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基德电影:小和尚动心动念,人性宜疏不宜堵!

2018-01-18 石板栽花 电影拆台君

免费在线观看《春夏秋冬又一春》

立即关注新浪微博 “ 电影拆台君 ” 

私信留言👉 春夏秋冬又一春 即可观影


-  查看原文  -

👇

 【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小和尚动心动念,人性宜疏不宜堵!


好电影应当能够引领观众到创作者的意图之外。即使有人觉得本片导演有模仿他人之嫌,而我也的确认为艺术作品是绝不能模仿的,但在模仿之外,如果导演加入了自己对人性的思考,那么,我们不妨认为他仍有成功之处。

本片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人性宜疏不宜堵,老和尚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而小和尚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悟道成功。老和尚种种行为表明,他对人性欲望采取的态度是“堵”而不是“疏”。当小和尚出于小男孩的本能(似乎是精神分析学派所说的“死”的本能),让小鱼、青蛙、蛇背负石头移动,从中得到孩童才能体会到的快乐时,老和尚便在小男孩身上系上一块大石头,也让他体会小动物拖负石子移动的痛苦,以此想达到教育他善待生命的目的。

虽然,小动物以后会得到善待,但小和尚的本能却受到了一次严重的压制;当一位压抑性本能的少女救助于他们时,老和尚冒着不惜让小和尚破色戒的危险,放任这两位干材烈火般的少男少女一次一次地苟合,少女的病被治好了,然而,这时老和尚却不顾小和尚的感受,果断送走少女。我们且不谈老和尚对待少女的病,他对欲望所采取的态度似乎是对的(但那有这样治病的?)但他对待小和尚的做法可以说非常残忍,撩起了小和尚的情欲之火,却硬生生地给掐灭了,小和尚不堪忍受了,负气离痷(韩国称和尚修行之处为“痷”?最后无墙之门上方题了“人生痷”三字,是有其他寓意,还是可以这样称呼?),结果是受压抑太久的小和尚在还俗后终于因欲生情,因情生恨,因恨杀妻。 

小和尚的犯罪行为,老和尚是有责任的。老和尚布置的修行场所是严重违背佛教教义的(韩国应当是汉传佛教吧)。我们通常说一切能使人产生愉悦和享受的东西都在佛教教义禁绝之列,即所谓的“苦修”之意。但老和尚在佛前养鱼,台上还单辟小池养鱼,当然是为了观赏,应当没有放生之意,因为周边即是池塘啊。即便养鱼了,也没关系,他又在这个地方养了猫,引着这个畜生天天觊觎这几条小鱼。除了养鱼之外,他还养了狗、公鸡,这一切布置都说明这是个诱惑场所,而非修行之地。如果说老和尚想在诱惑之地修行,方显真功夫,那他又何必跑到荒山野岭?这可不是乱世。就戒欲而言,修行之地留宿女性应当是小和尚犯罪的直接根源。这就说明修行之地的布置严重有问题。从这种布置看,老和尚是不尊重造物主所赋予万物的自然本性的,他总是在压抑,在束缚,而非疏导,顺其自然;而且,他压制欲望的行为透露着残忍,比如修行之地是有毛笔的,他却抓着猫的尾巴来写《般若波罗蜜心经》。那只受困之猫犹如即将受牢狱之苦的小和尚,要忍受本不该有的痛苦。 

小和尚经历了爱恨情仇七难八劫之后,回到他曾经的修行之地。他疏通了结冰的溪流,练起武术(武功秘笈似乎是老和尚的有意安排),搞起了绘画,这寓示了他明白人的精力需要发泄,欲望需要出口的道理。当他看到有人因他无心之过而失去生命时,他怀抱佛像,身拖石块上山赎罪,这也表明他意识到赎罪一定要自我式的而非外在惩罚式的;当“又一春”的小男孩甚至表现出比他当年更顽劣的本性时,他没有像他师傅——那个老和尚那样暗中跟随,暗中让他背负石头来赎罪,而是听之任之;他没有给小男孩剃发,说明他无意强迫小男孩跟他一起修行;他不再在佛前养鱼,也不再饲养猫、狗和公鸡,这些都能证明,他采取了跟老和尚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来对待人,对待人性。虽然如此,但他却养了乌龟(即使不是养的,他也听任孩子玩弄这个小动物),这似乎表明了他对待人和世间万物的态度:孩子的天性需要保护,动物亦可自我保护,天道自然方是人间根本,与其压抑天性导致后来杀人,不如释放天性,即使这种天性残害了某些小生物,这应当是佛教杀戒真义所在,这也是“又一春”的真义所在,否则,为什么不叫“夏秋冬春又一夏”呢,显然,春天喻意着更新和解放,“更新”的是理念,“解放”的是人性。 

如果说影片更多地是想展示“人性恶”是“人”无法摆脱轮回之苦的根源所在,这也并非毫无道理,但“人生痷”的门匾和“又一春”的影名,应当不仅寓意于“轮回”,它应当还有深意,即这个地方应当首先是人居住之地,再才是修行的场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