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记忆1|英语角:一张流传三十六载的文化名片



“英”才荟萃,“语”你相遇 :
重启的“英语角”激发校园活力“一角”

占尽风情向小园,暗香浮动月黄昏。又到了周四晚,名达楼一区西侧的咖啡屋前竹影婆娑、桂留余香。从静谧的小道拐进外国语学院,瞬间就被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的场景所裹挟……




  //  

从1107的咖啡屋到1106的研究生教室(五),再到外国语学院一楼大厅,来自各个学院的“英语爱好者”熙熙攘攘,他们或坐或站或围成一圈谈笑风生、侃侃而谈。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这期“弘扬优良传统,共创美好生活(Fine Traditions Lead Us to a Better Life)”主题活动的学生有200余人。这是今年因疫情耽误后重启“英语角”组织的第三次活动,也是闻名遐迩的“英语角”在师大的第三十六个年头



创新学习形式,丰富活动情境


年长一点的师大人都会记得上个世纪青山湖校区的“红场英语角”:每逢周四晚,来自各个高校、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的English lovers就会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沉醉在那夜幕下的“口语世界”里……


斗转星移秋几度,日更月迭春数载。经过30多年的演变,师大“英语角”已从之前的自发松散“群众性”集会,发展成为现在的以师生为主体、有组织有主题的“学校活动”


“英语角”不仅变得有组织、有主题了,而且活动形式也丰富了。如果你喜欢英语对话式的练习方式,可以去学院的咖啡屋;如果你喜欢一群人围成一圈的交谈方式,可以去学院的一楼大厅;如果你口语不佳或迫于“词不达意”的窘态,研究生教室还有会教唱英文歌的外教老师……在这里,你总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交流方式 。








“这里的氛围超级棒,可以很好地锻炼我们的口语能力。”沉浸其中的表情写满外国语学院的大二学生汪一帆的脸上。在这里,即使有些学生的口语没那么标准,说得也不太流利,在群体氛围的感染下,丝毫不影响他们开口说。


“步入师大,上英语课第一次开口说英语,发现自己的口语很差,跟其他同学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之后就不敢主动发言了。后来在一个英语系的高中同学的邀请下,我来参加了这个‘英语角’。起初我以为会挺尴尬的,但是到了才发现,这边的学生很友好,老师也很温和,还有很多英语老师来主动活跃氛围,特别是Mark.H老师看到我没有座位,还主动把他的座位让给我,然后很温和的和我们聊天,氛围很好,我又敢开口了。”2022级计算机师范二班的黄思蕊同学,现在已成为“英语角”的忠实粉丝。



英语口语教师Mark.H表达了对“英语角”的赞美。这是他第三次参加“英语角”,在他看来,学生们能够通过交流认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共同进步。相对于在课堂上一对多模式的教学,在“英语角”这种轻松的氛围内,学生们更愿意多交流。Mark表示,今后会将表演、才艺秀、讲故事等娱乐小活动融合进来,让“英语角”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用活榜样人物 发挥榜样力量


“今天是我第二次参加‘英语角’的活动,相比于第一次,感觉自己确实敢开口说了。而且今天和非常优秀的学姐对话了,之前只是在网上看见一些中国人说着很厉害的英语口语,没想到厉害的人就在身边。她现在是大四,我是大一,以后也会常来这个‘英语角’练习,争取早日向她看齐。”这是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大一新生黄怡聪在活动结束后的感受。



在“英语角”中,除了跃跃欲试来提升口语水平的新生,还有一些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志愿者。软件学院2022级研究生单良身披志愿者的红色绶带,在人群中特别显眼。流利的口语和良好的素养让他的谈吐“温文尔雅”:“志愿者主要为前来英语角的学生们提供主题,带领前来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前往不同的场地,缓解初次来英语角的同学们不敢开口交流的紧张情绪,活跃氛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英语的交流。”



他们在人群中主动发挥引导作用,穿插在新成员之间,活跃气氛,缓解拘谨,破解“尬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口”。也正是这样一群爱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口语“骨干”,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在影响着身边的人。


一期一会 主题引领精彩


“今天的主题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我们聊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自己家乡过传统节日时的一些习俗,还玩了一些游戏,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接龙,这挺有趣的。”大一新生陈超宇说。



本期“英语角”的活动主题为“弘扬优良传统 共创美好生活”,同学们对于这个主题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闻及观点,大方地用英语表达自己所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分享各自家乡的传统习俗。




“英语角”作为学生口语交际的第二课堂,也引发了学校相关部门、外国语学院的高度关注。教务处学习指导中心从2014年成立后不久,就指导、联合外国语学院学习指导分中心,花很多时间去调研学生的需求、兴趣,再根据当下时事热点精心策划学生感兴趣、有话说的交流主题,然后定期在“江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公众号平台发布。


“我们学院的院长、党委书记、学工副书记、教学副院长、学工团队、教师还有外教等都积极参与到主题设计讨论中来,共同设置系列话题。分中心还将继续丰富英语角的活动形式,例如增加迷你Talent Show,eBay Area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尽最大的可能让‘英语角’变得更鲜活、更精彩”,外国语学院学习指导分中心负责人王老师告诉记者。


优化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热情



“说起我们学院的咖啡屋也是有故事的。喝咖啡是浪漫的,经营咖啡屋却是现实的。学校有几家学生经营的学院咖啡屋,都出现了亏损。在我来外院之前,学院的咖啡屋关停了三年。之前的‘英语角’多在户外或半户外,受天气影响的因素较大。我来学院后就与其他院领导商议,重启咖啡屋,把它作为“英语角”的主阵地,并推动学校接管,由较有经营经验的白鹿会馆接手,不以盈利为目的,用作学生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心。学习环境好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周富轩如是说。




自师大“英语角”的主阵地从青山湖校区迁自瑶湖校区后,地点一直在变换。从2005年第三食堂前的方舟文化广场,到2016年后惟义楼东门LED屏下,间或是教室内。户外到半户外再到室内,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都渐次得到较大改善。


(惟义楼东门LED屏下的“英语角”)


(被师大学生称为外景“英语角”的校园一角)


“英语角活动与几年前相比越办越好了。几年前学院并没有像现在一样提供场地,大家都聚在惟义楼二区的大厅里,在冬天被冷风吹着。近年来,参加的人数有明显增加,大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大四学生周晓春说。同学们都感到既幸运又感激,纷纷表示现在的“英语角”不仅活动形式多样,环境也很舒适,是很好的外语表达和口语交流的学习地点。


师大的“英语角”活动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疫情之初,“英语角”活动开展得断断续续,这导致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勇忠、党委书记周富轩、党委副书记谢谷萍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差,开口机会少,群体性交流更少。因此,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从专业养成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大力投入,从室内环境、语言氛围、活动形式以及硬件设施各个方面“顶层设计”,于去年10月重启了“英语角”。


三十六年薪火相传 

“英语角”还承载了老师大人的记忆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刚刚获得学习英语、打开世界视野的机会。英语这门学科多拘泥于课堂、书本上的学习,缺乏口语交际的机会和环境,特别是和外国人一起对话的机会,远不能满足当时英语系学生的学习热情。


受语言交际环境的影响,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量“英语角”,南昌也不例外,八一公园“英语角”孕育而生。每到周日上午,就会集聚一大批英语爱好者来到这里进行英文交流,其中不乏一些口语水平较高的人。如果幸运的话还会遇见来八一公园游玩的外国人,通过与“英语角”伙伴的搭讪、闲谈,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学习氛围浓厚。这浓烈的英语学习氛围,同样吸引了来自我校外语系的几名学生,其中就有86级外语系的李勇忠同学,他们一到周末就相邀着乘坐公交,到“英语角”练习口语,从早上八点出发有时一去就是一上午,寒来暑往也没有间断过。


(八一公园“英语角”)


得益于这几位外语系学生在“英语角”的长期坚持练习,本就是科班出身的这几位外语系学生口语得到了质的提升,身边的同学看到他们的进步也被“英语角”的魅力吸引了,使得更多想提高口语水平的同学加入,但是基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因素让一些想加入八一公园“英语角”的同学望而却步。


“当时交通还没有现在这么便利,我们那个年代吃一顿红烧肉需要两角五分到三角钱,从老师大去八一公园坐公交要一角钱,来回一趟可以在学校吃一顿不错的晚餐。”李勇忠回忆道。


同学们每周往返八一公园练习英语口语的故事被学院老师了解后,教精读的周洁老师建议他们可以在学校也组建一个“英语角”。在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后,85、86级外语系常驻八一公园“英语角”的学生,便成了师大“英语角”的创始人。


1987年,在那个通讯还不怎么发达的年代,在学校食堂门口贴大字报成为唯一的宣传方式。虽然刚开始的同学比较少,但在同学间的口耳相传后,群体也慢慢壮大。


“最开始的‘英语角’并不在红场,而是在大礼堂和青蓝湖之间的小树林,开始来的人并不多,每次就10来个人,主要是外语系的学生;后来坚持了一段时间,加入的人慢慢增多,就移到了红楼(现在的指挥塔楼)与红场间的花坛;过了一两年,规模越来越大,就到了后来的红场”。


相对于八一公园的“英语角”,师大“英语角”以整体水平高的优势吸引了较多校外的高水平英语爱好者。两年因人数的增加三次变化活动场所,但无论“英语角”移到哪,都是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青山湖校区红场“英语角”)


对于“老师大人”来说,“英语角”不仅是一个学习交流、交友的平台,还是当时高效的就业渠道。李勇忠回忆到,这里面有后来成为建工集团援非的翻译,也有江铜总工室的工程师,他们最后都与李勇忠成了好朋友;还有同为“同声传译”高端人才的我校92级校友 :上海外国语大学肖维青教授、万宏瑜副教授,都是从师大走出去的外语佼佼者。还有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练习口语,或是在这里物色自己孩子的“英语家教”,有的公司在这里挖掘新员工,很多毕业生在“英语角”找到了工作。


而受十几年良好英语环境浸染的师大,也成为了受益者:2002年,我校参加首届“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以来,每年都产生了参加全国大赛的选手,2002年外国语学院李佳玉同学荣获大赛第二名,2004年艾黎莎同学又摘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桂冠,消息在全国高校英语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沧海桑田,十年见春去秋来;世事变迁,唯不变此情悠悠。师大“英语角”,无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还是文化建设的需要,它都是师大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师大人一份难舍的“集体记忆”


英语角近期安排


☟ 点击下列图片,查看往期精彩 ☟

▲最美课堂6 | 激光与数据交汇的浪漫——记余莹老师《工程测量课》

▲忆秋 | 冬日暖阳,师大”桂”在有你

▲师大人物志31 | 李世伟:厚德崇法 寻梦无涯

大通社-新媒体中心

本网记者 | 柳菁

记者 | 王赫 周诗萍 王佳琦 邹乐彤

摄影 | 周童 张翮衡

值班编辑 | 刘柯言

责任编辑 | 刘依然

审核 | 刘小明 万森林 钟雪艳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