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浅谈公文写作中歧义的危害

2017-08-21 高毅 帮你写公文

  公文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十分有害。 
  歧义对公文有害,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我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分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用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用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用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表示窃窃私语。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如,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如,作者分析了A企业和B企业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易因此而出现歧义。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分残缺,引起歧义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形成歧义。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省略必要的虚词。如,经研究,院党委同意A处报告。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处的那份报告;二是同意A处作出报告。 
  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如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请见例句:学院调拨给A处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B处。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学院拨给A处一台,A处又转而拨给B处;学院拨给A处、B处各一台;学院拨给A处一台,又调回拨给了B处。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二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其原因主要在于“要”、“学习文件”都是多义的,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形成多种语法关系,按不同的关系去解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要”作一般动词表示“索取”,作能愿动词则表示“应该”“打算”;“学习文件”可以是偏正词组,表示供学习的文件,也可以是述宾词组,表示学习和学习的内容。多种关系相互搭配,七个字就同时有了两种不同的意思。 
  七 、错用数量词,产生逻辑错误,引起歧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公文中看到与“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相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它们也都是歧义句。这里的歧义源于对数量词“少数”的误用。撰稿人要表示的“少数”是指参与犯罪的是少数人,对占社会少数的这些人要严厉打击,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少数”却还含有犯罪分子中的少部分人的意思,句义中也就有了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中的少数人,对多数犯罪分子不打击,或者不严厉打击的意思。 
  八、错用标点符号,改变了词语间的关系,引起歧义 
  标点符号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如果错误地使用了标点符号,就有可能改变词语间的本来关系,从而引起歧义。如,5日某地区有暴雨。本来,在“5日内”后边应当有一个逗号,如此,其语义会十分明确。但缺少了这样一个逗号之后,只因念读时的停顿有可能发生一点点改变就使语句的意思表示大变,歧义产生。这里是因为逗号标错了位置而使语句产生了歧义。只有修正了这个错误,句子才能还原成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歧义才不复存在。 
  规范的公文文体是要从正面去理解其含义,以上所说的公文中产生的歧义对人们正确理解公文内涵危害性很大,而且它往往成为曲解公文的保护伞。因此,撰写公文时必须注意各种不当用法,以免使读者误入歧途。
( 摘自: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


推荐文章:

笔杆子请收藏:习近平治国理政100个金句

让领导最认可的七种工作方式

机关人员编写信息 “四不要”

在机关工作要少说这“五句话”

公文写作的误区(超级实用)

总书记办公室主任谈秘书工作

写材料可引用的40个历史故事

在机关工作要少说这“五句话”

公文写作观点提炼汇总

机关不可不知的八大“暗语”

在机关工作必须掌握的40个常识

年轻干部与领导互动的宜与忌

怎么样写好领导调研的文字材料

机关党员干部为人处事的8个要点

办公室常见事务文书写法(20种)

所有公文写作模板一网打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