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青春 | 孙泽洲:一路探月奔火,在实践中培育青年一代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给大家分享几位航天大咖的青春往事和他们与青年的故事,带领大家领略大咖的青年风采,感悟他们对青年的爱护与关怀。今天,让我们走近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的故事。



1

选择航天,结缘“嫦娥”


1992年,孙泽洲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主要参与了实践五号卫星、资源一号卫星等多个型号研制任务。

孙泽洲是标准的“航二代”。父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从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泽洲。“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干航天。”

然而,航天近乎枯燥的程序化工作,让毕业之初的孙泽洲产生了不小的失落感。“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没有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任务比较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干出点成果。”新人孙泽洲也有过迷茫。

尽管失落,孙泽洲还是很快调整了心态。不管简单的任务还是棘手的问题,他都尽力完成好。趁着工作不忙,他把单位以前的技术文件翻出来钻研。

从事资源一号卫星研制工作时,孙泽洲的两位领导陈钦楠和常际军对他说:“不能把眼睛只放在自己的分系统上,要对整个系统的情况和专业技术多了解、多学习。”这一番话,点醒了孙泽洲。他的工作在不断自我加压中变得充实起来。

1996年,孙泽洲听了航天专家褚桂柏的探月报告后,第一次感受到探月设想带来的冲击——“似乎遥不可及”。谁料想,仅仅5年之后,孙泽洲便开始参与探月工程论证工作,正式结缘“嫦娥”。“从那时起,我看月亮的心情就不一样了。”

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时年34岁的孙泽洲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一号的总体工作极大地锻炼了孙泽洲迅速汲取各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勇担组织协调重任的心态,为其后来领军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研制打下了基础。

2016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和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分别正式立项,孙泽洲被任命为两大探测器的“双料”总设计师,一面飞“月球”,一面奔“火星”


2

总书记和我握过手


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总书记的手很宽厚,给人无穷的温暖和力量。”孙泽洲至今难忘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场景。2019年2月20日下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光璀璨,暖意融融。站在第一排的孙泽洲,心情十分激动。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也是首次实现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来自中国的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工程全线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攻关探索、勇攀高峰,托举起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嫦娥四号成功落月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孙泽洲与同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总书记会见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让我们备受鼓舞。”孙泽洲激动地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引着我们不断追求新的梦想,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来不及细细品味嫦娥四号任务成功的喜悦,孙泽洲很快又投入到天问一号任务中。

从登月到探火,从38万公里到4亿公里,筑梦苍穹之路愈发充满考验。未知的深空环境、超远距离测控通信、探测器自主着陆等,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各种挑战。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34岁担任副总设计师,38岁担任系统总设计师,如今年过50岁的孙泽洲已经作为总师与团队放飞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3个探测器。


3

为年轻人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

孙泽洲曾说,执行嫦娥一号任务时跟着叶培建院士干好比“背靠大树”,自己做了总师才知道身上责任的分量。他曾经在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讲中说过一句话,“当我成为总师的时候,也要像叶院士一样成为一棵‘大树’,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把责任承担起来。”

孙泽洲至今感念在他成长路上教导、支持过他的航天前辈们,如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和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张廷新。如今,孙泽洲也像老一辈航天人那样,在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努力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
孙泽洲对团队里的年轻人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对他们的工作要求也近乎苛刻。嫦娥三号巡视器遥操作主任设计师张建利私下里常跟孙泽洲“没大没小”,“但开会时我真的挺怵他。”张建利说。

每次会上,孙泽洲常微扬着头,望着天花板,呈放空状。但随着发言人的话语一落,他的“为什么”往往就来了。“跟孙总开会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他对型号特性了然于心,会就一些技术细节问到你心里发毛。”

让孙泽洲引以为豪的是航天队伍的年轻化。

“天问一号团队是年轻的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60%以上,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37岁。在整个航天科技集团,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队伍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30%,技术研发队伍中45岁以下占比达83%。”孙泽洲说,青年人已经成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青年提供了成长的舞台。

祝融号火星车的“蝴蝶”外形,就是采纳了一名年轻工程师的方案。4块太阳能帆板被设计成了蝴蝶展翅的构型,尽可能地增加了太阳帆板面积。“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工程实用和审美两个维度的一次完美平衡。”

首次担任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时,孙泽洲38岁,是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总师。经历了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任务的淬炼,如今,他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现在,他要瞄准的是2030年前实施的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文、图/《中国航天报》、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微信公众号、央视网

编辑/姜琼琼

美编/杨帅

审核/刘淮宇 杨成

监制/索阿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