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国广东“荡”到留尼汪!他向暨南捐赠了一段“家族往事”

世华馆 暨南大学 2024-04-15
‍‍


2021年

管理学院学生刘冠祺代表家族向

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捐赠了

250余封、历经数十年的法文跨国家书


纸短情长 尺素寸心

中国广东顺德法国留尼汪岛

这些家书串联了家族五代人的血脉亲情

更再现了留尼汪华人的

家族移民史、奋斗史与家国情


2023年

家书的主人公之一刘美莲

来华探亲之际拜访了暨大世华馆

口述了当年的故事

现在就和暨南君一同回溯时光吧



1958年刘氏家族成员 拍摄于留尼汪


2021年,管理学院2020级工商管理研究生刘冠祺联系世华馆,有意将其家族收藏的250余封、历经数十年的法文跨国家书捐赠于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以下简称“世华馆”),为开展“华侨文献再生与传承”项目提供珍稀原始文献资料。


刘冠祺在世华馆整理书信


两年后,家信的主人公之一——刘冠祺的姑奶奶刘美莲借从法国留尼汪来华探亲之际,与丈夫、女儿及刘冠祺一家来到暨大,到访世华馆,回忆、畅叙刘氏家族五代人的留尼汪移民史。


回忆起家族故事,刘美莲满怀深情,普通话、粤语、法语交错并行,将留尼汪华人家族移民史、奋斗史、家国情具体而丰满地娓娓道来。


刘美莲讲述家族故事



1

顺德来的年轻人

“船荡啊荡,荡到留尼汪”


邻近非洲大陆东南角的印度洋海域,留尼汪——一座包孕了雨林、峡谷、冰斗等原始景观的火山岛,富集甘蔗、香草,是九千里外的欧洲在南半球唯一的外延地区。17世纪以来,殖民开发、移民迁徙、种族融合的历史总趋势,将其推向“法国海外省”的政治归属。留尼汪华人,便是其历史移民中的一支。


留尼汪岛


19世纪末的中国,正遭逢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一面是民族意识的觉醒,一面是穷困离乱的民生。为躲避战乱、谋求生计,具有离岸优势的一批闽粤人便陆续辗转南下,漂洋过海,1898年“香港-留尼汪”海上航线正式建立,这一线路上的华人南迁运动亦为之大振。


到留尼汪岛劳作乃至定居的,大多是广东顺德、梅县人,这些先驱泪别故土,在浩莽无垠的海面上颠簸数月,而后谨小慎微地融入这个仍是殖民地性质的他乡,或埋头农事,种收甘蔗,或系根零售,从苦心经营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开始,一点一点攒积着出人头地的尊严。


刘美莲的爷爷刘任乐于19世纪末从广东顺德漂洋过海来到留尼汪,当时的他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而是“船荡啊荡,荡到哪里是哪里”他用带来的盘缠在留尼汪开起了杂货铺,并将这份安身立命的生计传给子孙后代。


1925年于广东顺德拍摄家庭照

(左四为刘任乐)


作为爷爷的独子,刘美莲的父亲刘锡钊继承了家族的生意,并将生意越做越大,拥有多间店铺,与两位妻子共养育了13个孩子,刘美莲是第二位妻子所生,在同辈中排第七。


刘氏家族家谱树


第一、二代留尼汪华人不屈不挠,努力在当地打拼出一片天地,家族的种子得以在留尼汪生根抽枝,荫蔽后代的独立发展,同时也架起了华人重访祖国的渡桥。


2

日久他乡即故乡

但不忘传承中华文化


第三代华裔刘美莲年纪轻轻便开始帮助父亲打理店铺,还要洗衣服、做饭、喂猪、烘饼,每天的生活忙碌又艰辛。


之后,她在法国圣但尼省的超市负责出纳工作,收割甘蔗、兼职卡车司机的华人吴伟新就在这时与她相识相恋,二人结婚后不久从刘美莲大哥那接过一个小店铺,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个月都卖一百包大米,店里有两部车,每个礼拜都去入货,入很多货。”


商店每天从早上七点营业到晚上七点,每当教堂礼拜结束后是最为忙碌的,刘美莲还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手工编织一些鞋子、头巾,或制作一些美食出售,两个女儿放学后也会在店里帮忙,缓解父母的压力。


1965年,一位匿名摄影师在店里“偷拍”了一张照片,之后照片被制成巨幅海报,悬挂在吉布提机场内,还代表“留尼汪的中国商店”被印成明信片广为传播。


1965年刘美莲的店铺被匿名摄影师拍照


20世纪70、80年代后,大商超、连锁超市逐渐占据留尼汪的主要市场,小商铺褪去昔日的喧嚣与光华。刘美莲回忆,从那时起,家族中继续做生意的后辈越来越少,在她家是小女儿继承衣钵在经营店铺。


2022年小女儿吴玉媚经营店铺

(左一为吴玉媚)


在谈到社会交往与融合方面,刘美莲表示自己的父母亲很好心,父亲会让孩子们煮锅茶放在街边,别人干活经过的时候,可以喝杯茶,他捉到鸟雀,会喂它们吃的,然后马上又放走。刘父教他们要有善心,多捐钱或者尽量帮助有需要的人。


“所以我们跟其他人都相处融洽,和印度人、非洲人、法国人,和各个民族的人都有交流,有需要之处也互帮互助,还相互通婚,混血越来越多,我有姐妹嫁给了当地人,我大女儿的丈夫是混血,孙辈中的混血就更多了。”


家族第五代成员


同时,刘氏家族还与留尼汪的其他华人联系密切,祖辈父辈是当地华人祠堂、关帝庙的筹建者,后辈们则会跟着大人参加祠堂举办的各种活动,逢年过节聚在一起,只为保留故乡的习俗,传承中华文化。


留尼汪北部规模最大华人会堂

(右三为刘美莲)


3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他们从杂货铺走向广阔人生


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人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第四、五代华人无须像老一辈那样辛苦,他们能够进入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就业起点更高,选择更多元,他们从店铺、农场中走出来,拥有更为广阔而多元的人生。


与刘美莲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不同,她的两个女儿都只会法语,因为她们从小在法语授课的学校就读,法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刘美莲介绍,家族中的晚辈做生意的已经很少,从事医生、教师、律师、公务员等职业的越来越多。


刘美莲的大女儿吴玉莲就是一名成功的独立律师,她从法国本土的法律专科学校毕业,是留尼汪首个毕业于律师学校并获得律师从业资质的华人,曾任留尼汪中华总商会等华人社团的重要职务。她还积极参政议政,曾任2015-2021年的留尼汪大区议员。吴玉莲表示:“留尼汪华人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访谈现场

(右三为吴玉莲)


在留尼汪,华侨华人的标签之一就是勤奋,华人后辈们也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座右铭。


吴玉莲表示:“每当回想起父母过去的生活和自己子女的未来时,会明显感到不同时代的人就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是对家庭的重视。中式教育让我受益颇多,没有祖辈父辈们勤奋、守信的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成功。”


4

见字如晤

跨洋家书串联起血脉亲情


刘美莲的父亲共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仅生了一个儿子,即刘冠祺的爷爷刘桂荣,他在中国出生,是同辈中的大哥。二战期间为躲避战乱与母亲来到留尼汪,但其母亲不适应留尼汪的生活,于是二人在抗战结束后回到中国,这一支血脉日后也没再去留尼汪定居。


第二位妻子即刘美莲的母亲和所生的12位子女则留在留尼汪。庞大的家族天各一方,仅依靠一封封家信互通音讯。


部分信件原貌


“这些信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到,大哥在留尼汪的时间短,不会法语,他就自己翻阅字典学法语给我们写信,还练就一手漂亮的法文,真是很了不起。”刘美莲回忆道。


家书内容多是写信人分享自己和家人的近况,包括大事喜事、日常生活、身体状况、工作学习等等,事无巨细,还有对收信人及其家人的牵挂、关心,常常附有照片。除了寄信,在留尼汪的家人还会寄物品、汇款给中国的亲人。


电话、网络代替了书信后,即时的联系缩短了思念的时间,加强了彼此的沟通,但泛黄的信件却记录着那些艰难又漫长的岁月和家族成员的喜怒哀乐,见证着无论身在何处依旧血脉相连的亲情。


1964年,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双方关系的恢复使留尼汪华人得以重回祖籍国。刘美莲第一次回中国是在1971年,是留尼汪众多兄弟姐妹中第一个回的,“我喜欢见大哥一家老小,今年我两个女儿带我回来,我很渴望回中国,回广州回顺德,不管多远,辛苦点都回来。”84岁的刘美莲深情款款地分享道。


1982年回广州探亲

(前排右一为刘美莲)

1978年回顺德探亲

(后排左六为吴玉莲,后排右一为刘桂荣)


吴玉莲则是1978年第一次来中国,至今总共回来过四五次。“现在的中国非常现代化,很多高楼大厦,房屋密集,人们都非常有活力,整个城市都充满了生机。我会让我的子女来中国度假一段时间,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得和这里保持联系。”吴玉莲如此说道。


生活在国内的家庭成员们则在20世纪80年代后多次去往留尼汪,看望那里的亲人们。


1984年刘桂荣夫妇在留尼汪与妹妹们合影


5

作为跨洋家族的新生代

他向暨南捐赠“家族往事”


虽然刘冠祺跟随着爷爷一脉一直生活在广州,但得益于家族长辈间传承的互助互爱的精神,他们与身在留尼汪的族亲间的通讯往来并未减少,延续至今第五代的家族成员间关系依旧融洽。“这给我留下了宝贵的‘家族精神财富’。在疫情前,每年都会有亲人从留尼汪回国旅行探亲,每次回来家人们的心也会进一步靠近。”


2019年春节刘冠祺前往留尼汪探亲


作为这个跨洋家族的年轻新生代,刘冠祺在“家族故事”的口口相传中成长,留尼汪华人跨洋奋斗打拼的过去也在他的心中默默地扎下了根。刘冠祺表示,先辈在异国他乡勇于开拓、重创事业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自己,他们敢于冒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不断激励着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进。“这些家族故事,让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会更好地引领我到哪里去。”


2019年,已经工作了四年的刘冠祺萌生了考研的想法。面对众多的高校选择,他了解到暨南大学作为“华侨最高学府”,在华人华侨研究领域拥有着丰厚的学术底蕴,于是刘冠祺报考了暨南大学。“长辈说,家里先人在留尼汪颇有名望,很多老一辈的留尼汪华人都认识他们,甚至他们的画像也会被放在别人的家中。我也希望借助学校的学术资源,搜集一些关于留尼汪华人的资料,看看是否有相关的记录。”刘冠祺解释道。


刘冠祺的生活照


提及为什么会选择向世华馆捐赠珍贵的家族书信,刘冠祺表示:“这些书信是爷爷的收藏,他去世之后便作为遗物被我收纳了起来。但因为它们是全法语信件,我个人难以释读,所以想要借助世华馆的专业力量进行翻译并妥善保存,也希望能够发掘书信中更深层次的价值,为华人华侨研究贡献微薄的力量。” 于是,2021年,在与家族成员商议后,刘冠祺主动找到暨南大学世华馆的负责老师,承诺向“华侨文献再生与传承”项目捐赠具有研究价值的书信及侨汇券等纸质资料。


在暨南园的两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毕业后再提及在管理学院时的学习生活,刘冠祺表示仍然十分难忘,与同学们一起奋斗的日子足以令他铭记,未来他也将传续暨南精神,为学校和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尺素传深情,家书抵万金。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刘冠祺的家人们将会沿续跨洋相聚的脉脉温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会继续见证这一跨洋家族因相聚而带来的文化相通相融。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部分来源 | 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 

图片 | 刘冠祺 吴玉莲 

世华馆志愿者 陈铭心羽

文字 | 世华馆沈毅秦 易淑琼 

志愿者郑淏天 陈国琼

编辑 | 刘亚明

校对 | 陈国琼 

初审 | 李梅

复审 | 苏运生

终审发布 | 陈龙


投稿邮箱 | 151876960@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入选“国家队”!祝贺暨南!

在暨南,看“繁花”

为跨洋相聚的TA们,点亮“赞”“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