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摆拍!他反而成了摄影史上的传奇....
说起 贝尔纳·弗孔(Bernard Faucon)或许你有些陌生,但是说起他的粉丝:曾梵志、陈丹青、王庆松、卢彦鹏、郭敬明........
▲宴会 1978
油漆工出身的弗孔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摄影评论家顾铮 说弗孔是“当代摄影从‘照相’走向‘造相’的典型,开了后现代摄影之先河!”
▲贝尔纳·弗孔和他的人偶们
- 摆 拍 鼻 祖 -
1950年,弗孔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一个富足的农场主家庭,26岁才开始摄影。
与传统意义的摄影不同,他对现实拍摄不感兴趣,而是将人偶放进自己构建好的场景中,拍出脑海里的梦境。
▲悠长假期系列 1978
他的摄影方式被称为“执导摄影”,自己构建场景、设置情节,打扮、安排一个个塑料模特来塑造场面.....所有都是“摆拍”出来的。
▲晾衣绳 1982
▲爱之屋 1985
▲幻觉1985
方形画幅也是弗孔组品的特色之一,他觉得方形画幅堪称构图取景的不二选择。“正方形画幅能够表现出一种循环性和流动性,长方形画幅擅长捕捉,更适合新闻记者。”
作为摄影师,弗孔一直坚持自己个性化的拍摄习惯,也有人曾建议他尝试改变,但他说:“如果不想做技术的奴隶,那就不要在技术中挑花了眼。”
1979年弗孔开始接触宝丽来,宝丽来的及时显影让弗孔大为震惊:按下快门,抽出照片,把照片夹在胳膊下面稍等一会儿,在体温的作用下,影像很快就会显现。
何不借助宝丽来构思草图?他这样想着,于是在拍摄《悠长假期》的过程中,弗孔开始使用宝丽来作场景试拍。
▲悠长假期系列 1978
不过每次拍摄完毕,弗孔总会销毁这些照片,就像毁掉为拍摄精心搭建的布景一样,没人知道那些梦幻的场景究竟是怎样拍出来的。
▲拍完假期系列后,弗孔把这些人偶都卖了,一个也不留
但1995年,弗孔突然宣布停止摄影创作,他解释说:“我想自己要表达的已经完成,不想再重复自己......”
▲书写系列 1992
▲图像的终结系列 1992
- 倖 存 者 -
不知道是一时疏忽,还是天意如此,在2016年中国摄影家钟维兴 到弗孔家做客时,意外获得这一批被遗忘的宝丽来照片,从而让这些幸免于销毁的珍贵片段重见天日。
回到中国后,钟维兴为这些失而复得的照片出了一本书,就叫《倖存者》。
从书中221张珍贵的宝丽来照片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美妙的色调和构图,还可以回到艺术家昔日造梦的现场,了解大师在摄影创作时不为人知的故事。
尤其是在1995年弗孔宣布封镜不再摄影后,这些照片更成为绝版经典。
▲弗孔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36张宝丽来照片,1995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大师的拍摄构思,编少特意把书里的宝丽来照片和成片对比起来(小图为宝丽来照片,大图为成片)
▲飞翔的孩子 1979
在尼龙绳的帮助下,孩子飞了起来
▲年轻的演说家 1981
扮演演说家的人偶首先被放入布景,之后将扮演记者的人偶和话筒放进去
好像灌木丛中生出一个个脑袋,倾听演说家的慷慨陈词
▲火球 1981
对于弗孔而言,火是“家族综合症”的体现,他父亲年轻时曾被炸药炸伤。
家族中的男人们,在生命中大悲大喜的重大场合总会燃起熊熊火焰。
▲纸片纷飞 1980
▲航海 1979
成片几乎和宝丽来取景的照片一模一样
▲塔提雅 弗孔祖母的家
祖母并不富裕,却把所有钱都花在了买画上
这是唯一一张保留拍摄地原样的照片,成片除了放入人偶外,未做任何改变
▲西瓜 1983
试拍的照片和成片的区别,只是多了一个小孩靠墙躺在油画下
▲衣物 1983
堆满衣物的房间,让编少想起弗孔的手提包
里面装满零食和魔术道具,像个“走街串巷的小贩”,走遍天涯,贩卖梦想
▲爱之屋之三 1985
这张照片记录了一场灾难,弗孔和小伙伴出门吃饭
回来发现小屋已经被烧毁,于是拍下这张意外的照片
▲金之墙 1988
拍摄这张照片一年后,弗孔创作了《偶像》系列
▲金色柴堆 1987
这个系列的宝丽来照片损毁程度格外严重
作品中的树枝上使用大卷金纸包裹
▲牺牲系列,水池 1990
没有盛满道具血之前,效果真是天壤之别
还有很多精彩照片和故事,都收录在《倖存者》一书里,篇幅有限编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喜欢的小伙伴可以自己买来看。
哦对了,这可是弗孔亲笔签名版!!!
▲扫描二维码购买签名版《倖存者》
- end -
------------------------
推荐一个专业的摄影图书公众号:米拍图书
这里有你想要的所有摄影类书籍
如果没有,那就后台回复告诉馆长
馆长会帮你寻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