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望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保护实践

泥河沟古枣园 光明城Luminocity
2024-09-07

泥河沟村落研究系列丛书——《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掠影》、《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历史》和《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将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敬请期待。





坐落于陕北山区一隅的泥河沟村拥有两张名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的千年古枣林、淳朴民风和古窑洞,吸引来众多致力于乡建的队,他们为泥河沟村的保护出谋划策并勉力推动。“幸福来得太突然”,泥河沟村支书这样感慨。这样一个长年闭塞的贫困村落将面临怎样的改变?观念保守的村民如何面对外来观念的冲击?面对大量日渐凋敝的中国乡村,乡建团队如何自下而上地努力,政府又怎样自上而下地扶持,才能有效恢复它的生机?带着诸多问题,让我们走进泥河沟村的乡建进行时。



面朝黄河、三面环山的泥河沟村,沿黄河边和坡峁上生长了大片枣林。图中志愿者团队们在村民带领下考察泥河沟地缘人文。

 




7月如火,泥河沟村一改过去的静谧,变得热闹喧腾。村委会的喇叭不时传出浓重的陕北口音:“请大家快到开章小学集合,孙教授要开始讲课了。”此时接近农历十五,天尚未全黑,大大的月亮已从村口的银象山上升起。月光洒在村里这片老窑洞上,洒在一大片古枣林上。

 

开章小学的操场上,忙完了一天农活的村民们陆续而入,连村里年纪最长者91岁的武玉书老人、牵着两三个娃娃的妇女都来了,他们自觉地搬把简易凳子,坐在临时挂上的投影幕布前。一会儿工夫,操场上坐着、站着挤满了人。头发略发白的孙教授在幕布前坐定,清了清麦克风,说:“两年多的时间,我和泥河沟的乡亲们一起走过,今天是我第7次回村,是我住在这里的第52天,想到这么多日子,我的确成了泥河沟人。我们这个曾经封闭的陕北小村子,能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过去不为人知,今天却名声鹊起,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泥河沟村的荣光,佳县的荣耀,更是整个榆林地区的一道风景……”



缘起:一片千年古枣林

 

过去的泥河沟村,是一个被上帝遗忘的小村落。居于陕北山区一隅,交通不便,村里唯一的生计是长在黄河边和坡峁上的大片枣林。靠天吃饭的枣树收入甚微,若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大量枣尚未收回就腐烂了,一年到头常常一户枣农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这样一个穷乡僻壤,年轻村民不得不外出务工,剩下老人们留守山村、经营枣树。每年10月前后枣树收成,家家户户打枣忙,前后十来天集中打下,再拿到崖洞晾晒阴干后卖给收枣人。年复一年如此劳作,谁也不曾想,这片枣树有怎样独特的价值,它只是村民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赖以生存的“口粮”。

 

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进入中国,古枣林的独特价值慢慢凸显。作为科技部对口扶贫的佳县,从2011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2013年,陕西佳县古枣园被列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4月,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这一年,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孙庆忠教授走进了泥河沟村。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内评审专家之一,孙教授走访了整个小村,立刻被它的安详、古朴风貌所吸引。尤其是泥河沟村祖辈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人与枣树和谐共生的文化系统更是让他着迷。但孙教授发现,这个村子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随着村中老人逐一谢世,那些鲜活的故事也将永远流失。遗憾之余,孙教授揣着为泥河沟村做一本村志的想法,开启了泥河沟村的记忆保护之旅。



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在泥河沟村民家中访谈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驻村做口述史纪录

 

一个月后,孙教授带着自己的团队——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驻村调研。他的学生依旧记得刚进入村子时的情景:村里见不到任何年轻人,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村口晒太阳拉家常。而到村之日,正是村中曾经的小学校长、大队书记武国雄的周年祭。孙教授深感任务艰巨,他带着团队与时间展开赛跑,对记忆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孙教授和学生们搜集每户人家的老照片、老物件,通过口述史记录,采写那些在乡村里生活的父一辈、子一辈传承下来的村落故事。在一段段鲜活的记忆唤起村人温情的同时,团队与村民们也结下深厚的情谊。村民的信任就是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泥河沟多年来的闭塞之门。孙教授团队在进行口述史记录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泥河沟村面临的不仅仅是记忆的失传,也是传统建筑、乡村物质文化的凋零。在这个特殊情境之下,更多团队加入到保护泥河沟村的事业中来。一个沉睡的古村,逐渐在外来力量的帮助下被唤醒。



从村落调查到古枣园文化节

 

在过去两年里,孙教授的团队在进行口述史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帮助泥河沟进行社区营造:协助村委会建立老年人协会,组织村民扭秧歌、敲锣鼓,丰富农闲生活;去年7月,在泥河沟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中国传统村落周年庆典”期间,村民们举办了一场自编自演的晚会,就在枣园旁的古戏台进行。


由青年建筑师组成的“原本营造”建筑规划事务所,在前期无偿进行了大量建筑改造设计;来自北京RCRA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也主动担负起协助村干部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并协助村委会起草保护与管理条例;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团队,则在尝试进行枣产品的开发与包装设计。用孙教授的话来说,各团队既有自己的工作,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一起践行着泥河沟村的保护工作。在去年泥河沟庆典的基础上,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谋划了今年夏天的古枣园文化节和泥河沟大讲堂。

 

7月15日上午,2016年文化节开幕仪式在古枣园里进行。一整幅宣传板挂在枣林前的古窑洞墙上,背枕蓝天与山峰;枣林里挂着泥河沟村自然景观、窑洞构造、动植物资源、村中家什等展板。几乎全村人都来到枣林中,有的刚干完农活归来,提着锄头,挎着篮子,围观展板,指点自家熟悉的器具。榆林市、佳县的领导也来到现场,在这茂盛的古枣林中发表了讲话。阳光穿过浓密的枣树枝,撒落在这片静谧又热闹的古枣林中。

 
2016年古枣园文化节在千年枣林里进行



 “原本营造”旗下设计师指导村民做建筑修缮,并兼做小工

 
开幕式现场,“原本营造”总设计师唐勇向市、县领导介绍泥河沟生态展览

 

生态展览、村民晚会、非物质文化展演等内容,所有环节都围绕着如何增进村民自我能力建设和自信心提升而开展。尤其是连续4晚的文化大讲堂,不仅有乡村保护的知识普及,还有与村民的问题互动环节,在村民们中获得极大反响。文章开头的一幕,正是大讲堂的第一讲、孙教授的动员讲座——“说说咱们的泥河沟村”。紧接着的几讲分别为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学术部主任杨兆凯博士讲述“咱们古枣园的价值与保护”;“原本营造”总设计师唐勇讲述“咱村未来会咋样?”;北京服装学院何颂飞教授讲述“咱泥河沟人要过好日子”。尽管村民们白日里要干农活,晚上却都来到操场上听讲。对他们来说,这是泥河沟村的大事情。



孙庆忠教授进行大讲堂第一讲

 

文化节最后一天的村民晚会,整台晚会由村民自编自导。这是泥河沟社区营造工作的一部分,村民们的自我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乐施会是文化大讲堂的赞助方,这个成立于英国牛津郡,最初致力于二战期间为战区百姓支援粮食的慈善机构,进入中国后一直致力于边远地区的扶贫救灾工作。香港乐施会的项目执行官洪力维在多次跟随孙教授做调研后,决定将泥河沟村作为一个试点。他非常看重文化大讲堂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希望在这个村庄的规划中,能有更多村民的声音发出来,这也是我们支持大讲堂的原因。在大讲堂期间我们有一个村民参与的讨论,一起来规划村庄的发展。”除了夏季大讲堂,香港乐施会还将赞助泥河沟村冬季大讲堂。

 


从古村规划到走进现实

 

在文化干预下的泥河沟村,不仅带来村容村貌的变化,更带来泥河沟村民思想上的变化。以前村民都是旁观者,现在变成了直接参与者。但这个过程也是漫长而艰难的。主持泥河沟村建筑规划的“原本营造”的设计师们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希望能重新回到中国人特有的建筑学——古代中国的一种卑微式建筑理念。这需要用心扎根到一块土地上,对这里的建筑做一个价值梳理,从而生发出我们的设计。而这些建筑的外观,并不是那么宏大、雄伟,反而是轻微的,它更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原本营造’这个名字的由来。”唐勇如是说。

 

从参与泥河沟乡建至今,“原本营造”已经开展了村口的堤坝、“枣缘人家”等几个改建项目。对于堤坝的修缮,唐勇煞费苦心。“我们不仅仅是在做一个堤坝,更是在做一个景观,所以要附加很多东西。而这些附加的设计恰恰是村民很难理解的。”在做规划时,唐勇给村里的领导、施工队讲了3小时,告诉他们在安全、实用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堤坝的美感,并拓展其他功能,如保留传统材料的肌理,做步行栈道,同时留出村民休憩的位置等。方案实施后,唐勇基本半个月来一趟,稍晚过来,村民可能就会做偏。

 

“枣缘人家”项目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小客栈是借助原有4孔窑洞改建的院落,并搭建了茶亭和餐厅,设计师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样板,推动其他民居的改造。文化节开始的头一天,“原本营造”旗下的两位设计师孔祥麟和林艺萍刚下大巴,就赶到村口的“枣缘人家”查看施工情况。在已完工建筑的细节上,两位设计师并不太满意,如窗户的安装、吊顶柳条的编织、外墙的砌法等,都没有实现最初的设计。由于村民不是专业的施工人员,设计师无法苛求村民完全按照设计去执行,只能紧跟改建过程,甚至自己来给村民当小工,糊墙、编柳条,协助村民做好每一个细节。

 
 “枣缘人家”茶室

 

观念的冲突无处不在,也在考验着设计师们的耐心。在第三晚的文化大讲堂上,主讲人唐勇向村民们展示并讲述了村中主要建筑的改造计划。在征求开章小学的修缮建议时,一部分村民并不太赞成学校外廊使用当地红柳条围合,在他们看来不好看且难长久。这个略带理想主义的青年建筑设计师,依旧极其耐心地向大家表述“原本营造”的理念,同时也非常积极地关照大家反映的“接地气”的问题。“在和村民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但一些合理的设计还是要坚持。虽然慢一点、辛苦一点,我认为是值得的。再往十年后看,我们在这个村里的设计,绝对是有价值的东西。”

 


从爱枣协会到农民合作社


如何推动泥河沟村的经济发展,让乡村自主造血并能持续发展?这是所有乡建都面临的核心问题。

 

变化中的泥河沟吸引了大量在外发展的年轻人的关注,在文化节期间,回乡听大讲堂的年轻人就有70多人。在志愿者团队的协助下,他们还组建了泥河沟“爱枣协会”微信群,这个群集结了年轻人的力量,大家谈创业、分享心得体会,共同谋划家乡的经济发展。 

 

武小斌是泥河沟返乡创业的第一位年轻人。他曾在榆林市开超市、跑运输。2014年得知泥河沟村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武小斌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参与建设,投入积蓄修建民宿,在与“原本营造”的设计师反复沟通磨合中,建造了“枣缘人家”。在文化节期间,大伙儿都来到小斌家新修建的茶亭,商讨泥河沟村发展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讨论最多的,不外乎关于乡村的发展,成立村民合作社等话题。成立合作社是村委会与各外来团队共同探讨后的决定,其目的是让全村人受益,毕竟让村民们切切实实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合作社在佳县工商联主席的推动下已经注册下来。村里还专门组织了5个人前往上海、河南等地考察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回来后举办了村民大会,选举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对陕北来说,这是第一个村民参与的大合作社,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驻村干部苗小军说。选举大会的选票是苗小军制作的,村委会首先确定了9个候选人,选票上留出3个空白位置让村民自主填写,最终确定出7个人选。确定的人选中除了1名是村委会干部,其余6人都是村民。“村民对选举合作社理事会的成员有很高的意识,因为合作社关系到经济运营,村干部不一定适合管理经济发展,所以村民没选村干部,基本都选举了在外面做生意的,比较有经济头脑又关心村里发展的人。合作社最终将在村委会的管理之下,由理事会经营。”苗小军介绍到。合作社还计划吸收一部分村民入股,每股1000元,目前已有村民参与之中。



参与泥河沟村乡建的主要成员在晚会结束后合影,为本届文化节完满结束拉下帷幕。


此外,泥河沟村的旅游发展也在推动之中,古村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窑洞古风、千年枣林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大家在致力于把泥河沟打造成独具陕北特色的生态古村。



从保护规划到发展愿景


走在村中,可以感受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气息。这种气息不仅来自于生长茂盛的枣树,还有村中上至干部、下至老百姓,以及外来力量的萌动生发。


佳县政府逐渐看到了泥河沟村的农业文化价值、绿色生态价值,并充分肯定了两年来民间团队在泥河沟所作的努力。文化节期间,村民代表、专家团队与佳县政府领导进行了两次座谈会,共同探讨泥河沟乡村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泥河沟村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大家就泥河沟未来规划和新成立的“佳县泥河沟世遗千年枣林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展开了讨论,最后初步拟定了《泥河沟精准扶贫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计划(2017-2019)》,确定近期要完成村庄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适度开发休闲慢生活旅游产业和高端的红枣深加工保健、医药产业,实现泥河沟的多元发展。而在未来10年,计划将泥河沟打造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博物馆,成为农业遗产培训交流中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示范区。


佳县县委书记辛耀峰提及,佳县古枣园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研究发掘古枣园系统的生长条件和其自身独有的基因密码,对于佳县7万亩的有机枣园以及全县80万亩红枣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他还表示,佳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提升佳县在陕西,甚至在中国的位置。佳县县长刘生胜对民间团队的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感谢农业文化遗产这个牌子,吸引大家关注我们佳县的发展,各团队的辛苦很有意义,他们都是行业专家,他们来到泥河沟村,蹲下来帮助我们,把设计、规划、建设搞好,而且跟我们当地群众打成一片。通过他们实事求是、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能与我们的实际结合起来。我们争取用3年时间把保护工作搞好。”


在听了大讲堂讲座后,两位领导专门邀请孙教授前往县政府给全县干部进行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讲座。佳县农业局的一名领导表示:“虽然我们做了三四年的申遗工作,但我们的理解还很浅薄。原来我们想了很多年也不知道怎么做,最后听了专家的演讲,非常有收获!”

 
 “枣缘人家”改造项目基本完工。设计师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样板,推动泥河沟村其他民居的改造。


两年来,各团队围绕在孙教授身边展开的乡村保护实践,可以说初见成效。孙教授在文化节结束后,代表志愿者们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北京的各路团队,热爱乡村的人们都有一个梦想:要把泥河沟村,把神奇的千年枣林,打造成一个品牌,将来有人一想到要去北方,就会想到佳县古枣园、想到泥河沟,就像提到江南的周庄和乌镇一样。当人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梦就实现了。我们期待政府、村民一起努力,让这里真正11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本文转载自泥河沟古枣园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登于《世界遗产》杂志 2016年9月刊,略有改动





泥河沟村落研究系列丛书——《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掠影》、《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历史》和《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将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敬请期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明城Luminocit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