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加快推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
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
“巡天”空间望远镜
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
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系统介绍了2016年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重大工程和科学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介绍了未来五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持续提升航天运输系统综合性能,加速实现运载火箭升级换代。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发展,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大推力固体运载火箭,加快推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面向航班化发射需求,发展新型火箭发动机、组合动力、上面级等技术,拓展多样化便利进出空间能力。中国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平台维护等工作。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夯实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基础。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中国将在强化航天产品统一技术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有航天发射场系统。建设商业发射工位和商业航天发射场,满足各类商业发射需求。持续完善现有航天测控系统,优化组织模式,创新测控技术和手段。建强深空测控通信网,保障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实施。未来五年,中国还将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推动遥感、通信、导航卫星融合技术发展;面向新技术工程化应用,开展航天器智能自主管理、空间扩展飞行器、新型空间动力、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空间碎片清除等新技术验证,以及航天领域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在轨试验验证;统筹推进空间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中国将围绕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高精度地磁场测量卫星等,利用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测器、“天问一号”探测器等空间实验平台,开展空间环境下的生物、生命、医学、材料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是第五部中国航天白皮书,全文约1.3万字,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发展空间技术与系统、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过去五年是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五年。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2016年至2021年12月,共实施207次发射,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航天重大工程亮点纷呈,收获满满。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吴艳华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将开展五类任务:第一类是要完成好十年前已经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工程的收官和运营工作;第二类是按照国家规划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复后将接续实施;第三类是要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协同构建空间基础设施,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第四类是国家航天局将统筹规划空间科学探索,用好中国空间站、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等平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获得原创性的科学发现;第五类是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同行的开放合作,欢迎所有国际同行与中国航天开展多方式、深层次、多维度的合作。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