治摄影”(艺术摆拍)成为几乎唯 一的主流。那时候,在中国摄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纪实摄影”这样的词汇出现过。中国摄影家在70年代末期才开始真正睁开自由的眼睛。这一点在80年代翁老所拍摄的影像中也可以看出来,翁老那时的作品明显有了更多真正“抓拍”的内容。


1966年,北京东长安街的大字报和人们购买油印小报的场景


20世纪70年代末,河沿边的早市,各种新鲜蔬菜供人们挑选


广东图书馆,读者在认真学习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国当代摄影”(观念摄影)几乎全是所谓“摆拍”的作品,它们跟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摄影真是一脉相承,只是那时候摄影家的摆拍完全代表国家或者政党的意识,而现在的“当代艺术家”的摆拍则代表的是个人的意识和观念。另外,他们的拍摄对象也基本是一致的:不同时代照片里的人物,但都是“演员”。


20世纪80年代,北京在春秋季节常会有沙尘暴。图为一位女士系着纱巾防尘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去上班


1995年,王府井百货大楼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图为百货大楼在北京重装开业


回到翁老的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政治符号的彩色照片,在封尘了多年之后,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影像”具有特殊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有点荒诞,但又非常现实。这是一个时代政治美学的延伸。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在与农民话家常


1968年,广东珠江工厂送青年工人参军


1966年12月25日,串联学生翻越江西井冈山黄洋界。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


串联学生在水利工地上向农民宣传毛泽东思想


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大串联的学生在新疆翻越达坂


搭建猪圈,自己动手养猪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五一”劳动节,在公园等待表演节目的孩子们


20世纪70年代,北京故宫城墙下的剃头师傅和他的老主顾


20世纪70年代初,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的瓷器展,吸引了市民的围观





翁老的新书

《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

现已被编少列入米拍图书计划

强势推荐~


扫码购买



同时也欢迎大家留言

编少将从留言的粉丝中抽取一位幸运者

为他免费送上一本翁老的新书

~~~




— 往期精彩文章 —



赌100,看了他的照片谁都要打个哈欠!

尼康100岁了!军工起家,曾碾压徕卡,如今恐难感动常在...

2017荷赛奖公布,1位中国摄影师获奖!

人生最失败的时候,他拍摄了“上半身梦想,下半身现实”

中国最牛的手机摄影师在这里!你们都用了假手机...

90后女孩拍猫10年,她拍的每一只猫都有一个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