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Gene 2018-05-27



Lily 看到网络上盛传单眼皮发源于蒙古语族群,由于这一族群过去需要长期在寒冷风沙天气生存,需要抵挡寒冷,就进化出了眼部厚脂肪、单眼皮的性状。另外,中学生物试题上还出现了“单眼皮是隐性遗传”的结论。


为了验证这些结论的真伪,两周前,Lily 发起了一个眼皮性状调查,用数据探索答案~




截止到上周,我们共收到 1250 份问卷,其中,眼皮性状的分布差异见下图:


男女眼皮性状分布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验证了过往流言的真伪,还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数据显示,女性用户出现双眼皮的比例比男性用户更高。


用户性别与眼皮性状表


我们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后,发现男女用户的单双眼皮比例有显著差异p-value:0.000003 )。


因此,我们怀疑眼皮性状与性别显著相关


但是,其他情况也可能使得此次调查中,男性和女性的双眼皮比例出现差异,比如,我们提出来两个最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假设。


假设一:男女用户地域分布可能不同。假如眼皮性状具有南北差异,而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男女也呈南北差异,那么可能男女用户的单双眼皮比例差异实际上是由于男女用户的地域分布问题导致。


假设二:男女答题的选择倾向可能不同。基厂细心的同事提出:女性出于爱美的天性,在眼皮性状不明显的时候,会不会更倾向于选择双眼皮?而男性在选择时是否可能更加谨慎保守,在眼皮性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单眼皮? 假如男女在选题倾向上有差异,也可能导致男女用户的单双眼皮比例差异。

 

于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开始验证这些假设,踏上了寻求真相的道路~




首先要确定,眼皮性状和用户性别是否存在南北差异。


根据用户的籍贯与问卷数据,眼皮性状的南北分布如下图所示:

眼皮性状与地域分布

(南北划分标准:按照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南的标准,以该省份大部分面积所处区域对省份的南/北进行划分。)


通过卡方检验判断出,南方人出现双眼皮的概率更高,单双眼皮具有显著的南北方差异p-value:0.0006)。


为了从细节展示南北差异,我们对中国七大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用户的双眼皮概率进行统计,绘制了下图的热图。图片中颜色越深的地区,双眼皮的出现概率越高。


双眼皮指数地理热图

(双眼皮指数:设单眼皮为 1 分、双眼皮为 2 分,双眼皮指数为该组内,所有人眼皮性状的分数总和除以组内人数)


可以看出,双眼皮在不同地区出现的概率为:华南>西南>华东>华中>西北>华北>东北。 


判断出了眼皮性状有南北差异后,接下来看看用户性别是否有南北差异。


用户性别与地域分布


通过卡方检验发现,用户性别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南北差异(p-value:0.12),所以女性双眼皮更高并不是因为调查样本地域分布不均匀导致的。




前面提到了一个假说,认为女性因为爱美,可能在不确定自己眼皮性状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双眼皮的选项,而这一因素导致了女性出现双眼皮的概率更高。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我们去掉答题用户的性别变量,仅对男性用户填写的父母眼皮性状进行分析,并检验答题结果是否还会出现性别差异。 结果如下表所示。


男性用户双亲性别与眼皮性状表


卡方检验发现,男性用户填写的父母眼皮性状,仍然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仍然出现双眼皮的更高的概率p-value:0.000038)。


所以,心理倾向假说也被否定了。


因此,我们初步得出了这个结论:眼皮性状确实呈现出性别差异,而且并非由于样本地域分布不均或者用户填写倾向所致。这个有趣的发现有待进一步探究。




中学生物试题曾描述单眼皮是隐性遗传,我们通过问卷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下面的结果:


用户与父母性状关系表


表格右下角结果显示,父母都是单眼皮的情况下,仍然有三例双眼皮后代的情况。


而且,在前文中,单双眼皮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根据上面两点,我们给出了这样的判断:单眼皮可能不属于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




为了证实眼皮性状是否与祖源中的蒙古语族群成分相关,我们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这张气泡散点图展示了调查结果(气泡大小代表了在这一蒙古成分区间内的人数,频次小于10的数据因误差太大而忽略):


双眼皮指数与蒙古成分的散点气泡图

(蒙古成分区间:把蒙古成分为 0% - 40% 的用户分为 10 组区间,组间距为 10% 蒙古成分,重叠7%。例:前三组区间为【0-10%】、【3-13%】、【6-16】


看散点图发现,双眼皮指数与蒙古成分并不呈现线性相关,使用 pearson 分析,也得出了蒙古成分和眼皮性状不相关的结论(p-value:0.87)。


双眼皮性状呈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蒙古成分也是呈现南北差异的(社区内发过相关的研究,可查看热图),但令人意外的是,双眼皮性状却并未呈现显著的蒙古祖源成分差异,其中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文章太长,捋捋这期流言调查局的结论:


 1. 眼皮性状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出现双眼皮的概率更高。


 2. 眼皮性状呈现显著的南北地域差异,南方人比北方人出现双眼皮的概率更高。


 3. 单眼皮可能不属于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


 4. 眼皮性状并未呈现显著的蒙古祖源成分差异。


目前得到的这些结论,仍然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我们还需要积累更多的数据,去找到针对中国人群的眼皮性状的基因。


发起这个项目时,Lily 的初衷是希望验证眼皮性状与蒙古祖源成分的关系,确定单眼皮是否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结果没想到,预设的假说都被推翻了,却发现了眼皮性状的性别差异。


这也是生命科学这样的经验科学常见的探索路径,系统生物学的先驱 Uri Alon 这样描述生命科学研究:你以为从 A 出发会得到 B,现实是,你绕来绕去,没有实现 B,而最终会得到 C。



所以,生命科学的研究发现有 99.99% 都源于意外和失误。虽然可能兜兜转转白费力气,也随时可能撞见意外的发现。


如果你也热爱这种未知,对我们的调查有兴趣,那就戳下图链接一起参与我们的研究吧~ 





推荐阅读


实锤丨据说小脚趾甲分瓣是“纯血汉族”的证明?


大误丨高中生物骗了我,秃顶才不是显性基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