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场精华 | 刘勃:何谓“中国”?

2015-10-11 刘勃 庄子江湖

点击上方一键关注↑↑↑↑


何谓“中国”?

刘勃

张远山:伏羲连山历原理


一、中国的五个概念


中国这个词,意思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一些。从古到今,它的含义,发生了许多变化。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叫做何尊。它的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一句“宅兹中国”,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当然,这个中国的意思和现在完全不同。

诸侯国的都城,叫做“国”;天子的都城,在天下最中央,就叫“中国”。

《孟子》里说,舜本来不打算接受尧的禅让,后来看人民群众这么需要自己,终于决定出山,“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之位焉”。这个中国,就是天子之都的意思。

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直属地区及他封建的诸侯国(所谓诸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需要打造一种共同体意识。慢慢的,它们被统称为中国。——这时的中国,范围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

这是中国的第二个意思。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又赋予了中国一个新含义。从此,统一王朝所统治的主要地区,皆可称中国。

注意,和今天的国家观念比,它多了两个让现代人感觉非常别扭的字:“主要”。

我们看《三国志》里,周瑜的一段话:

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周瑜传》)

这段话里,周瑜多次提到汉,并显然认为孙权是汉朝的臣子,对汉朝负有责任。但同时,又把曹操的部队称为“中国士众”,把自己放在中国之外。

很明显,中国是一个小于汉朝版图的概念。

后来三国归晋,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到了洛阳,史称“陆机兄弟志气高爽”,“不推中国人士”。

就是说,在汉、晋时代,苏南地区,还有四川、江西、湖南、苏南等地,均已纳入王朝版图,但那些地方的人,往往不以中国人自居,而关中、河南的人则往往拿出一副你也配姓赵的派头,凭你也算中国?

到明朝,江西、湖南当然算中国了,但他们看云贵地区的人,那态度可能也会赵老太爷起来。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晚清。大家中学里就知道《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他是当时最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但即使在魏源的著作中,中国仍然往往仅指内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和台湾在内。——但这一点也不意味着他觉得这些地方,朝廷可以不要了。

这是第三个中国的概念。

另外,在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促成了另一个中国概念的产生。

东晋和南朝都已经离开了传统的中心地区,但他们仍以中国自居。理由是,地虽然丢了,但文化跟着我们一块儿过了江。文化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所以我们就是中国。

北朝的政权也力证自己是中国。它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证明自己拥有了中国的土地,而是强调,南方的文化已经变质了,自己虽然是另一个种族,但却真正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于是,南方骂北方为“索虏”,北方骂南朝是“岛夷”,大家都强调,自己才是中国。

于是,一种文化意义的中国,也就凸显出来了。

这是中国的第四个概念。

最后,作为和西方接触的产物,中国成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国,是第五个中国的概念。

小结如下:

中国1:天子所居

中国2:中原地区

中国3:王朝统治主要地区

中国4:汉文化主导地区

中国5:今日之主权国家

这当中,概念1和概念2,已经是历史的陈迹。,可以不去管它。

概念3和概念4,仍然被有意无意的使用着,而概念3和概念4,又和概念5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这就有很大的麻烦。

比如,我们都经常会听到这样两句话:

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

藏族是一个信仰特别虔诚的民族。

这两句话的对错我们且不去管它,问题是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正常的逻辑推论自然是藏族人不是中国人。

但你要认为,所有说过这两句话的人,都有志于分裂国家,恐怕也过了。

因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说这两句话时,中国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句话里中国,是概念3或者概念4,后一句话尽管没有出现中国字样,但默认的中国是概念5。

西方人说China仅指汉族,多半是故意的;我们这里很多人,则只是犯浑而已。


二、天下观与主权观


老祖宗心目中,世界是这个样子的:


所谓:“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

天下是一个大正方形,天子在正方形的最中央,他直接控制的那个正方形,叫做甸服。

天子封建的诸侯国,它们的领地围绕着甸服,构成了第二个正方形,叫做侯服。

已经归顺了天子,即已经绥靖的地区,构成第三个正方形,绥服。

尚未归顺天子,但已经与天子皆为同盟的地区,第四个正方形,要服。——要念yào,约定的意思。

最边缘的未开化民族,天子也任由其自生自灭,并不强求其接受教化,第五个正方形,荒服。

即使在古代,稍有行政经验的人,当然也知道世界的形状并不如此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假设是没有意义的,相反,理论上的几何式精确和实践上的各种变数,反而强化了一种对模糊性的认可。

这便推出了古人理解世界的基本逻辑,可以总结如下: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离中央越远的地方越落后;

(3)离中央越远的地方,中央和地方之间权责越小;

(4)有边疆,无国境线;

这个体系下,理论上是不存在外国的,实践上承认外国,但不存在与中国平等的外国。大体上,中国和外国就是父子关系。

东汉决定放弃西域,西域小国的王侯抱住班超的马腿不让走,还有着急抹脖子的。嘴上喊的是:“爸爸你要去哪儿啊?你别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明朝帮朝鲜打跑了日本侵略者。朝鲜的国家领导人深情的说:“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当个好儿子,语气倍儿自豪。

但如果这两件事让你有民族自豪感,那么下一件事恐怕就不会觉得那么舒服了。

雍正三年云贵总督高其倬安雍正的指示,勘定与安南国的疆界。当时高其倬详查历史后认为,自明清以来,安南向云南方向分步共推进了240里,主张按明朝时的界线,全部收回。但雍正皇帝认为安南“自我朝以来,累世恭顺,深属可嘉”所以“方当奖励是务”岂可与之“争尺寸之土”,加之“视中外皆赤子(即皇帝的子民)”,所以下令不与计较。因怕高其倬坚持己见,换了他认为能秉公办事的鄂尔泰为云贵总督,鄂尔泰接任后才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但安南王不满意,上书皇帝言词激切,雍正认为言词不恭,不准其请。后安南王又上书表示“悔过感恩”,雍正即下令加恩赏地,满足了安南王的要求,划定了线界。(《职方边地: 中国勘界报告书(上册》)P18)

你能说雍正这是卖国么?

我们知道,毛在边境问题上,对朝鲜、越南都做过今天看来很糟糕的让步。但他的意图怕也不能归结为卖国,而是他的思维里还有古代中国的尾巴,还和四爷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

正因为“中国”如此高贵,所以一旦发生分裂,对有点志气的政权来说,头等大事就是争正统;后人写历史,头等大事也是辨析谁是正统。魏蜀吴三国谁是正统?口水战一直就没停过;辽宋金谁是正统?因为了这个问题一直争不出结果来,元朝一直拖到快自己都灭亡了,才开工为这三个王朝编史书。

宋以后,由于军事上的劣势,有时实践上也不得不承认有平等的外国存在,但心态上,始终也没转过弯来。


至于主权国家的观念,自然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它的特征,有日本学者概括如下:

(1)明确的国境存在(country)

(2)国家主权意识(state)

(3)以国家为空间单位的民族主义(nation)

(4)专门化的国家机构与制度(government)

(5)处于理论上平等的各国构成的国际关系中(international relation)

这五条里面,古代中国基本符合的,只有(4)。

这(1)(2)(3)三点,古代中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却都很模糊,而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精确。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套理论,在民族和领土之间,建立了一种坚固的对应关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地,悲催性显得大大增强;同一片土地,原来几个民族分享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就变得很不合理。

今天中国边疆地区的很多问题,追溯原因,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很多大家习惯于模糊处理的问题,突然必须掰扯清楚的缘故。

关于(3),这里想格外多说两句。这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对普通民众也提出了爱国的要求,这也是现代国家动员能力远超传统国家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自然没有的强大的动力。

因为爱国当然是一种美德,而儒家一个重要传统,就是不对民众提道德要求。所谓“礼不下庶人”,所谓“民无恒产,因无恒心”,都是这个意思。

比如文天祥不肯投降元朝,但也并不是南宋一灭亡他就想选择殉国的。事实上他的很想选择的是这样一种方案: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文天祥传》

言下之意是,我不能在元朝当官,但如果成为民,尤其是宗教人士,那么对旧王朝的义务就解除了。忽必烈不给他这个选择,你要么投降要么死,然后文天祥才选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比如顾炎武的名言: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

他并没有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是后人做了手脚。

现在有学者把“救亡”和“启蒙”对立起来,并把“不必爱国”当作一种新思想对民众进行灌输。其实,要把爱国主义无中生有的植入普通民众心中,正是启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至于国家兴亡于我何干,也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倒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正宗国货。

至于(5),更是和传统的天下观水火不容。接受天下观,即使事实上和外国平等了,也要假装不平等;接受主权国家观,我们当然知道事实上国与国之间仍然是不平等的,但平等的样子,一定要装一下。吃相不能太难看,此之谓也。

——顺带说一下,面对西方世界的冲击,日本的反应明显快于中国,原因固然多多,但这个因素确实不容忽视:只要被西方国家认可,日本在主权体系下的地位,要高于天下体系中的地位;而即使被西方认可,中国在主权体系下的地位,也低于天下体系中地位。所以对中国来说,要转过弯来就难很多。

即使在西方,作为民族国家的主权国家,也是绝对是现代的产物。不过民族国家有个共同的习惯,就是要塑造国族神话,于是就几乎必须伪造历史。彼得·安德森概括民族主义悖论时,第一条就是“民族在历史学家眼中的客观的现代性相对于民族在民族主义者眼中的主观的古老性”,霍布斯鲍姆《被发明的历史》中更是提到,在1870年到一战之前,欧洲各国都掀起了发明本国历史的狂潮。

中国既然接受“民族国家”的设定,当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我们现在常爱讲,哪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热爱祖国等等。忘了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晚近的发明。

有些地方,恐怕既不能说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也不能说它自古以来就不是中国领土,因为古时本无这样清晰的领土概念。——当然,这不影响现在我们力争它是中国领土。



伏羲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定价68元

老庄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定价39元

作者签名本:伏羲之道,90元。老庄之道,60元。

邮购地址:

大客户赠送《伏羲之道》纪念瓷器



《伏羲之道》纪念瓷盘(限量版):伏羲初始卦序分卦值日图



《伏羲之道》纪念茶具(限量版):伏羲卦象生成伏羲太极图



《伏羲之道》纪念屏风(限量版):A面,分卦值日图



《伏羲之道》纪念屏风(限量版):B面,十二辟卦图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81】2015年《伏羲之道》《老庄之道》新书签售讲座(下)

【79】2015年《伏羲之道》《老庄之道》新书签售讲座(上)

【77】赖国晖:由技进道,以道御技——三亚与会记之施宏

【76】视频|张远山2013年深圳伏羲学讲座

【75】张禾惠:做一次难民

【74】《老庄之道》、《伏羲之道》书评

【73】陆海刚:“惭愧,惭愧”——三亚“轧神仙”小记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