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榜样课程案例展示——《有机化学实验I-1》
成才必先成人,育人贵在育心
在大川,有那么一批老师,他们深挖课程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潜力,春风化雨般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精神等核心价值元素在课程中自然呈现,这些课程被认定为课程思政榜样课程!
为切实发挥这些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和推广课程思政的先进经验,小编将陆续为大家展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机化学实验I-1》
主讲教师:化学学院 郑学丽
一、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实验I》是一门必修实践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验证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化工、环境工程、食品、生物、医院、制药等,与社会各行业息息相关。无论从事的是科研、研发、销售还是技术等,这些岗位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这些都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探索”、“承担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密不可分。
因此,有机化学实验任课老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其它专业知识技能等,使他们成为能适应社会较快节奏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二、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达成以下的三个目标:
学生应熟练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够合理选择适当的合成、分离、鉴定手段,能够更深刻理解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严谨的实验态度,绿色环保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念;提高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能够自觉适应国家对于“拔尖人才培养单位”、“双创示范基地”、“一流高校建设单位”、“一流学科建设专业”的要求,成为具有人文底蕴、家国情怀和强力社会责任感的化学界精英人才。
三、课程团队
郑学丽,化学学院教师,主讲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课程。
热爱本科教学,关心学生。在“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指导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开展翻转课堂及探究式教学,进行全过程考试改革研究,致力于运用智慧课堂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主观能动性,注重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团队教师
杨宇东
化学学院 副教授
李坤
化学学院 教授
陈善勇
化学学院 副教授
吴凯群
化学学院 副教授
付海燕
化学学院 副教授
杨成
化学学院 教授
董顺喜
化学学院 特聘研究员
伍晚花
化学学院 副教授
陈小川
化学学院 教授
滑动查看更多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一
安全源于规范,责任重于泰山
#
课程知识点介绍
明确实验室中涉及的安全防护,了解易燃、易爆等化学品的管理。化学实验室中的易燃、易爆物品是导致高校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起因,如何正确的对特定的易燃、爆炸物进行预防,掌握常见化学品的使用和保存方法,是每个化学从业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结合近5年来化学实验室中的警示性事件,设计“安全源于规范,责任重于泰山”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实验涉及的化学品现状,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与素养,引导学生明确安全是确保发展的根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案例二
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关键
#
课程知识点介绍
掌握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原理及操作,了解咖啡因的作用。结合兴奋类药物的双重性及复旦大学医学院黄洋中毒案等反面事例,设计“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关键”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引用文献解释兴奋类药物的双重性,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可以发散相关知识如甲基苯丙胺(冰毒)、麻黄碱,他们既是重要的药物中间体也可以制备毒品,他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与毒性作用。同时,介绍复旦大学医学院黄洋中毒案等反面事例,我们需重视对同学们健康人格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案例三
人有恒心向日月,坚持不懈终成功
#
课程知识点介绍
掌握铬酸氧化法制备环己酮的原理和方法。巩固萃取和简易水汽蒸馏以及蒸馏的基本操作。引入化学”名家“发现元素的有趣故事,设计”人有恒心向日月,坚持不懈终成功“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结合铬与铍元素的发现者路易·尼克拉·沃克兰的故事,向同学们讲述科学家们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感、专注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四
不忘初心,牢记化学人的使命
#
课程知识点介绍
学习非常活泼的苯环的选择性硝化反应;学习控制反应条件避免副产物生成的方法;学习使用TCL法监测反应进程。结合硝化生产工艺的相关安全隐患,设计“不忘初心,牢记化学人的使命”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结合硝化生产工艺的变革与相关产业安全风险的变化,向同学们讲述化学化工发展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培养同学们作为“化学人”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辱感。
案例五
弘扬中国传统科学文化
#
课程知识点介绍
掌握苯甲酸乙酯合成方法和操作。酯类化合物在香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酯和内酯官能团还广泛存在于众多药物分子中。现世界广泛使用的著名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从传统中药青蒿(黄花蒿)中发现的倍半萜内酯,而发掘青蒿素的带头人屠呦呦也因此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科学之一,自古就发挥治病救人的功效,虽存在组成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不足,但的确是个发现获得活性药物分子的宝库,由此设计“热爱并发展中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引导学生热爱弘扬中华的传统科学文化,在传承其中精华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活性药物分子的大宝库,但还需要一代代工作者持续不懈的探索,才能不断发掘其中的未知宝藏,将其推向新的高度,更好为人类健康造福。培养学生要有继往开来,苦干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作风素养。
案例六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
课程知识点介绍
学习分馏法制备乙酰苯胺的原理和制备方法;复习重结晶、减压过滤、洗涤、干燥、熔点测定等基本实验操作。
了解乙酰苯胺的用途,结合乙酰苯胺的发现以及使用状况,设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案例七
坚定信仰,静待花开
#
课程知识点介绍
掌握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利用色谱法分离亚甲基蓝和荧光黄、提纯3.4-二甲氧基硝基苯。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是20世纪初俄罗斯科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时发现的一种分离方法。结合茨维特发现色谱过程以及目前色谱技术的广泛用途,设计“不忘初心,坚定信仰,静待花开”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以茨维特发现色谱过程为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化学专业,投身化学研究,坚定信仰,始终不渝、百折不挠地做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及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学。
案例八
关注环保,重视工业三废的处理
#
课程知识点介绍
学习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位置选择性, 杂质的去除方法。对硝基乙酰苯胺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通过在低温下使用硝酸和硫酸(混合酸)对乙酰苯胺进行硝化制得。实验过程使用了强酸,并在后处理过程使用了碱对酸进行处理。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加强对环保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培养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责任感,增加专业自信心。
案例九
细节决定成败
#
课程知识点介绍
掌握正溴丁烷的制备原理及操作,尤其是产物后处理的原理及操作,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结合药物的合成及提纯,设计“细节决定成败”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白虽然前期的反应做得好,但是如果在后处理的分液操作中不够注意细节,将产物误当成杂质弃去,将导致实验失败。引用研究生科研中的实例如膦配体的合成,如果在产物的提纯阶段不注意溶剂的无水无氧处理及在操作中隔绝氧气,那么得到的将是大部分乃至全部被氧化的副产物。引导学生明白,做事就得沉下心来认真、踏实、耐心,才能成功。
案例十
在自省中不断进取
#
课程知识点介绍
掌握格氏试剂的结构、性质及应用。格氏试剂一般由卤代烃与镁粉在无水乙醚或四氢呋喃中反应制得,可与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如:水,醛、酮、酯、酰卤、腈、环氧乙烷、卤代烷、二氧化碳、三氯化磷、三氯化硼、四氯化硅等反应),是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结合它的发现者——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的个人经历,设计“在自省中不断进取”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有机合成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奋斗意识,在人生的“黄金时代”,要加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像格林尼亚那样,即使是21岁从头开始,也要以高度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师感悟
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是从小受到祖国栽培而成长起来的,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等方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谓教之以事喻诸德”正是如此。
作为化学类专业教师,我们的课程思政应该立足实际,立足国家经济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和世界科学前沿,充分利用身边的活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精神境界的升华。
作为四川大学的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履行“七导”职责,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不仅导学习,更要导人生、导理想。
课程思政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课前课后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适时展开,润物无声地设计有情怀、有温度、有爱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只要用心传道、授业、解惑,处处有思政。做好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关键在老师,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同时深入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传授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正能量的品质道德观,使他们成为有能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六、学生反馈
先以态度,后做学问
进入大学已有一年多,通过对学校开设的各类理论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程的学习,我大概开始看到科学的影子。譬如在有机实验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更为清晰地感知到要接触科学,首先得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有机实验课是进入大学以来第一个需要拼装反应仪器的课程,有的实验虽然简单,对于刚开始学习的我们却也有些难度。有时会因仪器的拼装位置而导致数据不同,出错次数最多的就是温度计放置位置;有时也会在观测数据时出错,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测量乙醇折光率时,因没有对数据进行估读而使数据少了一位。但每一次写实验报告时,仍是把不规范的操作和不合理的数据写上去,再在旁边附上失误原因。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错误也少了许多,数据、现象也比以前略好。
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秉持严谨、客观的态度才是捷径,其余的方式终有一天会变为自己的绊脚石。所以,做学问于我而言,始终是一条正直的道路,想要走好每一步,必先以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
(2018级赵*群)
THE END
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56972841@qq.com
欢迎老师及同学发送教学中好的做法及案例!
图文编辑 / 郝伊珈
审核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