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豫论场丨战“疫”文章,别让悲伤无处安放

时岩 226评道 2022-08-22


前几天,有位朋友发来微信:“一名基层干部倒在疫情抗击一线,这是第四个了!”当时,我没有回复,后来想起,又不知道该怎么回。再过几天,陆陆续续看到一些人离开,特别是医护人员牺牲,渐渐有种悲伤彻骨的感觉。
悲伤的感觉,为何“姗姗来迟”?仔细想来,应该是对一些故意拔高意义的消息产生了警惕,对无法分辨的真假信息产生了拒绝,直到有足够时间分辨之后,才越来越感到悲伤如此深重。我反问自己,为什么会审慎选择这些感人的信息呢?其实,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文章,特别是“高亢的战‘疫’诗歌”,惯用流于表面或标语口号式的语言,让人不堪重负。
我们应正视人们“不可避免”的悲伤,把群体和个体的悲伤安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作为创作者,必须清楚认识到:面对不可抗力的压迫,人们不仅要表达勇气和力量,也要表达害怕与悲伤。它们都是正常的感情流露。害怕与悲伤不但不会消减抗击疫情的士气,反而会让抗击疫情更多出一份庄重与肃穆。作为媒体平台,应该屏蔽的是一味唱高调,或玩弄文字技巧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不会激起同仇敌忾的情感,反而会令人厌倦。人们更愿意相信的,依旧是“语言求实,作风务实,做事踏实”。
那么,写好文章,会对抗击疫情有帮助吗?是的,不仅有帮助,而且还很大。2008年汶川地震时,很多文学家和普通网友,在黑底白花的网络页面中,用真挚的情感表达,凝聚起亿万共识,为当时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中,也涌现出很多好作品,凝聚共识,汇聚爱心。无论是李文亮医生的去世,还是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的奔波,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都让人惊骇于疫情汹汹,伤感于病人离世,沉思于人类行为。同时,统一强大的党委政府组织力、执行力,竭尽所能的治疗、防控、驰援、复工,也让人安放悲伤,鼓起勇气,汇聚力量,早早“扫”尽疫情。


大家都在看
潜伏期长 传染源不明确!新县两例超常规病例引热议
好样的!新乡一新冠肺炎康复者捐血浆,是河南首例
河南对空中课堂再规范:不得强行每日“打卡”,网学内容开学再复习!

编辑:常力元审核:毕京津 时岩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