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4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江歌案启示:清晰的人际界限,是避免悲剧的利器 | 小茶点专栏

2018-01-01 小茶点 百年树人
爸爸夜听理性 | 深度 | 温情 | 亲子 | 有启发

点此

关注

丹青说史古今 | 人文 | 史话 | 丹青 | 真相

点此

关注

夜读经济学洞察 | 财商 | 房产 | 人物 | 故事

点此

关注

合作QQ:1475534655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致谢!


江歌案启示:清晰的人际界限,是避免悲剧的利器

百年树人专栏作者:小茶点


沸沸扬扬的江歌案尘埃落地,江歌为保护闺蜜刘鑫,与其前男友陈世峰发生冲突,被其刀刺身亡,该判刑的判刑了,该谴责的人都一一谴责了,姑且不论结果公正与否,最重要的是,我们该从这场悲剧中吸取什么教训,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假如,江歌不过度关心闺蜜刘鑫与其男友陈世峰的情感世界,让他们自己面对,假如,陈世峰尊重刘鑫的选择,不过度纠缠,假如刘鑫及早与陈世峰分得干脆利落,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一切悲剧,源于每个人都心理界限不清。



最近,在网络上读到一则新闻, 2017年9月24日晚22时许,男子高某与妻子盛某聊天,在聊到妻子的工作行业问题时,因高某极力反对妻子从事该行业,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屋里的玻璃茶几等物品都被砸烂了。住在隔壁的被害人刘某听到动静后便从家里走出来去到高某家劝架,高某气势汹汹地对刘某说:“我们两口子的事情不要你管!”妻子盛某也赶忙把刘某往门外推。刘某前脚刚走出去,就听到高某在其背后骂了一句脏话,刘某气不过就又折返回来,两人发生口角吵了起来,越吵越凶还动起了手互相打斗。


在打斗过程中,高某用一把尖刀朝刘某左腹部捅了一刀,刘某被捅伤后在其朋友的搀扶下回房,刚回到家便伤口冒血倒地不起。等120急救中心到达现场对其进行抢救时,刘某早已没了气息。经法医鉴定,被害人刘某的死亡原因系被他人用利器刺击左胸部致脾脏破裂大出血死亡。目前,该案已移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检察院进行进一步审查。


固然,高某的过错有法律惩罚,但,不幸的是,刘某的生命已经无可挽回。如果刘某有清晰的界限,不介入他人的家事,或者远距离劝架,或许选择找保安劝架,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家庭里面的公婆干涉儿女的婚姻导致离婚,甚至杀人的悲剧也时有耳闻,父母干涉儿女的生活,也是界限不清的表现。


武志红说,来访者中,60%的离婚案,是因为双方父母来到小家庭。


海淀区某法官说,90%的离婚案,是因为当事者的父母想离婚,当事人并不想。


那么问题来了,何为界限?界限不清的原因与具体心理表现还有哪些呢?


界限,简单说,界限意识就是地盘儿意识。就像每家每户间隔的那道墙。竖起一道墙就是竖起界限。界限也像一个独立细胞的细胞壁。假如细胞失去了细胞壁,或者与其它细胞融合,就意味着这个细胞死亡了。



综合参考各类心理文章,总结界限大致有6种类型


1. 物质界限

决定你是否给予或借出金钱、汽车、衣服、书籍、食物等。

2. 身体界限

关乎个人空间、隐私和身体。握手还是拥抱——何时?同谁?你对嘈杂的音乐、裸体、锁上的门有何感受?

3. 心理界限

关乎你的想法、价值观和观点。你很容易受人影响吗? 你了解自己的信念吗?能够坚持你的意见吗?你能虚己以听而不过于僵化吗?如果你情绪激动、喜欢争辩、防御性强,那么很可能你的心理界限比较薄弱。

4. 情绪界限

将自己的责任和情感与他人区分开来。这就像一条虚拟的线或力场,把你和他人隔离。健康的情绪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建议、责怪他人或接受埋怨。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而感到内疚,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话。如果你很敏感,说明情绪界限薄弱。健康的情绪界限需要明确的内在界限——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5. 性界限

保障你在进行性接触和性行为时的舒适度——做什么、何时何地和什么人。

6. 精神界限

涉及与神或其他更高力量相关的信仰和体验。


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定义的界限。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共识是:它是一种人我之间的心理边界,将他人与自我区隔开来。


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的把界限分了出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要尊重。老天的事,要接受。


界限是一种限制,也是种保护——限制我们不要随意侵犯他人,同时保护我们不被打扰。


中国是个界限感匮乏的民族,有些人却很难设立界限,心理学原因如下:


1 他们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

2 他们不了解自己

3 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权利

4 他们认为设立界限会破坏情感关系

5 他们从来不学习如何设立健康的界限

6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界限不清的人也得到了好处


第一个好处,自我界限不清,可以让人减轻焦虑。人的焦虑来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安全感缺失。一个成年人,面对陌生的社会,总是会有一种危机感:谁知道前面到底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呢?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把自身的能力倚为依靠。但对于自我界限不清者来说,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却把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别人身上。“如果我能和别人合为一体,那么就没人能伤害到我了”,但坏处就是他会永久地丧失对自我的掌控。


第二个好处,自我界限不清者可以从这种关系里得到极大的慰藉。通常来说,一个自我界限不清的人,他会像很谨慎的投资商那样,只肯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开放给那些“绝对安全”的人。在他看来,那些人不会害他,所以他可以放心大胆地从中汲取自己想要的所有感情寄托。当然,这种感情寄托有时候是真实的,有时候可能完全是自己的臆想。但不管是哪种,对这些自我界限不清者来说,他都会主观地认定它们“真实”且“可靠”。


第三个好处,是自我界限不清者能够通过这种与他人关系的混淆,来达成自己的心愿。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会对他好,而这种期望会给对方造成压力。如果对方不能明辨这种压力来源的话,很可能就会糊里糊涂地按照他们所期望的方向行事,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期望。


心理学上,人际界线不清的人通常有以下十七个表现:



一、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三、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四、讨好


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


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


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


五、猜心


讨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思,不然的话,马屁拍错了,反而被踢一脚。以为自己能够猜透别人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别人的心思是永远猜不透的。于是,有的人去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心思。



猜心也是拯救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有的人喜欢猜别人,但害怕别人猜自己,担心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知道。这种人通常兼有黑白分明,而且认为自己是“黑”的,自我评价是负面的。所以,他们回避与人接触。表面上与人划清界线,其实是人际界线不清。别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心灵感应”是不存在的。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会出现被洞悉感,觉得自己被跟踪、被监控。


有的人喜欢被别人猜,故意不把话说清楚。如果猜对了,就很高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知音;如果猜错了,就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够用心。


猜心就是投射,不是猜出对方的心思,而是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到对方的头上。


六、敏感


猜心和敏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很难说清楚。知道了别人的心思,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叫敏感;因为敏感,所以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变化,这就叫猜心。


敏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共情,或者共鸣。双方的情绪相同。对方是什么情绪,我也是什么情绪。人喜亦喜,人悲亦悲。这种情况也叫“感染”。有的人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看肥皂剧都会哭得稀里哗啦。这种人心软,耳根也软,没有主见,容易受暗示。


第二种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有联系,是对应的,例如,别人想打我(愤怒),我感到害怕(恐惧),或者别人在哭(悲伤),我觉得烦(愤怒)。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语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些也是对抗性的。


七、另一个自我


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了解可以为控制服务,理解却与控制无关。了解有利有弊,理解有利无弊。喜欢被人了解的目的是希望被人理解。了解有可能是对抗性的,而理解就是共情。


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但是,人心隔肚皮,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渴望被人理解是很不现实的,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另一个自我(简称“另我”),是一种自体客体移情,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八、分离焦虑


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害怕跟谁分离,说明他跟谁人际界线不清。


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这种人很黏、很纠缠,象跟屁虫似的,吃饭、睡觉都要别人陪,稍微离开一会儿就会不断打电话、发信息。



九、重感情


行为主义只看互动,不讲感情。感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别人看不透,自己也搞不明白。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偏偏非常重感情。对他们来说,事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爱我。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打打杀杀,一点儿也不开心,但是,因为“我爱你”,就舍不得分开。现实地讲,这样的“爱”已经没有意义,它给人带来的只是伤害。但是,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和伤害,也不愿意放下虚幻的爱。


有人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其实,在战场、官场、情场和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是适用的。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就会把爱恨情仇想象成永恒的东西。他们不只是人际界线不清,连时间界线也不清,过去、现在、将来不分。他们希望时间不变、天人合一。究其原因,还是害怕分离,不愿与心爱的人分开。他们用虚幻的感情麻醉自己,在精神上模糊人际界线。


十、强调意义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寻求现象背后的意义。现象瞬息万变,意义不变。对人来讲,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你想我吗?想,但想不起来。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义重。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是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十一、“过程阐释”


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靠效果来维系的,与动机无关。强调动机而忽略效果,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二、窥探隐私


朋友之间应该分享秘密,不分享秘密、不谈自己的感受、不暴露自己的想法,就算不上朋友。但是,如果是一般关系,窥探别人的隐私就不合适了。有的人特别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三、过度暴露


同样,跟关系一般的人分离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四、侵犯隐私


过程阐释、窥探隐私、过度暴露都属于侵犯隐私,它打破了人际界线,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这方面的表现有很多,例如衣着过分暴露、穿着睡衣会客、借别人的衣服穿、用别人的牙刷、进入别人的卧室、使用别人的卫生间、翻别人的抽屉、看别人的日记、查别人的电话记录,等等等等。



十五、道听途说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容易受暗示,别人说什么,他不会理智地分析,而是盲目接受。不但自己接受,还会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传播、推销。于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就传播开来了,而且越传越神,成为流言蜚语。真是人言可畏。人言之所以可畏,就是因为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不会轻信流言蜚语,他相信事实,相信证据。


十六、忠诚和猜忌


忠诚于某人,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一部分,把自己交给对方,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其实,你是你,他是他,只要对自己忠诚就可以了,用不着对别人忠诚。


人际界线不清的时候,人们也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这种情况在朋友和恋人之间非常普遍。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对方彻底占有。如果对方不忠诚,就是我的损失,是对我的背叛,因此非常担心对方不忠诚,想方设法检验对方的忠诚度,严重的就表现为猜忌。


猜忌和猜心略有不同。猜心相对“积极”一些,目的是了解对方,而猜忌是负性的,是不相信,是怀疑。猜忌很容易转变成窥探和侵犯隐私。


怀疑和相信表面上是相反的,但都属于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尊重事实,不会轻信某个人,也不会无端地怀疑别人。对他们来说,别人的话仅供参考,类似于灵感或线索,需要事实来验证。别人的意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效果。


十七、纠正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比你更了解你。当你产生某种想法、出现某种情绪变化、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显然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你身上去了,他以为你和他是一样的人,发现你和他实际上不一样,他就认为你错了。同时,他又很关心你,希望你别犯错误,于是就来纠正你。这是双重的人际界线不清。


第一,他以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第二,他要对你负责,他想拯救你。


这样的纠正其实非常有害。人际界线不清、暗示性高的人会接受别人的纠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和意图压抑掉。一个人越不了解自己、越压抑自己,越容易受暗示,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这就不是拯救了,而是控制。


如果有以上一项或几项表现,ta可能是个心理界限不清的人。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的工作及生活带来困扰甚至悲剧。


那么在人际交往时,如何拥有健康的清晰的界限呢?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心理学专家武志红的建议,共勉。



1. “界限”的原则是,一件事的作用范围和边界完全属于我,这件事就与你毫不相干,我不需要和你达成协议。同样,属于你界限以内的事,也与我毫不相干。如果一件事跨越我们的界限,那么我们要在公平博弈的基础上达成协议,然后以协议为行为准则。


2. 所谓“界限意识”,就是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然后守住它。当你越过这个界限的时候,这种行为不是直白,而是侵犯。而当你让别人越过自己的界限时,你不是善良,而是软弱。


3. 要树立“界限意识”,最关键的一层就是建立和守住自己的地理界限。所有侵犯界限的行为都是从地理界限开始的,当你不能在空间上守住地理界限时,就会退守到自己会在身体上设置界限。而当身体界限也守不住时,你只好在心理上设置界限。当你时时刻刻都在防守心理界限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人际交往的隔膜。这种隔膜有可能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但它会反映到每一个行为上。


4.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表面上看是互相关心,其乐融融。例如很多不相干的亲戚,甚至父母的同事,对你的工作生活特别“关心”。但骨子里,不是为了风险均摊,就是为了利益均沾。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个人都在争夺话语权。严重的时候,集体中的隐形权力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是“我们”的代言人,一切都“我”说了算,而你没有丝毫话语权。


5 如果你在关系中处于被控制、干涉的现状,你可以先从小事上开始和控制者对峙。最好是找好一个点,持续地和控制者沟通、交流、对峙,一次次地向对方说:我是我,我有我的想法我的选择。


6. 在与控制和干涉者对峙时,要采取这样的态度——不含敌意的坚决。我很坚决地守住我的立场,但我没有敌意,也就是坚决地说“不”。当你说出“不”的时候,你其实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你要的仅仅是不想被对方干涉而已。在你自己的事情上,你要自己说了算,但对对方没有任何敌意和侵犯。


7. 如果你在关系中习惯控制别人,请记住:别拿你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过度干涉别人。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那个最想管事的人,常常正是

各种冲突的根源,因为他已经参与到了每个关系中,所有的问题都与他相关。所以,分辨清楚“热心”和“干涉”的区别,非常重要。


8. 在心理上没有“界限意识”,就会在不自觉中作出损害自己或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阻碍你建立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


愿我们拥有清晰健康的人际界限,分清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还是老天的事,如此,就能避免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


作者:小茶点,理性严谨的医生,感性温暖的写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用文字表达观点,用文字抚慰心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