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专题 | 教书卅六载无愧历史检验 桃李满天下点亮心中明灯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

2017-09-07 人民法治

点击上方“人民法治”可以订阅哦!



文/王艳 杨天艺 康烁辰


Teachers' Day2017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习近平主席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亲切会见了几位资深教授,李德顺就是其中之一。


李德顺


李德顺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1981年,李德顺在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留校成为了一名教师,至今已做了36年的教师。72岁的李德顺被问及何时退休时,他微笑着说:“能干多久是多久。”


做学问者  须经历史检验

李德顺常引孟子的说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乐事。在学生眼中,李德顺是个纯粹的学者,他深刻、机智。


李德顺主要从事价值论研究,他发现价值问题根本上说是主体性问题,他把价值论理解为“一种主体性研究”。研究价值问题、主体性问题,需要放弃传统的实体思维,采用关系思维、实践思维。思维方式转变了,旧唯物主义无法解释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他的这种“观”世界的方式,不仅深刻影响了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影响了伦理学、法学和其他一些学科。


李德顺是位有情怀、有理想、有使命感的学者。他曾说,“我们的时代是应该、也可以出大的思想和思想家的时代,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把中国文化传统向前推进。”


李德顺常把做学问比作打井,“你在这里刨几下,那里刨几下,即使也能出书、发文章,但价值不大。挖成一口井,水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做学问应该像打井:要善于发现内涵丰富、前景广阔的领域;要往深里挖,深刻、系统、透彻。”


李德顺最能以理服人,他对自己的学生、青年学者,甚至是误解他的人,都不摆架子,不动情绪,而是虚心和静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道理的吸取,没道理的解释。


李德顺通过自己的为学与为人,以无言的方式给学生及同行传达了一种态度:作为学者,要对得起历史,要经得起后人质疑。


争论思辨  真理越辩越明

李德顺常说:“没有就学术问题跟我吵过架的人,我是记不住他的,包括我的学生。”他坚持学术是可争论的,哲学就需要思辨和争论,真理越辩越明。


有位外校的学生,在硕士论文中反驳了李德顺的观点。在仔细了解学生的思路之后,他告诉这位学生:“反驳我没关系,只要你肯研究、探索,我就支持。”这位学生很真诚,也很坚持,后来他报考了李德顺的博士生,其博士论文仍然反对李德顺的观点,他们继续争辩。“我的学生可以不接受我的观点,并且我喜欢和我争论的学生。”李德顺说。


“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年轻人很有活力。作为老师,我和学生就是朋友,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李德顺笑着说。


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李德顺从不给学生定题目、画框框,而是尊重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和研究,只在学生遇到理论困难或思考瓶颈的时候,才介入,从旁指导和帮助。所以,李德顺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注重的是学生是否有学术热情和自己关心的问题,而学术履历和考试分数倒在其次。


在李德顺的博士论文《价值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都必须从承认和尊重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出发,把人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己”,他说,“我做老师也是这样,我并不想成为你们的灯塔帮你们照亮前程,而是希望能帮你们在自己心里点亮一盏灯,把你们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你们自己,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照亮未来。”


风趣幽默  传道授业解惑

2005年,李德顺刚来中国政法大学不久,就听到学生在校园里议论说,这位新来的终身教授,一把年纪的“老头儿”居然会收发短信!李德顺引为乐事。后来,微信和朋友圈刚流行起来,由学生帮着李德顺注册开通了,他也很快就用上手了,连微信朋友圈也成了他与同行和学生讨论问题,传道授业之所。


在学生孙美堂和曹融的眼里,李德顺是一个风趣幽默、童心未泯,又豁达通透、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李德顺从不故作高深,擅长用简单朴实的大白话把复杂的问题娓娓道来,用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话语说明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在欢乐的笑声中获得知识,陷入思考。


比如,一些学生在写论文时,习惯撇开核心问题,从概念源头古希腊说起,从“盘古开天地”说起。但到自己该说的关键环节时,却深入不下去,讲不出新意。李老师开玩笑地说:“你要蒸馒头,可以从和面开始,不必从种麦子开始啊!”既通俗、幽默,又深刻,让学生终生难忘。


有李德顺在场的课堂、讲座、开题和答辩等场合,氛围总是轻松愉快的,总能让学生觉得他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更像一个和蔼的长者。他从不苛责学生,而是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学术素养,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树立信心。


创新融合  形成学科生长点

近年来,国内关于法治文化研究日益兴起,法治文化建设也开始受到重视,由法学界提出的拓展型概念和命题,反映了我国法学学科正在走向与人文学科密切结合的开放性研究,更反映出我国法治建设势必向文化建设层面提升的历史要求。


提到“法治文化”就必然绕不开李德顺。


2006年,李德顺出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他从大局着眼,着手建设中国政法大学的“非法”学科。


“法大人文,人文法大”,李德顺认为,文史哲等法学以外的学科,也要有法大的特色,并与法学深度结合。李德顺率先提出并论证了法治文化学科的概念,提出:“搞法学的人向文化方面扩展,搞文史哲的人向法治方面进军。” 


法治文化的本意,就是让法治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法治是全体人民的权力和责任,要探讨法治和人治的问题。经过李德顺的苦心经营,目前“法治文化”已成为一个“新兴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并且是人文学院的第一个博士点。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这里形成了一个以建设法治为导向和特色的人文社科交叉学科体系,带动了整个人文学院建设。


如今,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已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重镇”。



责任编辑:南方

推荐阅读

填表、开会、写材料……请放过想干实事的基层干部


法律小讲堂|“私生饭”私开杨坤家门 开锁公司涉违法?


教师节专题 | 引领“以人为本”的行政法学——专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应松年


请长按二维码进行关注人民法治为良法善治发声
为公平正义张目为法治中国建言为中华复兴鼎力
觉得不错 请点赞并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