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全峰教授,Small:氟氮共植入中空碳管实现超快超大容量锂离子存储
文 章 信 息
氟氮共植入中空碳管实现超快超大容量锂离子存储
第一作者:侯晴
通讯作者:董全峰*
单位:厦门大学
研 究 背 景
随着全面电驱动时代的到来,对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相结合的新型储能装置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为了实现兼具高比能量和高比功率的“兼高”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合理具有“电池型”和“电容型”存储特性的存储材料至关重要。
文 章 简 介
基于此,来自厦门大学的董全峰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上发表题为“Ultrafast and Ultralarge Lithium-Ion Storage Enabled by Fluorine-Nitrogen Co-Implanted Carbon Tubes”的研究论文。该文章报道了一种新型的一维氟氮共植入中空碳管储锂材料(FNCT)。在FNCT中,丰富的活性位点有助于超大容量的锂离子储存,而层间间距的扩大和独特的中空管状结构则有利于超快速的锂离子储存。因此,FNCT实现了电池型和电容型储存机制的最佳平衡,为高效储存材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探索途径。
本 文 要 点
要点一:FNCT的制备和表征
图1a简要展示了FNCT的合成过程。以棒状r-ZnO 为Zn源和模板,经包覆、热解和去除模板过程制得一维富氮中空碳管(NCT)。进一步,通过氟化工艺成功合成了长度为10-20 μm,直径约为500 nm,壳层厚度为50 nm的氟氮共植入中空碳管(FNCT)。这种独特的一维中空结构为电子提供了良好的导电网络。此外,碳管的内外表面为锂离子存储提供了足够的面积,并在活性材料和电解质之间提供了充分的接触,从而有助于锂离子的快速传输。
图1 FNCT的制备与形貌表征。a) FNCT材料合成示意图。b、c) SEM图像;d) TEM图像;e) 高角度环形暗场STEM图像以及碳(红色)、氮(青色)、氧(紫色)和氟(绿色)的EDS元素映射。
基于图2a中FNCT和NCT的XRD谱图,计算出FNCT和NCT的层间间距分别为3.68 Å和3.44 Å。氟原子的额外植入使得FNCT的层间距增大,从而有利于Li+的扩散和容纳更多的Li+。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氮和氟的共同植入致使碳结构中富含缺陷,这有助于获得更多的Li+存储位点并增强材料的电子导电性。为了进一步确定制备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状态,采用XPS技术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FNCT中的N含量高于NCT和大多数报道的N掺杂碳材料。与NCT相比,由于氟引入,FNCT(图2f)在288.8 eV处出现了一个新的C-F峰。F 1s的XPS谱包含三个组分,分别属于半离子C-F(687.6 eV),物理吸附或俘获的F原子(684.4 eV),以及共价C-F(689.5 eV)。形成的F基团在增加Li+的界面存储活性位点和提高材料电子导电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表面性电容贡献。
图2 FNCT的结构和组成表征。a) XRD图谱;b)拉曼光谱;c)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d)相应的孔径分布(插图为虚线区域的放大图);e) FNCT和NCT的XPS全谱;FNCT的f) C 1s, g) F 1s和h) N 1s的高分辨率XPS谱图;i) 材料中N-6、N-5和N-Q氮掺杂物种的占比。
要点二:FNCT的储锂性能
将制备的FNCT电极和NCT电极组装成纽扣式半电池,以金属Li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评估氟的额外植入对电化学储能行为和性能的影响。与NCT相比,由于氟的引入,FNCT电极具有较高的可逆性和较低的不可逆Li+消耗。FNCT在0.1 A g−1下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890 mAh g−1,初始库仑效率为72%,高于NCT(65%)。FNCT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容量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10 A g−1下,FNCT经过1800次循环仍可提供589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平均每个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有0.003%。
此外,FNCT还展现出非凡的倍率性能。在0.1、0.2、0.5、1、2、5、10、20、50 A g−1下的可逆容量分别为1219、1131、1027、943、853、718、617、520和372 mAh g−1。即使在100 A g−1的超高电流密度下,仍具有262 mAh g−1的高可逆比容量,优于大多数报道的锂离子存储碳基材料。令人惊讶的是,FNCT电极在200 A g−1的极高电流密度下,经500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可达到75 mA h g−1,显示出超高的储锂速率。这些优异的性能与氮/氟共植入导致中空碳管上活性位点增多和层间距扩大有关。
图3 FNCT和NCT电极的储锂电化学性能。a)扫描速率为0.1 mV s−1时的第三周期CV曲线;b)在0.1 A g−1下的第一圈的恒流充放电曲线;c)电池在0.1 A g−1下的初始比充放电容量和库仑效率;d)在10 A g−1下的循环性能;e) 10 A g−1下FNCT不同循环周期的恒流充放电曲线;f)电流密度从0.1增加到100 A g−1时的倍率性能。g)与先前报道的碳基电极的倍率性能比较(插图是局部放大曲线);h) FNCT电极在50和200 A g−1下的循环性能。i)不同碳基负极的电流密度、比容量和循环周期的比较。
要点三:FNCT的储锂机制和动力学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Li+在FNCT电极中的储存机理和动力学,在0.1 mV s−1至20 mV s−1的扫描速率下进行了CV表征。实验结果表明,FNCT内的Li+存储是受扩散控制和表面驱动电容控制的混合控制。得益于氟和氮的协同作用以及层间距的扩大,FNCT具有增大的赝电容容量和增强的储锂动力学。
图4 锂离子储存动力学分析。a) FNCT电极在0.1 ~ 20 mV s−1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b) FNCT电极峰值电流对数与扫描速率对数的关系;c) i/ν1/2与ν1/2的拟合直线图,用于确定k1;d) FNCT在20 mV s−1时的电容性贡献。e)不同扫描速率下FNCT中的电容贡献比;f) FNCT的i/ν对V的变化曲线;g)不同扫描速率下FNCT的表面比电容;h)FNCT和NCT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扩散系数;i) FNCT与 NCT在1 A g−1下循环前和100次循环后的Nyquist图。
要点四:FNCT在电化学储能体系中应用
当FNCT被用作对称锂离子电容器的正负极材料时,实验结果表明,在功率密度为107.5 W kg−1时,该器件可提供270.5 Wh kg−1的超高能量密度;而在能量密度为119.4 Wh kg−1时,它可提供107.5 kW kg−1的超高功率密度。因此,由FNCT构建的对称锂离子电容器被认为兼具电池般的能量密度和超级电容器般的功率密度。
结 论
综上所述,本工作成功制备了具有丰富活性位点和扩大层间距的一维氟氮共植入中空碳管。氟氮共植入制造了具有众多表面缺陷和大量异质结的特殊表面形态,致使表面性容量大幅增加和Li+存储动力学的加快。这项工作为有效设计具有电池型和电容型存储特性的储能材料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文 章 链 接
Ultrafast and Ultralarge Lithium-Ion Storage Enabled by Fluorine-Nitrogen Co-Implanted Carbon Tubes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300663
通 讯 作 者 简 介
董全峰,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装备发展部高分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系统及关键储能材料研究,主持军工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厦门市重大专项等项目的研究。
在国际重要期刊包括Nature Commun.,JACS,Angew,Chem,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 ACS Nano等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曾获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全国电池行业首批技术专家、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厦门市科技进步奖等。
添加官方微信 进群交流
SCI二氧化碳互助群
SCI催化材料交流群
SCI钠离子电池交流群
SCI离子交换膜经验交流群
SCI燃料电池交流群
SCI超级电容器交流群
SCI水系锌电池交流群
SCI水电解互助群
SCI气体扩散层经验交流群
备注【姓名-机构-研究方向】
说明
🔹本文内容若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欢迎广大读者对本文进行转发宣传。
🔹《科学材料站》会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读者分享更加优质的材料咨询,欢迎关注我们。
投稿请联系contact@scimaterials.cn
致谢
感谢本文作者对该报道的大力支持。
点分享
点赞支持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