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教育面对的现实危机到底是什么?
一个多月之前,光明城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代建筑教育面对的现实危机到底是什么?”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光明城知乎机构号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问题获得了18万次点击,共874人关注了这个问题,其中52位关注者贡献了他们的回答。
这些回答或深刻、或戏谑,但是无一例外的,这些文字都指示建筑学教育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问:当代建筑教育面对的现实危机到底是什么?
@匿名用户:即使本科五年却也不了解建筑行业内最重要的一部分——甲方。学院派模式化思维严重,几乎丧失了创新力,许多地方甚至出现倒退的趋势。
@李迪华:恶性循环状态——因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落后未能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未能解决社会向专业提出的层出不穷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社会提出的专业问题就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就不能吸引人才和吸引专业投入,不能吸引人才和专业投入就会导致教育走向闭塞。如何打破这样的死循环:个人的观点是教育必须先行改革。
@贪玩:碧桂园。
@陈某某:我不明白国内的建筑学专业为什么要提倡手工作图,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用计算机专业来比喻,就好像计算机的学生整天学习纸带打孔技巧,琢磨怎样把孔打得更圆。
@Architekt Liu:现实危机?建筑学没有现实危机,建筑教育的危机就是要快速跟上当代的工业化时代的危机。而中国所处的阶段,还远没有到要求建筑学教育进行反思的阶段。建筑教育要干的事情,应该是理顺自己的价值体系,提高后进院校的整体水平,进行建筑学教育的全民普及。而这些是,根本就不是很难的。
@湘江水逝楚云飞:
@俞挺:建筑学学科本身的学科思维范式落后,一个可以在经济繁荣的有利大背景下可以统领各学科的学科变成一个四不像的格局狭隘的边缘学科。培养不出职业建筑师又鄙视职业建筑师。半吊子社会学和人文学科素养成为鄙视职业建筑师和工程实践创新的遮羞布。掩耳盗铃回避审美的训练,不仅培养不出艺术家也培养不出有艺术和审美眼光的建筑师。对建筑技术毫无类似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建制,导致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前毫无前瞻。无端藐视资本,结果放弃了对金融资本的引导和管理的能力。莫名放弃管理学科,导致在日益强调组织管理的行业各行业背景下呼唤低技和手工精神。最重要的是前端的学科甚至包括某些文科都引入或者借用了复杂性这种先进的思考范式,建筑学还在决定论的窠臼中打转转。
一言以蔽之,目前的建筑教育就是一个茶壶。
@袁牧:这几乎是一个不证自明、高度痛点的问题。最近这些年我都在和这个问题做斗争。
在学校的时候,从第一年开始就陷入迷茫,进而想方设法拯救自己。离开学校后沉痛反思,想方设法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后来写了书,试图帮助新入学的建筑学新生不再迷茫。再后来有了公司,痛感学校教育出来的毕业生远不能达到日常要求,持续开展后续培训,帮助员工继续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当然建筑教育有很多有识之士,很多很好的教师也在努力,也取得了很多成绩。至少,学院的教改一直在搞,二十年肯定有了,从我入学就在教改,听说现在还在改。
然而问题不只是出在建筑教育,更出在建筑设计整个行业。要最终解决问题,显然建筑教育仍然是最重要的抓手和起点。
1.建筑学失去了自己的核心领域和核心技术。
建筑教育的问题,首先根源于建筑学科和建筑设计行业的问题。
根本问题是,随着时代发展,建筑学失去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技术。
曾经建筑师是全能的,懂得全部建造的知识和技术(详《建筑十书》)可惜那已经是古罗马时代的事情。到工业时代之前,中国的建筑匠师还是能够连设计带建造一把抓的,比如样式雷,香山帮这些。但现代工业社会,科技发展带来庞大复杂的分工体系,结构水电暖概预算施工管理监理材料设备供应众多专业全部被分离出去,剩下的“建筑学”已经无法成为完整的建筑学。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普通人会不知道建筑学是怎么回事,因为常识理解的建筑有关行业,都剥离走了,剩下的部分早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物,还不如建筑施工行业或者装修设计来的明确)
而随着资本和市场力量的成熟,更具决定性的前期投资决策、选址、可研、立项、策划、开发、融资、总承包,后期销售、运营、物业、招商、改造、再开发、证券化流通,等等领域也都被各种行业瓜分殆尽,甚至房地产专业是被土木系拿去了。
建筑学内部,规划和建筑差异日渐拉大,国土和地理学科占据了规划的很大一块,甚至以后城乡规划可能也没有建筑学什么事儿了,人家归属自然资源部(含老国土部)。曾经归属建设部(建筑学的大本营)的城市规划行业,搞不好就该从建筑学消失,最后一块大领域,跟建筑学说拜拜。
景观行业本来就很独立,现在基本是林大体系占据主体,比环艺还强势,但随便哪一个跟建筑学也没太大关系,要不是国外建筑学专业比较多的包含景观设计,情况还会更糟。
至于室内设计,在整个设计界一枝独大,从业人员最多,大概百倍于建筑设计专业人员,一方面传统建筑学不太看得上室内设计,另一方面各种其他专业包揽室内设计市场也不鸟你什么建筑学。美院的环艺,甚至工业设计、家居设计、软装设计都很强。事实就是市场在人家手里。
真正在我们那由教育部背书、通过所谓建筑学教育专业评估的、五年制的建筑学专业,手里剩下的东西已经非常少了。
如果我们还承认,建筑学是研究为何建造、如何建造建筑物的学科,那么现在这两个研究对象(工作对象),都已经不是现在的建筑学所能掌控的了(只有建筑史还是比较完整的,这块饭比较穷,考古和历史两个学科也比较客气,所以还算融洽,学科也完整),最主要的工作内容都归属其他学科。
相应的,学科也没有剩下什么核心技术,不但比不上结构水电暖硬科技,也比不上投资融资开发营销等软学科,现在能做的只有排排平面,坳坳造型,算算指标,这些基础的事情,随便一个普通人就可以看得懂并指手画脚,甚至最硬的也就是消防规范那点东西,权力还在人家消防队。
就这还要这学科干毛呢?
2.现在的建筑学还占据着形式上的位置,却已经在本质上失去了决定权。
名义上,建筑的总学科,建筑学,这个名字还在我们手里。这大概已经是我们手里最大的一张牌了(大误,因为我们啥牌都没有了)
在美国,建筑师还掌握着巨大的权限和资源,比如高达10%造价的设计费,监理权限,总承包权限,当然也有无限责任,不过总体来说建筑师执照含金量极高。他们的建筑师还传承了一部分古代建筑师(总工头,archi-tect)的特征,这让我们国内建筑师眼红不已。
然而人家是通过行会共同努力,几百年传承积累的成果,并不天然成为中国建筑师发财的依据。
虽然建设部也搞了注册制,还进一步搞了企业资质制,造就了 考证主要为挂靠,有资质的不干活卖资质为生,干活的没资质只能挂靠,明明资质在企业,无限责任却在注册师,WTO承诺取消外资企业资质限制十几年毫无动静,外资连收购有资质企业也不允许,有资质还得各省备案地域保护……种种怪现象,建设部以及各省市知道建筑事关重大,护犊之情溢于言表,各种设槛保护,试图把这种巨大的权力垄断在自己手里,而不是相信市场。甚至建设部最近还屡次下文,要推进建筑师负责制。是的,权力是没有的,利益是没有的,责任你想背有的是,还是无限责任,终身责任,只要没死,就得负责,甚至不盖章的私活,出了事儿一样负责。责权利三者,只给你第一个。
然而,建筑这种巨大的经济活动能占到GDP一大块的门类,怎么可能被你建筑学(建设部)一家独吞,实际上设计院的资质章,变成了开发商或者领导手里的橡皮图章,或者卖挂靠费的廉价原料,建筑学拿不出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只能去玩形式游戏或者文字游戏,可是这俩技能比起艺术工作者和文科毕业生,实力又差的太多。建筑物建造,真正的决定权,在政府审批部门,在投资开发者,甚至在结构 造价 营销 施工部门。总之不在你这个 叫 “建筑学 ”的没有任何实质性独占领域和独占科技的学科。(比如我校土木系的大楼就是他们自己设计建造的,不需要你们建筑系)
3.建筑教育更在建筑实践之下,失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行业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来谈建筑教育。
建筑设计行业几近崩盘,建筑教学毛将焉附?
我看到的建筑学教育,似乎并没有看到这些根本性的学科和行业危机,还在顺着几十年几百年前的老路,慢慢吞吞的摸石头不过河,我想这恐怕是最大的危机。
有时候还看着外国建筑师的快乐生活,以为自己可以照搬,这就近乎掩耳盗铃了。
一部分教学还是围着排平面,坳造型转圈,甚至连本来还算务实的施工图构造规范都不关心,既保守陈旧,又丢掉基本盘,简直自相矛盾。
另一部教学则洋溢着家国兴亡、人文关怀、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反思、文化思想范式、全球生态环境、人类灵魂家园等等各种高大上问题,却没有一脚能落到地上,真实建造的大地上。
不去关心这个学科,到底建筑行业的现状是什么,本质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问题,也不关心行业未来走向何方,去哪里开拓知识领域和经济市场,如何扩大全体从业人员的发展空间。
大体上,是抱着历史遗产啃冷饭,有时候漫无边际搞搞清谈——就是清谈误国的那个清谈。
看看教学内容跟几百年前,几十年前有多大差别?看看教学内容跟时代发展最新科技有几毛钱关系?答案不言而喻。
学生还是做做方案捯饬电脑图,老师搞搞课题发点文章,企业拼死拼活抢项目讨设计费,员工日夜加班积劳成疾。
这种情况下对建筑教育提什么要求,也是过于奢望了。
4.产业实践和社会发展决定了真正的建筑学目标与路径,并与多学科共享和竞争。
面对衰老僵化、行将就木的传统建筑学,我想,必将迎来一场剧变。
不是主动革自己的命,就是被别的学科革掉老命。
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行业的结局,建筑学显然并不能独善其身。何况你们建筑学的老旧程度,远超一般传统行业。
真正的建筑学,必须秉持的唯一态度,只有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如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获得收益)。
既然世界变了,产业变了,学科也必然跟着改变。该怎么样,就得怎么样。
与其只剩人人可以指手画脚的形式游戏,不如连这一块也抛弃。真的建筑学不需要这种欺世盗名的东西。
要么找到学科新的专业核心和光明出路,要么不如饿死。
所幸,情况其实还没有那么糟,否则题主早就改行去鸟。
首先,建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依然有效。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建造的学科,尤其是关于大规模建造(城市)的学科。
这个定义显而易见,也无需大改,内在逻辑和现实行为依然清晰,市场依然庞大,需求依然强劲,所以建筑学本身,依然成立。
但学科是动态发展和相互竞争的,而且并不排斥研究对象的交叉。
传统建筑学研究的建造,现在众多学科都在研究,而且干得比建筑学还好。跨行业(学科)的竞争是最可怕的。(这种现象其实很多行业学科都存在,比如互联网入侵传统行业,经济学入侵传统学科)
然后,学科的基本路线也还有效。
建筑学根本路线在于,研究建筑物(城市)的设计和建造,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内在决定性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形成学科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建造实践,为建造提供服务。
路线的形式很简单,思路不复杂也不玄妙。
但时代变了,问题的答案也变了,变得还很快。
因为跟过去的农业手工业社会,或者前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社会,甚至前十年的前互联网经济状态,都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持续高速变化中。唯快不破,唯快不好搞。
根本性的不幸(和幸运)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百年不遇的大时代转折点——电气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同时也处于中国从发展中向发达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双重大转型时代,如果仅对中国来说,那是千年一遇的大转折,这样的时代,谁都得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明天太阳是否还会升起。这种时候,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者胜。穷则变,变则通。
(全球来说,工业革命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目前只能算是百年一遇的时代转折,大航海时代是西方国家的千年一遇,但已经过去了。未来的生物-人工智能-核聚变-太空时代如果能到来,那是全人类的万年 一遇。)
当代中国的建筑行业,很明显有一些决定性的因素及其支配规律,并不神秘。
针对建造本身,简单举例,包括且不限于如下这些决定性因素:
各种产业发展和布局及其对房屋的需求,城乡土地(空间)规划和分配,各级交通对房屋选址及布局的影响,法律法规政策的限制和鼓励,房屋经济投资和收益模式,具体生产生活方式对空间的利用,空间和实体的布局与形态,建筑界面形体与技术,美学文化思想对外观的影响,建造方式施工过程,建筑材料和设备供应,建筑营销、招商运营等。
大体上这么林林总总一堆,只要正常经历过整个建造从起意策划立项到最终运营使用乃至拆除全过程的、同时也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这一过程有过实践的建筑师,其实很容易弄的明白。然而这些都不是传统建筑学所指向的,甚至不是传统建筑设计行业所能解决的。
因为这些因素太大,太多,太难搞了。
不说行业实践,单说建筑教育,我觉得无所适从也是情理之中的。
可是对于毕业生,说难,是没有用的,我要吃饭啊!!!!!!
千辛万苦考上了建筑系,千辛万苦熬夜画图做作品集读研出国烧钱毕了业,千辛万苦做简历面试笔试找到了工作,你跟我说挣钱很难,前途没有?
老子不同意!
是的,学生是无辜的,建筑教育难辞其咎。
但出路,还得从建筑产业链本身去找,竞争极度残酷——但日子还得过下去,咱必须市场求生。
5.建筑学和建筑设计行业的出路
建造的根本决定性因素,仍然在经济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颠扑不破的经济学真理,不懂经济,就不要谈建筑学。其实我们有城市经济这个科目,也有概预算这个工种,可惜在传统建筑教育眼里,这些学科毫无地位,倒是对门经管学院,在学校里随便碾压建筑学院。一位开设计院的朋友,最近刚组建了概预算团队,加大造价咨询和立项服务。
建造的主要部分,则在建造本身,也就是施工。颇有一些当年学工民建的、施工管理同学,当然还有结构专业的同学们,现在纷纷当着开发商老总,随意碾压设计院。而其实我知道的很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对施工也了如指掌,倍加关注,有的自己做施工管理。很多好的设计公司,也同样高度重视驻场服务。偏偏我们的建筑教育,基本上也就嘴上说说,真的对施工,甚至施工图,并不关心。
更强硬的法律法规,对社会是第一约束,对设计院是天条,对开发商是红线,对政府是强力武器,但对建筑教育,呵呵 ,基本是小透明。
还有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建筑行业资金量的主要去处,民众意义上的建筑产业的主体,建筑展会的主要金主,建筑科技的主体部分,也基本处于建筑教育之外,甚至建筑设计公司也不太关注,社会地位也比较低,基本上到哪儿都是苦哈哈赔笑脸推销自己的家伙,其实人家钱多着呢。
甚至,传统建筑学最关注的,形式,坳造型,也并没有真正把艺术史、美学、心理学这些支撑部分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美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艺术全球强者(我认为),而建筑美学基本没有建树,著作寥寥,教设计评图就是凭感觉,凭教师个人的一己之力,学科整体毫无建树。
其实以上任何一点,都是建筑学可有作为的地方,学好了任何一点,对建筑师个人都可以吃一辈子衣食无忧。只是,恰恰是重要的大因素,首先被剥离出建筑学而成为独立学科,因为肥嘛。
但别的学科做得,为什么建筑学做不得?学科不抢食,就活该饿死。而且,可以做得有建筑学独特的特色和优势。市场经济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没有上帝预先定义好你的学科牢笼,行业是相互竞争的,是不断演化的。只要符合事实,实事求是的去做,能做得好,就是学科之福,行业之福。
不过对于整个学科,如果还有存续的必要和价值,还能够形成学科优势,那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学科之所以能够成立,需要更广泛的基础和更鲜明特色。
而这些特色,也就是建筑行业、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
简而言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实践学科。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所谓实践学科,意思是跟理论学科不同,建筑学要做的不是只有发现规律,而更主要的是达到目的。建筑的第一目标是建造,然后为了建造这个实践性的目标,研究有关规律和方法。基本上,中国工程院里的学科,都是实践性的。而科学院里的那些,则是理论性的。
正是以实践为第一特征,带来了建筑学的 另外一个特性,那就是综合性。因为实践本身,也就是现实本身,必然是非常复杂的,而要解决复杂问题,必须要有综合的知识和能力(但不用很深,人类做不到)。
建筑学的重点在综合和实践,难点在空间和建造,支撑是市场和科技,升华靠美学和哲学。
综合性,至少是指涉及的领域,人文方面,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哲学,艺术,法律,财务,管理。科技方面,包括交通、市政、结构、材料、构造、施工、设备、水电暖等等。
建筑学是真正的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任何一个建筑的立项到建成,就是涉及这么多的方方面面,没有一个可以忽略。如果有一个角色能够统领整个建筑的全过程,那就必须了解这所有方面。
如果这个角色是一个人,现在的情况就是房地产公司的项目总;
如果是一个团队,那就是开发公司的开发部+设计部+工程部+外部设计公司;
如果是一个学科,那本来这就应该是建筑学,然而现在并不是。
实际上是这样的人才很稀缺,而单纯画画方案的人满地都是,建筑学却仍然专注于按着一堆学生画方案,无视或无力应对行业的真实需求。
实践性,那就是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项目实战,上山下乡,走街串巷,工地工厂,推销洽谈,而不是仅仅坐在教室、图书馆或者办公室、会议室,对着电脑点点。
不过这部分对于学校教育可能是太重了,不能苛责,更多的是依靠设计企业来做。
统领整个建造的人,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实地调研和项目实战,并使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像政府领导、企业管理、军事指挥员等很多统筹职业一样,从底层做起,经过长期艰苦卓绝、脚踏实地的实践锻炼,才能成长起来。如果不是专门来学建筑、长期积累,是很难具有这种实践能力的,这是建筑师的重要竞争力。
因为大,所以复杂。因为复杂,所以需要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建筑学的多数要素都被剥离,剩下的东西已经不多,但整体控制和统筹,还留在这个学科里。剥离出去的子学科,暂时还不具备这部分职能。当然竞争也很激烈,每个学科都想领导整个行业,但建筑学优势还算明显,起码房地产开发这个专业,不该争不过土木系吧。
即使只是为了做好形体和外观,由于建筑的形体是由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集中体现了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因而也同样需要建筑师具有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统筹各方利益诉求和技术问题,与其如此,不如把整体都做了——没有项目总这个专业,但总建筑师的职责还是明确的。
建造,这个大行业,仍然需要建筑学,但这是作为整体统筹、决策、设计、监督执行者,而不是只有形体和造型,也不是只有规范和资质,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基础上的统筹策划和精细控制与决策。
是的,我是希望建筑师成为建造活动的领导者和设计者,是一种全才学科。我认为这就是建筑学这个学科设立的初衷和最终的出路。哪个学科是自愿以培养行业的螺丝钉为目标呢?争当行业核心和领导者,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当然,学科从业人员不可能太多。
6.建筑学教育要为建筑学科和建筑产业的真实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
我期待建筑产业的革新,带动教育的革新。建筑学从来都是实践先行的,是众多行业的公共实践,带来的建设需求,决定的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学。
未来的建筑从业者,可以完全实事求是的按照产业需要去接受教育,进行生产实践。
而我们这些来自传统建筑学的建筑师,还额外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避免沉没成本,减轻历史包袱,权衡中安排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困死在过去的遗产上。
就建筑教育的未来,我个人的看法是,
(1)加强基础理论的通识教育,力求全面,不求深入,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物理,哲学,通史,艺术史,这样来提升综合性。这肯定需要多学科之间共同教学。这是所谓大学之大,需要从基础的通识教育开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只是建筑学对通识的要求更高一些,目的性也更强。
(2)个性化、多样化的强化专精技能。既包括产业领域的开发、投资、咨询、策划、营销、法律、财务、传媒,也包括技术领域的结构、设备、材料、规范、构造、产品、编程、数据处理、制图、绘画、装修、家具,还包括建筑类型专精如住宅、商业、办公、厂房、机场、医院等等。多数人上大学就是为了学个技能挣钱的,要有充分的技能供给,别输给蓝翔。
这势必对学校的教学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但这是市场和行业的真实需求,没得懒可偷。
解决方案当然不是靠学校那么几个教师员工,而是要依靠校企联动,产业协作,很多专精课程只有依赖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所来合作提供,共同办学,其实这也是很多行业的通用办法,以联合办学、校外导师、课题合作、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实现。只是可能会触动一部分建筑教育从业者的利益,这显然比触动灵魂难多了。但也有不少建筑院校,已经在做校外联合教学了,值得点赞。
对,我构想的就是一个宽(而浅)基础之上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丰富多样的技能包组合,大菜单要足够丰富,提供充分的灵活性和专业性,动态迭代,自由组合,持续升级更新,多元化竞争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千变万化,并且还需要持续的继续教育。学学人家MBA和EMBA的教育模式,不能一个树上吊死,通过多样化的教育阵列,培养出来的建筑师,可能会更好的掌握建设的规律,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独特的技能,能够主导建设的全过程。
这个技能体系,我目前刚写了提纲,还在细化,已经约好一些同行,以后一起来做。
教育是学科、行业乃至人类社会的根本,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两者应当融合共生,建筑行业尤其需要,是是值得所有从业者终身关注和投入的领域。
这种想法,大概有广义建筑学的影响,也有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是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是行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做不到,就得死,轻则学校自己死,重则学科、行业全部死。
7.结语
在日本,建筑设计行业几乎都被施工企业吞并。在中国,被房地产行业吞并的可能性更大,或者成为其微不足道的附庸。被施工企业收购的也不少。还有一些规划专业的,可以逃往政府部门,但现在规土合一,自然资源部独大,建筑学出身的规划人员的前途也不好确定。
但我想,岗位属于什么样的公司里并不重要,如果改革的好,建筑学仍然能够掌握建设领域的整体趋势和关键技术,进而保持学科的独立性和独特优势。
建筑学专业人员可以在投资、开发、建造、运营乃至传媒、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的行业单位中,取得统筹、设计、管理等专业岗位,发挥建筑学的专业所长并帮助整个社会的建设越做越好。这样建筑学就不会消亡,甚至每一个建筑和城市有关的企业,都会需要建筑学专业的人才。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寻求投资,发现商机和商业模式,创办建筑类企业,有自己的建筑类产品(包括小微开发和改造,也包括跨界),直接面向社会用户提供产品,而不是仅仅作为产业链的一环在后台工作。我已经有不少同行朋友,在这么做了。我还知道,Pinterest的创始人,就有建筑师,如今为大设计行业做互联网信息服务。综合统筹实践的特性,将使建筑学有很多从业的可能性。
全球经济都不太好,中国经济一大堆问题,稀缺的仍然是好的产业和企业家,螺丝钉是过剩的,能创业的不妨多做一点。
有人会问,你自己呢?嗯,打个广告,我们德懋堂的创始人是纯正建筑学教育出身,如今从投资开发、规划策划、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施工总承包、物料供应、项目运营、品牌输出、软件服务全流程都做,虽然规模不大,但系统完整,核心围绕旅游度假产品,也算是选择了小而全加领域专精这个路线,方向是否正确不敢说,但起码突围的决心和行动已经十几年了,目前情况还挺好。
但,改革永远是痛苦的,困难的。
绝地求生,需要实事求是态度,正视实际建设需要,艰苦的改革实践,奋勇前行。现在的学科状况,能否做到这样的自我革新,不敢妄下结论,只有自己先从点滴做起。
知乎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383667
本文摘录回答已经获得作者授权。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光明城知乎机构号
一个广告:
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建筑教育前沿丛书”系列最新一本——《平台:静物》(Platform)已经上架。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进入购买链接
http://t.cn/RrIIc5P
《平台:静物》
( 美 ) 珍妮弗 · 邦纳(Jennifer Bonner) 编
翁佳 译
书名原文 : Platform: Still Life
ISBN 978-7-5608-7567-5
定 价: 198.00 元
页数:374
开本:787mm × 1092mm 1/16
出版发行: 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
《平台》(Platform)是由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主持的年度系列出版物,旨在对过去一学年内的学生作业、学院事件、讲座、展览等进行摘要性记录。
本书为《平台》系列第九期。它以艺术领域中的“静物”概念为出发点,重构并记录了GSD在2015至2016年度的诸项成果。模型和学生作品(包括毕业论文和草图)被巧妙地重新组织,并以在18和19世纪欧洲绘画中、在传播广泛的宣传广告中、在当代艺术中及其他语境中出现的静物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这些图像不仅展示了GSD学生一年来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借助多重阅读、清单罗列和对形式的独特诠释,它们挑战了常规的建筑记录方式。
本书也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建筑教育前沿丛书”之一。
建筑教育前沿丛书(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小菜场上的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