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牧光计划:作品展演(第四回 鸣沙山)
...
...
2022年8月17日晚9点,郑靖在敦煌著名的鸣沙山进行了本轮“牧光计划”的最后一回作品展演。此前三天,由于疫情防控,“牧光计划”的实地创作在敦煌进入静默阶段。在第四回作品展演中,除了“牧光计划”的主要创作媒介与手段,郑靖还选用了西北地区的代表性物种骆驼(队),以及鸣沙山沙粒与直升机等。在最后的调试阶段,“牧光”团队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
“牧光计划”第四回作品展演
“牧光计划”第四回作品展演
...
2022年7月26日,郑靖与“牧光”团队抵达敦煌。在为期5天的勘测阶段,团队以游牧行进方式,在敦煌地区勘测了5处地点,合计500km;在为期21天的调试与展演阶段,复又行进500km;在4处地点进行了合计4回作品展演: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河仓城遗址、玉门关遗址、鸣沙山。每一处展演地点都是历史上首次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在夜间面向世人。
-上下滑动-
在创作期间,从飞沙、流星、银河到无人区;从失联、断电、抛锚到城市停摆;从关门、烽台到沙水相依,“牧光计划”的光影西游经历了刻画行星面貌,却又超越行星的时空尺度。
然而,从启动伊始,“牧光”就不是一个以严格规划、系统统筹和明晰分工为主的艺术创作计划;它也没有依循观念导向、方法至上,或受众为大的创作惯例;甚至没有为了开拓疆域,或是追寻艺术之本源的定性规定。
由烟雨江南而上、于昼夜交替处轮转,在苍茫与未知中静候。如今,“牧光计划”的面貌方才更加明晰:
“牧光计划”一路向西,旨在行进;旨在实践与应变;旨在于感受与未能感受之间的未曾感受。因此,牧光计划是在艺术的完成与未能完成之间的游牧行进,但并不强调艺术的“过程性”,毋宁说,是回到艺术诸过程的源动力。
“牧光计划” 是由艺术家郑靖发起的公共空间艺术创作计划,2022年是此计划系列的第一回。艺术家会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携团队深入西北大地,在敦煌地区实地勘察,并实施实时的艺术创作。“牧光计划”选取不会改变自然空间,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光影媒介。
“牧光计划”勘测行进路线与作品展演点(艺术家手绘)
郑靖 ,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致力于以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多感官体验拓展空间艺术的表现语言和形式,并从跨界的实验性角度开拓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的方法与手段。郑靖以教研带动创作,推动在公共艺术中以“艺术工程与科技”相结合的社会型艺术实践模式。近年来,他带领的集体实践以介入更多的公共空间形态为特点,策划了包括乌镇戏剧节公共空间艺术展演计划、南京·秦淮河国际光影艺术展、苏州拙政园“拙政问雅”多媒体空间展演、阿那亚戏剧节·“候鸟300”与千岛湖国际光影艺术双年展等公共艺术实践项目。
点击蓝色链接回顾往期推送
正式启动
光与沙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