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谢暨南大学,让我成为利比里亚第二位神经外科医生!”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2023-12-18


清晨6点,闹钟响起,神经外科医生Augustine K.Ballah准备起床迎接新一天的工作。他来自利比里亚中文名叫白君。晨光透过玻璃窗停留在白君的书桌上,桌面是一大叠的印刷纸,黑褐色皮肤的手指翻过,这是白君今天需要处理的几台手术的资料。





远赴万里 来华求学

“我是利比里亚第二位神经外科医生”



白君来自一万五千公里外、位于非洲西部的国家利比里亚。“在利比里亚,神经外科领域人才短缺,全国只有两位医生可以进行专业手术,我其实是利比里亚第二位神经外科医生。” 2019年在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中非神经外科培训项目的赞助下,白君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神经外科专科医生培训。


对中国,白君并不陌生,他的医学梦想正是在中国一步一步实现的。2011年他首次来华,进行一年的汉语学习,随后在河北大学医学院进行本科学习,在中国的学医经历为白君的医学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后,我回国从事外科手术,并跟着国内的唯一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学习。”白君表示,如今再次来到中国,与中国顶尖的医生们交流与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感到无比荣幸和愉悦。


(白君在早会进行案例分享)


7点,白君准时离开家,与城市里骑着共享单车的人们擦身而过、使用电子支付购买了早餐后,他来到进修的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8点医院查房,白君跟着主任医师在病房里询问患者的情况。面对会说中国话、穿着白大褂的黑人医生,这里的患者显然早已习以为常。换药、上药,白君的动作熟练,一气呵成;手术室里,他运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帮助一位位患者赶走病魔;病房里面,他奔走于各个病患之间,用专业和笑容治愈每一位患者。经过相处,甚至有病人指定要这位黑人医生给自己做检查,这是对白君的莫大肯定。


每每聊起这个故事,白君就忍不住笑意。从小乐于助人,在心中播种下治病救人的种子,他为此付出了超越同龄人的努力。利比里亚的医疗依旧处于发展阶段,我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的重任。”白君这样说道。


8点半查房结束,白君开启手术时间。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向宇介绍,神经外科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学习的知识点多、亚专业多、培训周期长。同时,判断和治疗需要扎实的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的基础。而不得不提的是,神经外科是医疗行业非常重要的领域,在该领域正出现越来越多的患者等待治疗,社会需求显著。


培养一个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并非易事,白君坦言:“在我的国家,神经外科的培训机制并不成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给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我收获了许多实践机会,也让我获得许多优秀老师的耐心指导。”


(白君在使用医学仪器)


“未来,当利比里亚的人们聊起我,就一定会聊起中国,聊起暨南大学。”对白君来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他求学历程中最重要一环,是一株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必不可少的雨露滋养;是越级而上必不可少的长藤;是跨越自我、真正成就自我的关键。手术间外每一次的准备,都是一次庄重的仪式,每一场的手术,都是对他的锻炼和磨砺。


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他人

向世界 展示真实的中国



12点结束上午的手术,白君跟同事们一起去餐厅吃饭,他的中文说得很好,跟同事们开起玩笑来也毫不逊色。“在中国生活十多年,其实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了。”白君感慨道。


不论是中国话还是中国胃,白君都适应得很好。来中国以前,白君曾在互联网上搜索中国的相关信息,得知这是一个有着许多省份、许多民族和许多高楼大厦的国家。那时的他还以为,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说起功夫,白君笑道:“来中国后我才知道并不是这样,我也会在互联网平台分享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帮助大家认识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在社交网站脸书上,白君以“一个神经外科实习医生的生活”为名,分享在中国进修学习期间的经历。他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从早晚班、日常的手术、每周的组会学习到与教授学者们的交流讨论;分享与同事的合照与趣事,表达自己的赞赏与情谊;分享在中国参与的专业学术会议,探讨神经外科的最新发展现状;分享在中国取得的成绩、出版的书籍、获得的培训证明等。


(白君在进行手术)


白君把自己作为故事主体,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在中国经历,“看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多,眼见才为实。感谢中国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们,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他在社交平台深情感慨道。


(2021新年白君分享在华学医感受)


外国人在中国学医,也许会担心各种跨文化问题,白君骄傲地说:“我就是一个在中国的外国医生,其他人看到我可以胜任,都会受到鼓励。”无疑,白君就是一个行走的、鲜活的中国故事,在中国求学、生活的经历已经化为他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


想把中国医疗知识带回祖国

为利比里亚带去发展的希望



用完餐简单休息过后,白君又将投入到手术中。偶尔的休息时间,他会与导师王向宇教授一起讨论书籍《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用英语》编写的规划和进度。这本合著的书籍是关于医学常用术语的中英文翻译。一方面,在与中国同事的日常工作相处中,鉴于一些医学术语在语言上没有被规范应用,相关的翻译工作对于中非及其他中外交流合作很有益处;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医学学术作品也可以打破语言的隔阂,被传播得更远,使更多人受益。


(白君个人照)



下午6点,如果没有其他手术安排,白君在医院的工作就结束了。回家后,他还需要阅读相关的学术书籍,直到11点。但更多时候,白君要携着月色而归,10或11点结束手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也是常态。他脱下白大褂,收拾物品回家。在路上,可以看到广州最繁华地区珠江新城的华灯初上、车水马龙。漫步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他时常会想起远在故国的家人、等待着他帮助的病人。


“在利比里亚,我作为第二位神经外科医生,受到全国相关领域的医生、学子的关注。之前来向我求医的许多患者,也知道我正在一万五千公里外的中国进修,未来将带着中国医疗经验和技术回国。”


白君在利比里亚跟着老师学习时,每天的手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医院外是排着长队等待病床、等待救治的患者,超负荷的工作和超量的病人每天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而在中国,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他目睹了现代化医疗体系的运作,了解了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学习了系统的神经外科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实践锻炼。白君说:“这些中国医疗方案都是值得我的国家学习和借鉴的。”


(白君参加学术讨论会议)


把中国医疗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是白君除了回国从医外更大的抱负。他想要把利比里亚的神经外科领域发展起来,不断培养人才,救助更多的人。“我觉得中国给留学生很多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和学习中国是怎么发展的,怎么让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


天色渐暗,白君看着眼前的广州城灯光璀璨如星河,来往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未来,他也将给利比里亚带去“新”光,开拓利比里亚神经外科领域的新征程。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采访支持 | 国际交流合作处 李昕冉

采写 | 校报学生记者 廖璜

视频拍摄&剪辑|陈宇龙

指导老师 | 杜明灿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李昕露

校对 | 李梅

初审 | 陈国琼

复审 | 李梅

终审发布 | 苏运生



投稿邮箱 | 151876960@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9400,再见?再见!

在湾区,为什么选择10559?

为优秀的利比里亚医生,点亮“赞”“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