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毛泽东“下笔如神”之道

2017-11-02 吕臻 帮你写公文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人们常讲“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其实他下笔更如“神”。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时而大气磅礴,如大江大河奔流直下;时而隽永秀丽,韵味无穷;时而朴实无华,富含哲理。 
  毛泽东的著作是党的优良文风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常常在会议、谈话中提到改进文风、写好文章的话题。这多是他丰富写作实践背后的沉淀、升华和总结。 
  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 
  “我写文章从来不叫别人代劳,有了病不能写就用嘴说嘛!” 
  毛泽东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写文章呢?因为,它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处。毛泽东谈到:写文章,可以“锻炼头脑的细致准确性”。“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全面地认识它,写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客观实际,写出来经过大家讨论一下,搞成比较谨慎的作风,把问题把思想写成定型的语言文字,可以提高准确性”。 
  早年办《湘江评论》时,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毛泽东冒着酷暑和蚊叮虫咬,一个多月写了40篇文章,大革命时,他背着雨伞走村串户调查数月,不畏劳苦,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为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即使成了党的领袖,毛泽东照样如此。指挥打仗再忙再累,工作条件再苦再差,他都坚持自己起草文章、电报、讲话提纲,撰写社论、新闻通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的场景,数十年后他的警卫员翟作军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在简陋的陕北窑洞里,毛泽东用了9天时间,废寝忘食、一气呵成写完了这篇5万字的鸿篇巨制,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論”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胜利的前景和努力的方向。 
  做人贵在真诚,写文章也是如此 
  “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 
  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生活、从实践出发,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来的。”他称赞列宁的著作“生动活泼”,因为列宁“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做人贵在真诚,写文章也是如此。毛泽东主张文章“不要用过于夸大的修饰词”,分析情况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要夸大”;讲话发言也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尽是讲好话。 
  写文章实事求是的基础是要有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有着大量丰富翔实的事实材料,是他长期开展调查研究的展现。早年他在中央苏区写下的7万多字的《寻乌调查》,堪称我党基层调研工作的典范。毛泽东对这次调研印象很深刻,后来回顾说:当时对许多问题,没有“全般了解”,“是完全的门外汉”,所以“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下这样大的力气去调查研究,是很难得的,但事实证明是极有价值的。没有当时这番苦功夫,哪有后来的胜利和辉煌?人们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形容写文章是很贴切的,世间真正聪明的人是乐于下这种苦功夫的。 
  毛泽东指出:“写大文章不是大笔一挥,滔滔不绝,要根据下级和群众的意见,要有材料有分析,过细研究才行。” 
  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 
  “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有了正确的态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毛泽东告诫人们:写文章要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强调“材料应与观点统一”,形成自己的看法。 
  材料是血肉,是观点的基础。毛泽东说:“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在延安时期,他就号召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 
  然而单有材料还不行,还要加工、消化。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文章要有观点,有“较深刻的思想性”,作者要“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学会分析问题,“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掌握了辩证的方法,把道理分析透彻了,文章才能写得精彩而深刻。“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毛泽东反对写文章不懂装懂,拿一堆材料来堆砌了事。他认为只有学会分析问题,讲话和写文章才能富有说服力。 
  他批评“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写文章要有群众语言、群众观点 
  “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 
  毛泽东是遣词造句的大师,他的语言精练准确,词汇丰富多彩,用典生动恰当,他的文章既有思想的说服力,也有艺术的感染力。 
  在文章语言的运用上,毛泽东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他主张要吸收祖国语言几千年来的丰富营养,主张中国人写文章要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毛泽东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终其一生,并且研习不断。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他读过不知多少遍,还总向别人推荐。对于书中的语言、故事、人物,毛泽东可谓是信手拈来、随手妙用。他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比喻国际形势,用“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大国的事情也并不那么好办,用“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来鼓励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等。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作品,毛泽东总是常读常新、巧加运用,他很注意从中吸收养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语言形式去打动人。 
  在行文风格上,毛泽东主张要照顾读者的心理。他说:“文章要尖锐,刀利才能裁纸”,但是文章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也即文章的叙述要尊重人们认识问题的习惯,讲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摘自《党员文摘》)


推荐文章:

做一名笔杆子当学新常委王沪宁

党员干部推荐好书:《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十九大开幕会 从“新”看报告

十九大报告在这个方面改了一个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这8点!

习近平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条基本方略

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直抵人心的这19句话

一文速览十九大报告

十九大报告中的36个“前所未闻”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要干这100件大事

十九大报告中英双语版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