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在方寸 咫尺在匠心
春和景明 草长莺飞
沐浴在春光里的现代校园
到处呈现出一片
春意盎然的景象
墨子、宋应星、黄道婆
等一座座雕塑
在春日的阳光下
愈发鲜明
成为工匠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知从何时起,“工匠”、“工匠精神”等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渗透进我们的观念当中,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何谓工匠?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一字一句,倾其精华而聚其中,注其理念而隐其内。何为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信念,是追求卓越的奋进情怀,是坚如磐石的责任担当。
“从鲁班雕木成凰到庖丁解牛神技,从墨子探行求规到张衡观天测地,他们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为人们世代传颂。”他们用千年一瞬的热情与专注,创造传承着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迸发出世界技艺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奉献自我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他的一生始终与中国铁路建设相伴。他负责的京张铁路闻名中外,推动了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他身上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在100余年后的今天,仍旧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启示。
詹天佑在他的书中曾说“学术虽精,道德不足,犹诸筑高屋于流沙之上,稍有震摇,无不倾倒。”大概的意思就是道德思想是一个人发挥其高超技术的基石。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不同于其他定居在国外的华裔,詹天佑学成后,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环境,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了中国的发展努力奋斗,并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于中国的铁路建设,修建了闻名中外的“京张铁路”。
詹天佑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高度融合的品质也应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积极追求和实践。
实干担当
张衡是中国古代一名出色的工匠,他的名字已经和他的浑天仪、地动仪一起载入世界科技史册。张衡通晓天文地理,掌握五经六艺,一生成就显赫,但他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慕名利,悠然自得。他用自己毕生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
小时候,张衡有个不同于别的小伙伴的特殊爱好一一喜欢数星星。自此年幼的心里埋下无数好奇的问号。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张衡非常刻苦地读书。由于勤学好问,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张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他五十五岁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从他孜孜不倦不断求索的历程中,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才是我们应该坚信和坚守的信条。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丰富阅历,开拓视野,方能处事淡然,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塑造更完整的人格。在学习和生活中,这种实干精神,也应成为我们前进的航标,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
拼博创新
伟大的工匠前辈——黄道婆,是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她引入了棉花种植以及棉纺织手工艺,这是我国首次也是独有的一次手工业变革帷幕,极大的拉动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撼动了整个中华大地。
黄道婆的精神之一——坚持。黄道婆是中国纺织第一人,教会了人们制作制棉工具,以及崖被的织法,为中国当时的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世人都很崇敬他,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她不畏艰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得来的。她的顽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向她学习,她就是我们在困难时的榜样。
黄道婆的精神之二——顽强、乐观。她虽然出身贫苦,在那样战乱的年代,家人也很早就离开她,留下她一个人面对世上的起起落落。但是黄道婆一点都不怨天尤人,而是很努力的让自己活下去,跟着大人们,下田、包棉花、弹棉花、织布,不管什么重活累活都干。在残忍的现实面前,她学会了自力更生。
黄道婆的精神之三——创新。她只要一有时间就钻研她喜欢的纺织,但是那个时候长江一代的技术都很落后,黄道婆向往更先进的技术,就出逃至闽广一代学习已相当纯熟的纺织技术,并且不安于现状,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为世人创造了无数先进的工具与织法。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黄道婆就是后者,她让普通人家脱下厚重、粗糙的麻布,穿上了舒服美观的棉布,给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水平都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黄道婆精神是我们全社会不断前进的明灯。
实事求是
在《墨子.鲁问》中提到了墨子对于术用的理解:“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利,不利于人谓之拙”,也就是说平常所制造的器物衡量的标准在于是否够为人所用,这是工匠精神的实事求是。正所谓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述,墨家的工匠精神不仅包含了精湛的技艺,明确的分工合作,爱人利人的人道主义光芒,并且强调要与实践相结合,价值在于为人谋福利,精益求精,这才是我们呼唤回归的工匠精神。
墨子本人就是一位很好的机械师,他既能设计也能制造机械,还探索了很多力学和机械设计原理,率先提出机械设计三大定律,以规范机械师的设计标准,而且墨家的工程师精神,也是诸子百家中独有的。
当今知识与技术更新迅速,我们要将学习和实践贯穿于个体全部生命过程中,既有娴熟的实际操作技术,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体现出新时代工匠所应具备的善于学习并不断学习的核心素养,才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跟进新时代前进的步伐。像墨子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其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就是理性、逻辑和工程师精神,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文化根基,更能够为中国梦提供养料,这正是被我们所需要的。
精益求精
鲁班是中国历史上的土木建筑鼻祖、木匠鼻祖。据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锯子等工具。“物因人而著名,人因物而不朽”,鲁班所表现的正是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鲁班从小跟随家人苦学技艺,几十年如一日,反复实践,在思考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土木建筑工程实践中不断了解、熟悉和掌握了许多工艺创新的技能,他的发明创造很好地体现了“巧、妙、精、准、义、新”。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发明创造,几乎每一项发明创作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改造,这是鲁班精益求精、善于自我反思的成果,也是对鲁班工匠精神内涵的最好阐释。此外,鲁班还广收门徒、传道授业、至善育人,培养了无数伟大的工匠。
鲁班锁也被称为“孔明锁”,是古老中国的智慧遗产,两千多年前的鲁班发明。
相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 6 根木条制作成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让儿子拆装,仅仅是从拆开到复原看似简单的步骤,孩子却花费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从此,这个玩具就在民间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为鲁班锁。时至今日,在滕州依然流传着关于鲁班锁的民谣:“不用钉连,不用胶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阴阳拼插,卯榫成锁;严丝合缝,岂奈我何。”几句民谣,道尽了鲁班锁的机巧。
鲁班锁的结构和中国传统房屋、家具制作的榫卯结构相似,其构件相互穿插在一起,成为一个稳定的立体结构,通体不用钉子、绳子或胶水固定,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从外观上看严丝合缝,但拼插器具内部的凹凸部分啮合,使其易拆难装。一把鲁班锁,看似古朴,典雅,实则正包含了鲁班的工匠精神,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的象征。其独特精巧的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具体体现,是鲁班创新精神的符号代表。
鲁班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团结和包容。2014年,李克强将一把6根铝合金条组成的橘红色的“鲁班锁”赠给默克尔。事实上,李克强精心选择“鲁班锁”赠送默克尔有另一层“深意”:鲁班被誉为中国工匠鼻祖,而“德国制造”则堪称现代世界制造业标杆,其中寄寓着全球最大制造国与最精良制造国深度合作的含义。“鲁班锁”代表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而“德国制造”的精髓正是“工匠精神”。“中国制造”要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弘扬“工匠精神”是核心要义之一。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现代学院也必将继承和发扬鲁班的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突出办学特色,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小鲁班”。
勤于专研
宋应星,明代史上耀眼的明珠,少有大才,志竞进取,忙于科举,而正是在多次应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是真正的不足为道。他终于下决心放弃科举,转向实学,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天工开物》由此诞生!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共分18卷。门类很多,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加工,到制盐、糖、油、酒、曲和制衣服、染颜色;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锻铸,石灰、矾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车船、朱墨、珠宝等的制作等等,几乎涉及到了所有重要的农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其中记述了当时我国许多比较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撰写过程中,宋应星对自己要求极严,并十分重视调查、试验,虚心向农夫、工匠请教,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每每亲自实践体会,并由此把劳动者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的理论概括阶段。
小时候的宋应星非常聪颖,记忆力特别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宋应星懂得勤学的可贵,对学问孜孜不倦。他兴趣广泛,哲学、地理、数学、技艺等等,无所不读,而且读书认真,钻研起问题来十分细心,这些都为他后来取得出色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工开物》问世到现在已经300多年了,现代科学技术比那时候有了飞跃的发展,而宋应星的这部不朽著作,却永远留存在世界的知识宝库之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是要用心雕琢,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获得感;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就是精益求精、严谨与一丝不苟、耐心与专注、专业与敬业;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就是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做手艺。
“倡导‘工匠文化’,就是要把墨子请回校园,把鲁班、黄道婆、倪志富、爱迪生等请回校园,以‘工匠文化’育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武来成说。
为此,学院积极构建“五维一体”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工匠文化、校友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爱心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文明校园,优化校风学风,培育大学精神,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同学们,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大刀阔斧讲求时效,同样也需要细针密缕慢工出细活。我们有时候可以借鉴他山之石,也更应该做到精雕细琢匠心独运。
匠心源于热爱,专注成就人生。匠人、匠心、匠艺,传承这些历经岁月沧桑而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你们的人生将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匠心需要坚持
耐得住寂寞才能繁华似锦
匠心需要专注
经得起喧嚣才能宁静致远
匠心需要敬畏
担得起责任才能寻到自我
文字:罗成鹏 余紫芸 胡文俊
摄影:简文康 刘剑武 程子逸
实习编辑:陈林燕
责编 : 郑剑涛
主编 : 林庆福
初审:陈丽丽
审核:罗洪保
出品:大学生记者团
觉得不错点个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