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乡土渐行渐远,该如何留住我们的根脉


2014 年 4 月,陕西佳县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s,简称 GIAHS)。同年 11月,古枣园近旁的泥河沟村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对于泥河沟这个偏僻的陕北山村而言,这些接踵而至的名号,不仅使其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也使改变家乡面貌的观念走入村民的生活。


“世外枣源”泥河沟村 摄影:熊悦


2014 年 6 月,因为千年枣树的吸引以及对枣园近旁村落的想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一行来到泥河沟村。


位于陕西佳县的这个古朴宁静的村落,窑洞与枝繁叶茂的枣树相映成趣,川道与纵横的沟壑相得益彰。


三面环山、面朝黄河的泥河沟村,掩映于千年枣园的深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传承久远的村落形貌,使这里大得依山傍水之灵秀。每当旭日东升,河面波光粼粼,氤氲的水气便会弥漫山谷。每逢黄昏将近,群山布满晚霞,窑洞的炊烟又会随风蒸腾。如是这般的日出日落,记录着乡村时间的刻度,承载着村落的岁月流年。古朴静谧的村庄就这样在村口金狮山和银象山的守护下,恰似神仙居所,宛如世外桃源。

孙庆忠教授在惊叹自然景观的同时,深感遗憾的是,传承久远的村落却没有文字的记载,盘根错节、枝杈旁飞的枣树也无神奇的传说。 


入村之后,孙庆忠教授曾寻找熟知村庄掌故的长者。但令他感伤的是,到泥河沟那天,正是村里公认的最有学问的武国雄老人的周年祭日。无缘与这位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队书记、小学校长谋面,使孙庆忠教授愈发理解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哪位老人等你采访之后再赶赴黄泉”。这件事情催促着他加快工作进程,通过唤醒村民记忆的方式,为泥河沟留下一部可以定格历史并呈现当下村落形态的文化志。


留住根脉

为什么要抢救农民记忆中的历史?


因为乡村在逐渐落寞,因为乡土渐行渐远。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讲故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传递功能。但随着录音机、录像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对口承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小,老年人在乡村生活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然而,就泥河沟而言,如果缺失了老年人的生活记忆和生命体验,村落的历史将是苍白的。


武爱雄(1925-2017),为泥河沟出身的著名革命家、前山东省委书记武开章长子,一生在乡务农,安贫乐道,是村民尊敬的长者。 摄影:侯玉峰


也许有人会问,存留农民的生活琐事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试想,一个人如果突然失去记忆,对曾经的生活全然忘却,那要如何面对明天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共同的生活记忆,情感如何维系。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过往的历史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国家就会无法发展,民族也会失去生存的根基。


我们极力倡导抢救民间记忆,把它视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急切的工作,就是因为那些足以留住根脉、凝聚人心的记忆,可能会在转身之间消失,与世代累积的乡村生活永久地告别。


转九曲 摄影:贾玥

生活碎片

在驻村调查的过程中,孙庆忠教授和他的团队与村民共同完成了村史、村志的编撰工作。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文化干预,把村庄的历史与当下链接在了一起,让这个没有历史记载的村落,从此有了厚厚的文化积累。

“尚德可风”牌匾 摄影:侯玉峰 

吹唢呐 摄影:侯玉峰 


搜集的老照片、老物件、老文书,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故事和村庄故事 ;抢救的口述资料,裹挟着传统和历史的集体记忆。

1. 古院落樨头砖雕 :夔龙祥云纹样 摄影:侯玉峰
2. 古院落门楼筒瓦 摄影:侯玉峰
3. 古院落门楼兽型雕饰 摄影:侯玉峰
4. 古院落檐下翼栱装饰木雕 :牡丹与麒麟纹样 摄影:康宁


泥河沟村地处黄河中段晋陕峡谷西岸,属于沿黄土石山区,生态脆弱,旱涝灾害频繁。因此,在村民零散的生活片段中,对自然的敬畏、对灾害的记忆是最为核心的主题。一辈又一辈人拦河筑坝,一代又一代人守护滩地枣林。在这些应对灾害的生存智慧里,是与枣树同步成长的青葱岁月,是被黄河推走的青春时光。 


集体记忆


为泥河沟村做一部口述历史,至少可以体现两方面的价值 :一是重建人们活过的日子,将小地方与大社会联系在一起 ;二是以生活记忆的方式呈现陕北地域文化,使之成为凝聚乡村、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这项采录口述资料的工作,让孙庆忠教授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昔日重来的惊喜。


在村内老人的讲述中,破旧的十一孔窑与乡村学校的兴衰连在一起,河神庙和龙王庙与他们的灾害记忆一并而至。他们曾饱受黄河之苦,也曾享用水运之便。如今,码头已不见踪影,艄公已走下船头,但与大河相关的苦乐往事却总是呼之即来。那些贯穿村庄的水利工程、那座护佑枣林的拦河大坝、那条背扛返销粮的陡峭山路,都与汗水和泪水共同刻录在集体记忆中。


正是通过这样的采访,有关“文革”时期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老愚公战斗队、红色娘子军队的记忆被唤醒,村中那段激情岁月也因此得以重现。而对那些漂泊在外却心系家乡之年轻人的访谈,则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跃出农门”的强烈愿望和栖居城市的生存困境。他们创业打工的经历,是 30 多年来农民群像的缩影。因此,他们的人生起伏不再是一个村落的故事,而是中国农民共同的生命历程。 

“在他悲凉与凄楚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无力。不得不说,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的生命永远都和这个时代相互映照着,没有人逃离其中。 ”孙庆忠教授说。


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我们可以与千年枣树朝夕相伴,却难以揣度它们所经历的世事沧桑。而今,在它们默无声息的凝注下,我们问询泥河沟的历史,记录村落的当下形态,其深层的意义在于不让我们的子孙丧失与祖先对话的能力。


尽管社会变化太快,好像只能徒留“转身的忧叹”,但是透过 33 位村民的生活叙事,我们可以直接触摸陕北的村落民俗文化。在这部多人讲述的村史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与黄河、与黄土地联系在一起。



从拜师学艺当石匠到拉船运输做艄公,从修田筑坝到“奶菜”“浮河”,从龙王庙、河神庙的重修到枣神菩萨的供奉,都展现了沿黄民众的生计方式和生活形态。尤其是正月初三至初五的打醮仪式、三月十二的佛堂寺庙会,这些传统仪式每年的如期“复活”,创造了历史与现实、心灵与身体相互融合的文化氛围。这种不断被激活的集体记忆,表面上看是村民在重温过往生活,但其实质是村民以文化记忆应对现实处境的生存智慧。在无神论的语境之下,鬼魅的世界似乎已被祛除,但在民众的心里,神明不仅可以安慰心灵,更可以存留文化记忆,它在传递生活知识、培育文化人格方面是具有特殊价值的。

三面环山的泥河沟村  摄影:计云


诚如作家孔见所言 :“充满魅惑的世界令人恐惧,但过度祛魅之后,世界就变得无比荒凉,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生命的灵性也失去了滋养,成为一种枯萎的存在。而狭隘的进步观念,怂恿我们以背叛过去的方式来建构未来,以毁坏自然的方式来兴盛人文,从而走上一条越来越偏狭的道路。”


对泥河沟村的研究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种文化能够持续,能够撼动心灵,必须有信仰的支撑,它无关乎进步与落后,它只是民众心目中美好愿望的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寄予的村史留痕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恰恰是他们的心灵之事。正因为有祖祖辈辈心田的滋养,文化的种子才得以存生相续,并在因应时代的变奏中幻化形式,重现生活。打醮转九曲、唱戏敬神神等传统仪式的复归,不是让我们重返过去,也不是让我们在传统文化中获得心灵的慰藉,而是通过重塑村庄的集体记忆,在历史与现实碰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真实感。这也是乡村文化传承不息的内在动力。


九曲黄河阵:泥河沟村打醮活动中的独特仪式,以365盏灯布阵,象征一年,全村人都要来“转九曲”。摄影:贾玥


在这个村庄凋敝、生活记忆不断被删除的时代,老年人无力言及农耕经验,尽管其中蕴含着当地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环境意识,年轻人迫于生计无暇顾及乡村,甚至为了生存而有些失魂落魄。那么,如何促发乡村的改变?如何让农民重新发现乡村之美,进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归属与认同?


与村落相依偎的千年原始枣林 摄影:侯玉峰


最为根本的前提就是乡村文化的复育。我们以民众参与的方式,与村民共同找寻历史,让没有自信的老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有了守望的热情。与此同时,我们这份力量的注入,也让那些背井离乡去打工的年轻人有了回望的心念。无论是老人的守望,还是年轻人的回望,正是这份怀旧和乡愁,不断地激活他们热爱故乡的情愫,支撑着他们营造一个诗意栖居的精神故乡。就此而言,这部熔铸着生命体验的村落历史,不仅承载了柴米油盐中难以割舍的情感记忆,也让我们看到古老村落里潜存的生机,看到乡土社会的希望。


从2014 年 7 月至 2016 年 7 月,孙庆忠教授带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先后驻扎在村里,采访了近百位村民。 在搜集口述资料的过程中,村民讲述的往事以及浸透其中的丰沛情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部关于泥河沟的口述历史也便由此诞生。



乡村记忆 :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枣缘社会 :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村史留痕 :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系乡村文化与记忆丛书目前已经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发行。

*本文内容摘自《村史留痕 :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有修改



《乡村记忆 :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


主编:孙庆忠

ISBN 9787560871394

单价: 129 元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316


长按二维码购买《乡村记忆》

或复制二维码至浏览器:http://t.cn/RurqDDJ



《村史留痕 :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主编:孙庆忠

ISBN 9787560871400

单价: 69 元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324



长按二维码购买《村史留痕》

或复制二维码至浏览器:http://t.cn/Rur5086




《枣缘社会 :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


主编:孙庆忠

ISBN 9787560871387

单价:89 元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292


长按二维码购买《枣缘社会》

或复制二维码至浏览器:http://t.cn/Rur5gkq


有关陕西佳县泥河沟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三本书从不同侧面介绍到泥河沟村的自然环境风貌、历史人文、乡土民俗,重塑集体记忆,探索乡村复育之道。

 

摄影师和孙庆忠教授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一同走入泥河沟,从民间文化、农业制度和乡土社会等角度进行拍摄实践,近距离感受这方水土这方人。镜头中记录的点滴,或许能为迫切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影像资料,为古老村落和传统农耕文化留下一份记忆,为已离开乡村远行城市的人们寄托一份乡愁。

 

五六千张图像,由数十位摄影师在不同时间与情境下拍摄,内容跨度巨大——从鸟兽昆虫到信仰礼俗、从村民肖像到老建筑老物件,无统一主题、无视觉表达上的一致性与关联性——最后的成书,呈现出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陕西佳县泥河沟村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份视觉性观察,一份蕴含人类学视角与关怀的图像资料集。


作者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近五年,在陕西佳县、河北涉县和内蒙古敖汉旗等农业遗产地进行村落社会研究与乡村建设实验,在抢救与发掘村落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乡村复育之道。


研究及出版支持:乐施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明城Luminocit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