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还不冲?
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听说,选课大军已经在路上?
两门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火热上线
快去抢课吧!
课程信息
课程编号:07009291
课程名称:科技强国:大科学装置背后的家国情怀
课程编号:01009598
课程名称:四海一心: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
课程定位
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暨南大学“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
“中央厨房式”
大思政育人模式下的“卫星讲堂”
课程亮点
教授级专家授课
讲座式课堂体验
多元化课程模式
跨学科知识培养
VIP听课待遇
“四海一心: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门:集名师大咖、聚多元主题、融交叉学科,讲传统而不传统的极具特色的讲座式课程。由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共同开设。
课程围绕“中华民族”的主线,通过延请学校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讲课,为同学们“花样”解读“中华民族”,以最开放化、生动化、沉浸式的体验,带同学们共同走进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感受中华民族发展的蓬勃力量。
下学期,“四海一心”课程继续上线,同时,他带来了新的小伙伴:“中央厨房式”大思政育人模式的第二个“卫星讲堂”——科技强国:大科学装置背后的家国情怀专题系列课程。
如果说“四海一心”课程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从不同学科领域、视角,为同学们阐释中华民族的发展沿革,深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中华儿女的血脉传统,感受祖国强大的文化与精神基因。
那么,“科技强国”课程则是立足现代科技竞争,聚焦创新、突破。通过巡礼中国当代大科学装置,介绍我国理工科领域,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科课题的重要进展。带领同学们密切追踪当代前沿科技进展,增强科学人文素养,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程介绍】
科技强国:
大科学装置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贡献过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现代科技的竞争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成绩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为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不管来自个人的好奇心驱动,还是来自爱国的情怀感召,创新始终是不变的要求。
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作为衡量科研创新水平的标志,大科学装置在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将通过巡礼中国当代大科学装置,介绍我国理工科领域,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的重要进展。通过带领学生走近大科学装置,探索我国科技新领域,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课程分讲座和实践讨论两个环节。讲座部分每一节课将聚焦一个领域,邀请一位专家,开展一场科普讲座,将我国学者在各个领域中攻艰克难的故事带入课堂;实践环节将安排适当的讨论和大科学装置的参观活动,激荡思想,拉进与前沿的距离。通过本门课程的选修,学生可以密切追踪当代前沿科技进展,增强科学人文素养,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本课程由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理工学院共同开设。
【课程介绍】
四海一心:
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
课程主题与讲师阵容(下学期待定)
● 怎样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
魏传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华民族"概念生成:从生物学到文化学
史怀刚:暨南大学国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高教司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 面向海外——粤港澳文化共同体的鲜明特征
张龙平: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 中国与华侨华人:一项历史的分析
潮龙起: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港澳精神与家国情怀
叶农: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教授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青年舞台
谢宝剑: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 历史、现状与未来:海外华文媒体构建中华民族的角色与使命
彭伟步: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中国历史地理——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的东移南迁
郭世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的多民族语言文化
范俊军:文学院博导,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
● 法律中的民族国家观
李杏杏: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
● 从国歌和电影看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国家认同的构建
李学武:艺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
● 礼乐传统与儒道思想
李旭:文学院古籍所讲师
还等什么?
金课 冲吧!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 THE END -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文化素质办公室
微信编辑 | 王菁
责编 | 罗发龙 甘宇 邓双全 李梅 杜明灿
推荐阅读
分享好课,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