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1岁的母亲重温在朱日和的那段蹉跎岁月

2017-08-02 汪峥 人民法治
点击上方“人民法治”可以订阅哦!


2017年7月30日,对于我的81岁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天。早早的,她就坐在了电视机旁边等待阅兵的直播,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宣布:“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现在开始!”全场庄严伫立,高唱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朱日和的上空迎风飘扬。母亲看到这里流出了眼泪,思绪又将她带回到四十多年前的日子里。


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但她没有享受过一天大小姐的待遇。“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那个乱世,她走南闯北十几年,经历了风风雨雨。新中国成立后,她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只身来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在当地成家并有了我们姊妹三人。 

1970年5月,她生下的第二个女儿还不满三个月大时,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从锡林浩特调往朱日和,组织安排她与丈夫结束两地分居生活,团聚在朱日和,一待就是八年。母亲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吃苦受累,却毫无怨言。


朱日和,这个曾经遗留过母亲多少青春记忆的地方,今天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传奇之地。朱日和地区地势起伏,光照强烈,黄沙茫茫。这种“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边塞风光之地,曾经也奋战过一批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军,他们将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祖国建设。


70年代初期,朱日和地区还是一个落后的不能再落后的地区,家家户户的饮用水是靠牛车拉,驾车的大兄弟每次放水给各家时,总是要多给她留一小桶出来,憨笑着说,“大妹子,你从首都来的,爱卫生,不比这里人。”寒冬腊月大雪封山,水无法送来时,她就用雪融化了沉淀后饮用或涮洗,艰苦的岁月也培养了她接受一切的改变,苦中作乐。同事开玩笑说,“姐,你从大城市来,这里的生活你能适应吗?”她微笑着回答:“既然来了,就慢慢适应吧!”


母亲对工作一丝不苟,平时对每个数据都斟酌敲定。她的专业是无线电雷达,可调到朱日和后,这里没有了她对口的专业,只能做起了气象观测工作,她的丈夫又成了她的入门师傅。她可以为了一个观测数据和丈夫争论的喋喋不休,会因为其中的某个数据争论到忘了给孩子做晚饭……


记得有一次,黄沙满天飞,狂风夹杂着沙粒,敲打在脸上是丝丝拉拉的疼痛,她在观测后从百叶箱中将日照纸取出,换上新的日照纸时,那份夹在笔记本中的日照纸竟被狂风吹跑,一抬眼已经不知去向。她赶紧召集丈夫和她的三个儿女随她到茫茫戈壁找寻那张飞走的日照纸。沙尘暴只有两三米的能见度,找日照纸好比登天,可老天爷好像被这家人感动了,最终在一堆大的荆棘上找到了那张被吹跑的日照纸。事后,女儿曾对她说,“您当时怎么就那么狠心,如此不管不顾把我们都拉出去找日照纸,想没想过假如要丢一个怎么办?”她略有歉意地说:“当时真的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想着能把日照纸找回来才好。”


当年的双职工家庭,既要顾及事业也要照顾家庭,母亲从一个弱女子成长为一个女强人。丈夫去学习班一学习就是好几天回不来,母亲要边工作边照顾三个孩子。母亲上夜班,孩子小不敢放在家里,她便将孩子安排在办公室休息,等到凌晨两三点交班后,再带着孩子回家。有时因为发报信号不好,要操作很多次才能把报发出去,一耽误就是半小时一小时。夏天还好办,可冬天北风凛冽,让刚从梦中醒来的孩子随自己回家,看着晃晃悠悠、哆哆嗦嗦的孩子身影,母亲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77年底。


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炎炎酷暑,她都风雨无阻每隔一小时观测一次,有同事说她傻,有人劝她,一个数据无关紧要,不用那么严格,天气恶劣就可以凭经验来嘛,没必要每次都按点观测。她笑笑说:“国家信任我们,我们的第一手资料最关键。”母亲的付出也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她连续多次获得气象界"百日无错情"奖,她就是这样认真对待着自己的工作。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母亲白发苍苍,腰已经被岁月压弯了。母亲听着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两眼满是泪花。母亲告诉外孙女,“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才有我们安定幸福的生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条件。”她见证了祖国和平发展的艰苦历程,她也希望看到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现在,母亲早已退休,每天早晨都要料理她的几盆小花,读一读《人民日报》,晚上7点准时看《新闻联播》,照她自己的话讲,还很忙碌。


❖作者/汪峥

责任编辑:王艳
推荐阅读
超燃视频!今天,让我们向这些大国守护者致敬!

党员干部注意!这些家事、私事、小事,纪委管定了!

为防止浪费食物 店员就能偷拍顾客哺乳?

请长按二维码进行关注人民法治
为良法善治发声
为公平正义张目为法治中国建言为中华复兴鼎力

觉得不错 请点赞并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