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告诉2018年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作文可以这样审题破题!

2017-06-09 今日教育微信团队 今日教育传媒

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呢?

只需点标题下“今日教育传媒 ”关注即可!


2017年高考已基本结束。各省份的作文题目仍然成为关注的热点。


每年高考,各省市的作文题目都备受关注。作文分值比重大,是高考提分的关键环节,教会孩子如何审题、找准角度、写出一篇漂亮的高考作文,这在高考这场重要考试中,显然是重中之重。


去年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后,“今日教育传媒”微信平台在第一时间邀请到全国一线语文名师,对各省市作文题目做出精准的独家解析,短时间内阅读量达到10万+,受到全国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今年高考,我们本着“不影响考生考场发挥”的初衷,选择在全国高考所有科目基本结束之后,再发布2017高考作文解析,希望这份权威、精准的解析,能帮助即将升入高三的学子们,了解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掌握高考作文的应考策略,获得高考作文的提分秘诀。



特邀名师(以姓式笔画为序)


于树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著有《高考作文取胜之道》《走进名著》等。个人微信公众号:“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ID:Yu_shuquan)


陆平:重庆市南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个人微信公众号:“宗伟在线”(ID:zwzxjy)



今年的作文题目,明年几乎不可能再考

为什么我们还要解析?


每年的高考题目,都反映着高考命题方向和思路,对方向和思路有足够了解,才能有打好有准备的一仗。


每年的高考作文,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命题,精准地破析这些类型和题目,能让考生们掌握不同作文类型的写法。

 

什么样的高考作文解析最有用?


所有的高考作文解析,都是为下一届考生准备的。就题论题的作文解析,显然对明年的考生意义不大。从今年高考作文题里,看到同类题目应该如何审题、破题、立意,这才对明年的考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一次,“今日教育传媒”微信平台特别邀请到凌宗伟、于树泉、陆平老师对今年各省市的作文题目做独家解析。同时,我们综合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的评析,将为接下来的考生及老师们呈现一套完整、精准、权威、有用的高考作文解析。

 

明年高考作文考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醒:这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2017年高考作文题共10道,以材料作文为主,材料厚重鲜活,形式新颖灵动,直接而策略地反映了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着价值观念。

 

1.突出“立德树人”


2017年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如:


全国Ⅰ卷的“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Ⅱ卷的“中华名句用用看”选取了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


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彰显“文化自信”


2017高考作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如:


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


天津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3.体味“时代气息”


贴近考生、贴近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与交流,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如:


全国Ⅲ卷“高考作文话高考”对于正在高考现场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


全国Ⅰ卷“中国关键词”中,出现了国家热点战略“一带一路”、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关键词,让人耳目一新;


江苏卷作文题由“生活中离不开车”切入,并从车的“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积极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4.明确“任务写作”


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趋于成熟。今年作文题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如:


全国Ⅰ卷的“中国关键词”,考生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关键词使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帮助外国青年”则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


全国Ⅲ卷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空间。

 

5.提供“思辨空间”


今年的作文命题为考生发挥批判性思维提供了空间。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如:


由关键词“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


借“空气污染”论述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呼唤。




全国Ⅰ卷


中国关键词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江西、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山西)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

凌宗伟:表面上看,全国卷I作文题材广泛,可选的范围也比较宽泛。但也正因为题材广泛,范围宽泛,可能会让考生举棋不定,会在选择上耗费不少时间。也许这也是命题者的意图之一,考察学生短时间内的选择与判断的能力。


2012年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要求有“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如此宽泛的范围中如何抉择,折射的不单单是考生平时的观察能力、生活阅历,以及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能力。


不过考生如果能从自己的阅历与经历出发,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几个关键词,并努力将这几个关键词内在的逻辑联系找出来(比如“美丽乡村、移动支付、中华美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广场舞”等),也许就不一定困难了。


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其实提出了暗含的文题要求和表达要求。考生需要考虑读者对象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文体,如书信体、导游词、解说词等。总体而言,行文应轻松活泼,立足“介绍”,文字要有感染力。


不过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考生而言,我还是担心这些“关键词”对他们是否熟悉。


编辑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套作文题里有了综合体现,它给到下一届考生的启示和要求正是两个方面:

1.关注重要时事及生活;

2.从时事与生活中进行思考,提炼观点。




全国Ⅱ卷


阅读六句材料后作文

(适用地区:重庆、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新疆、陕西、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

陆平:题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驱动任务”:一是立意任务——“感触和思考”,一是数量任务——“两三句为基础”。


“感触和思考”以正确理解名句内涵为基础。六句名言依次包含着自强不息、眷念故园(拓展为热爱祖国)、坚持自我、胸怀天下、勇于面对与担当、自信豪迈等等丰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内涵。


“两三句为基础”意思是不能只抓一句立意而不及其余,也不是每句列举如同开中药铺。“两三句”如何选择?抓其间的逻辑联系,才能构建一个合理而完整的论述体系。


比如找共性,可以组合③⑥:坚持自我,豪迈自信。


比如抓对立,可以组合②④:不舍故园之心,常怀四海之志。


比如寻因果,可以组合①⑥:唯有自强不息,方可自信风流。


选择丰富多样,新意自是层出不穷。


编辑思考:这道作文题,对于传统的话题作文,在形式上有很大创新,也给不同的考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1、5可以谈励志进取,4、6可以谈视野境界,2、3可以谈人生志趣。再拆开组合,还可以有更多惊喜。考生可以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个性追求自由选择。总之,面对这类作文题目,我们会发现,只要有广泛涉猎、深度思考,考什么话题都不可怕,怎样有新锐的思考、新鲜的角度才重要。



全国Ⅲ卷


我的高考/我看高考

(适用地区:四川、广西、贵州、云南)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

于树泉:高考作文让考生写高考,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试题平和、平易,平实;不刁,不偏,不怪。不至于让神经紧绷的考生一看题目就大脑一片空白,浑身冒汗,利于发挥出正常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个与人为善、不难为学生的作文题目,每个学生都容易上手,但是,人人容易写的题目,考生作文往往会流于平庸,很难写出新意,很难脱颖而出。


所以我估计,这个题目的考场作文,会出现严重的形貌相似内容雷同的现象,而真正的好作文则难得一见。因此,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在于“个性化”,才不会“泯然众人”。


具体说来:如果考生善于分析思辨,就选“我看高考”去写,因为“看”明确指向议论。如果考生长于记叙抒情,就写“我的高考”,这个题目指向个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另外,拟好正题也很关键,作文侧重议论,题目就要旗帜鲜明,干脆响亮;如果侧重记叙,题目应有文采有意蕴。


当然,最重要还在角度新颖:写“我看”,则围绕一个中心写出独到看法;写“我的”,则有真情实感写出独特体验。这样就可稳操胜券了。


编辑思考:这套作文题既富有时代气息,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关键词:“我”。立足于“我”,叙述经历、表达情感,方能打开更大写作空间。



北京卷


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1.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名师解析

第一题解析


于树泉:“说纽带”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1.“说”文体指向明确,写作重点在于就议论对象谈看法、认识,深入思考,比较辨析。2.“纽带”是议论对象的限定,带有话题色彩,内涵无限丰富,外延无限广阔。


命题者生怕考生在考场上临时打不开思路,为了降低审题立意的难度,在命制题目时,先揭示“纽带”的内涵,再搭建一个立意的广阔的平台,一口气罗列了5个立意角度,并用一个“等”来提示立意角度的无限性。


考生可以从所提供的5个角度任选一点去写,也可以另外确定作文角度。这个题目要写出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不难,要想出彩,至少两个关键点:


1.要有一个新颖的角度,“纽带”二字可实可虚,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现实,什么都可以写,找到一个自己最适合的角度很关键。如果一看到题目,就一窝蜂地去写一带一路,就容易雷同扎堆,了无新意;如果角度、内容让人耳目一新,考场作文就容易升格。


2.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不管写什么,所写内容都必须切“纽带”的属性,否则便不切题。如果内容没有纽带特性却去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或者虽有纽带属性却不去通过分析挖掘来扣题,而只把纽带当作一个道具,在行文中简单的穿靴戴帽贴标签,都因切题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作文成绩。


第二题解析


于树泉:“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材料中的“画面”与题目中的“拍照”一再提醒考生,要求非常明确。写作要求中的两个“可以”句,给学生更为具体的写作提示:即写作要求上,除了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之外,还要注意“有描写”的强调,作文要重视具体的叙述、细腻的描写,写出画面感,而不能写成概念化的泛泛文字。


作文题设计“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情景,请考生写成一篇记叙文,既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也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写好这个题目,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选材立意要注意采取小切口,大开掘的做法,即由小见大,由实入虚。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要选择一个小角度,扣住“有描写”的要求,从具体处落笔,用细腻的描述写出画面感。因为角度过大,文章就容易流于空泛。


同时在具体叙述描写中,有机融入议论抒情,以增加感染力并升华主旨。




天津卷


重读长辈这部书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名师解析

陆平:“长辈”,范围比较广,可以是亲人、亲戚、邻居、老师,甚至是陌生的长者。发议论,可以泛谈长辈;讲故事,则可具体到某一个人。其实这个题目比较适合讲述故事,写记叙性散文。


但别太任性只顾着打感情牌而忽视了那个“书”字!材料中的关键词“人生事理”“传统积淀”“时代印记”等等,正是我们从“书”中读到,丰富我们头脑、滋养我们心灵的东西。不同的书带给我们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人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写作时要注意角度的选择。


这个题目生活气息浓厚,容易打开我们的生活记忆宝库,激发出真情实感;而理性思辨的深浅,则决定文章品质的高下。




上海卷


谈谈“预测”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编辑解析

今日教育资深编辑:对于大多数高考考生来说,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比较平实、不太会有误读题目的情况。面对生活的变数,接不接受预测,都很好找到角度来写,也有丰富的生活感悟可以运用,容易畅所欲言。


我愿意甚至乐于接受预测,我就比较容易对生活做好准备,未雨绸缪,从而运筹帷幄。这是一种积极向前的生活心态,也是一种周祥严谨的生活态度。


我对生活的预测不以为然,则是享受未知生活的惊喜,享受世界的光怪陆离。乐于将我们的生活变成一段段未知、需要探寻进而揭开的惊喜,这也是我们人类进步向前的不竭动力。


同时,如果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更加辩证地去思考这一命题,则会让习作更容易获得高分。比如,过分依赖于预测,则会让生活像一潭死水,束手缚脚而缺少惊喜与激情;反之则可能缺乏对未来的防患于未然。


不论学生选择哪一种角度都可以写出很好的作文,重在言之有理。




江苏卷


生活中离不开车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请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名师解析

凌宗伟:江苏今年的这道题出得要比往年好写一些。材料中提供的主要信息在车与生活的关系、车与社会的进步、人与车的情感、以及这当中蕴含的某些哲理,至于车的种类、车的形状则不是重点。


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开放的,但如果仅此而已,恐怕写不出新意。个人以为“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审题的关键所在。


行文还是要有一点思辨意识,要透过可见的“车”,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种种关系,发现其背后的意蕴与哲理。


比如汽车车标隐含的意义与价值取向,比如各种车型与车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可以从车的演变历史中看到文明的脚步等等。当然,还可以从《瓦尔登湖》那里得到启示,从现代文明与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之间的悖论出发去审视“车”。总之,要避免就车写车。


体裁还是比较自由的,关键要看考生从哪个角度立意。


编辑思考:虽然是车,可这道作文题目更重要的是车后面所承载的人文情感。车是时代的缩影,投射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也就见证了时代发展的脉络,抑或是我们点滴生活的记忆。学生如果抓住了车背后的这份情感,习作也就能有了深度。



浙江卷


三本大书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析

凌宗伟:今年有三张试卷的作文与“读书”有关,相比较而言浙江的指向具体一些。“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给考生的提示是,这篇作文,大致可从四个角度角度入手。


一个角度自然是“三本大书”都要谈及,但800字内难免泛泛而谈,不及深入,但如果能做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的话,或许也是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字的。


从“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中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或者有兴趣的一个“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或许到可以谈得深入一些。


至于“心灵之书”还真不好说,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可能自己也说不清楚,更别谈其他人的了,如果是我,恐怕不会从这个角度去写。另外,如果以“字”为标准分类,似乎“心灵之书”可以归入“无字之书”,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阅读不当也可能给人带来某种伤害,阅读是要以思考为前提的,读了不适合的书相当于交了一个不合适的朋友。如果考生能将阅读上升到一种生命体验层面来认识,或许又会是另一种境界了。


编辑思考:怎么去写好一个抽象的主题?将它多角度的具化,是一个不错的思路。有字之书,是我们日常捧着阅读的书;无字之书,可以是生活中获得的体验与启示;心灵之书,可以是升华了的人生哲理,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思索……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多角度的具化,会让行文层次更分明,结构更清晰。



山东卷


阅读材料,根据感悟和联想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名师解析

陆平:材料中有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地点,一是人物。地点是书店,又是经营场所。人物包括工作人员(经营方)和顾客(读者)。


如果着眼于经营场所和经营模式(24小时营业和不驱赶顾客),我们可以发现这家书店经营模式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于是,可以延伸论述“创新精神”。


如果关注顾客的不同身份——市民、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和拾荒者,“从不驱赶任何人”便有了平等、尊重的人文内涵。


如果聚焦书店、24小时营业、夜读等要素,事件又和饱受诟病的“国民阅读率”发生了联系,我们欣喜地发现了民众对书籍的渴求和热爱,看到了伴随着物质文明进步而来的精神文明的步伐。


当然,这个题目的立意角度还有其他。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下笔角度各不同。


编辑思考:此题可以从书店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深远意义来谈,也可以从书店对于市民的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谈。城市的光环在于包容,工作的意义在于关爱,考生若能抓住人文性、包容性,也就抓住了这道题目的题眼。


今日教育

主流教育媒体 深度影响教育生活

商务合作/投稿荐文

加微信号咨询:z240657407(刘老师)

觉得文章不错

关注公众号,精彩教育内容每天呈现



长按二维码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点“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