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年年出 今年格外殊--真稀罕 我们能成功地陷落谷底
我国经济下滑,且不知底在何处,是多年来片面追求“鸡的屁”快速增长造成的恶果,这种杀鸡取卵式快速增长,致使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哪届当政者愿意在本届任期内为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让经济主动地下滑,恐怕没有。所以,才有“保增长”一说。现在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虽然有主动的成份,但总体上是被动的无奈之举,而且很不情愿。别的不说,就说房地产吧。泡沫已经都快要爆了,中央要求去库存,结果没有去掉,地价、房价反而还在朝死里冲刺。这能说政府在致力于经济触底吗?不是。其实,“成功触底”这个新词,就等于说“我国经济成功地陷落谷底”,更相当于说“成功地取得了失败”。能把被动说成主动,甚至把背道而驰说成是相向而行,新奇就新奇在它还能有论有据,言之凿凿。你说,这新词不是巧言是什么?
再回过头来想想,我国多年出现的新词,是一些所谓的高级智库、权威专家学者为做犬儒取悦领导的创造。在他们的创造下,凡是领导的决策,成功的是成功的,失利甚至失败也是成功的;正确的是成功的,错误也是成功的。所以是,无所不成功。
或许是职业习惯,我很注意近年来我国语言不断出现的新词。按说,语言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这本是好事,比如,网络语言中的“抓狂”,就生动形象得很。但我也发现,有些新词,尽管不是那么的精准,却成为“法定”语言。
先说前者的几例。
在足球场上,解说员将某某球队“领先”改为“暂时领先”。在即时解说这个时段,领先就是领先,观众们都会懂得。可偏偏要加个暂时,似乎领先的球队肯定会被对手扳平或被超过,这有什么意义?
再如,当油价要调整时,出了这么一个脱裤子放屁的新词,叫“开启调价窗口”,直接说是涨还是降不就得了,干嘛还来个“窗口”,匪夷所思。大概,这是要追求这个“屁”放得要显得有学问一些、不同寻常一些。
当然,上述两个例子只是有些歧义,只是对文字的严谨性玷污了一些,不会造成太恶劣的社会影响。
可后者就不同了,因为后者而后,又发现尤其是政界、学术界人物不断发明的新词,或成为了某种利益,而作表面文章的文字游戏。这种游戏严重损害了人民政府的公信力。
且看以下几例。
几年前,我们在各大媒体上常听到各级领导说一个新词,叫“阶段性成果”。这个词儿愚弄性极强,简直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各项工作中,无论离目标任务的完成有多么大的差距,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让广大百姓哭笑不得也挑不出有什么语病。于是,领导们免了臊,下来照常做官,干得再差劲也能应付几年,因为有“阶段性成果”嘛。
还有许多新词,是专为领导讲话布置工作时专门创造的。比如在抓落实上,就有一个新词,叫“抓铁有痕”。事实上,落实不利是长期存在的顽症。现在许多工作陷入被动,就是因为出于官本位或私利抓落实不利。中央部署的不少工作,到地方上就成了“政令不出中南海”;在地方上,上级要求抓落实的工作,也存在严重的“中梗阻”。所以,污染、产能过剩、腐败严重,以及住房难、看病难、养老难、上学难等大量涉及民生的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尽管是这样,许多领导干部不是从法律、制度等等方面去动脑筋,却是大嚷“抓铁有痕”。可惜,这一新词无论多么铿锊,也不过仅仅是个“词儿”而已。
再说“改革”一词。“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热起来后,始终时髦,以至于成了一个筐,啥有能往里装。
典型的一例是中国足球的改革。早年闫士铎当掌门人时,就将足球改革挂在口头上,并声称,将中国足球甲级联赛“改革”成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还说这是他毕生的心愿。这咱就弄不懂了。世界足球强国的联赛,大都是甲级联赛,比如德甲、法甲、意甲等,只有英国叫超级联赛,而且战绩平平,只能算准一流。难道中国足球不去改革体制,而只是改一个名字,就能“超”。结果是,闫掌门“毕生的心愿”虽然实现了,却出了“金哨”陆俊等人受贿吹黑哨的丑闻。这就不难理解中国足球的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了吧。
闫掌门的改革其实就是中国不少所谓的“改革者”的一个缩影。而闫掌门的影响只是足球方面,与之相比,那些掌握重权的“改革者”们对经济、对民生、对社会的危害就大得多。
比如,住房改革。自禁止单位自建住房被禁止后的十几年间,“宏观调控”一词就年年地喊。结果,政府为了本届政绩,一方面在暗地里使劲,为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国企开发商飚抬土地价格、抬房价;另一方面又造出“刚需”一词,甚至整出个什么“学区房”的词,利用教育不均衡的状况,加大搜刮百姓血汗钱的力度。这不仅导致普通百姓在高房价面前痛不欲生,也造成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再后来,又引入“供给侧改革”一词,动员开发商降价、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去库存”,孰料又引得房价新一轮上涨。收入相对高于农民的城里人都买不起房,让农民来“去库存”,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比如医疗改革,改来改去,百姓仍是看不起病。近日,卫生部宣称又要改革,要降低检查费用,却要调高手术等费用,说是要保证百姓的医疗费用不提高。这岂不是承认要保持目前的高医疗费?换汤不换药,这改革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过再引起老百姓新一轮的骂娘罢了。
近几年来,国家又搞了“盐业改革”,就是盐不再实行专卖而市场化。人们都知道,盐的经营,其利之于国家的税收是一个小项,但却是事关百姓生存的重要资料,所以,大概自汉朝以来,都是实行的国家专卖。我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利,为什么要市场化?是为了少数商人的利益也未可知。结果怎样?在市场上我们发现,以前闻所未闻的新品种盐出了不少,什么深井盐、低钠盐等等,多了去了,原本1元多500克的盐已然不见,高的竟达500克10元以上。那么,是品质高了?据央视报道,最近在黑龙江查获的假盐案中,岩盐、海藻碘盐、粉碎洗涤盐、精制碘盐、精制无碘盐,竟是不法盐商用工业盐或禽畜饲料添加剂制成。触目惊心啊,连食盐都不安全了,这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啥?想想吧。
写到此,便想起了一位网友对改革的分析:“改革,任何一个国家老是在改革,有几种可能:第一、说明之前错得实在太离谱,怎么改都改不回来。第二、说明其一直在不断犯错后来的永远在纠正前面的错。第三、说明从来都没有找对过门路,改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第四、说明体制本身就不行,改只是装装样子,是拖延时间忽悠民众。”
这位网友的分析很有道理。从根本上说,对旧体制进行改革没错,但关键是改革者是出于什么目的改革,是为了保证体制的不断进步,是为了广大百姓的福祉?还是为了即得利益阶层的利益更加丰厚?如是后者,那就不是在犯错了,而且在犯罪。
中国人惯于以造新词之名行巧言之实,其危害甚矣。因为巧言后面肯定就是令色。这种恶习,从古至今就荼毒着政治和经济社会,影响着政府的决策,荼毒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