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中的甘肃人和甘肃事

2017-08-14 甘肃发布

8月13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文章指出,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这是党带领人民用短短30多年让7亿多人脱贫,并将在未来3年让4000多万群众走出绝对贫困的伟大决战。


文章说,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此时,中国反贫困斗争进入新的阶段。非常之阶段,需要非常之谋划、非常之举措。4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去得最多的是贫困地区,牵挂最多的是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他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文章由四部分组成: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不能安之若素”

——“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竭尽拼劲、韧劲和闯劲,以伟大的决战标注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改革是重锤。与贫困斗,唯改革者赢,唯改革者进”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扶一把,送一程,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为反贫困斗争凝聚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


甘肃人


《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长篇通讯中,讲到了一位甘肃人:“甘肃定西临洮县原县长柴生芳,他是海归博士,却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最终选择用生命为“苦瘠天下”的家乡亲人奔出一条脱贫之路。”


甘肃定西,千沟万壑,旱渴荒凉。


“陇中苦瘠甲天下”,10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那声叹息至今仍回荡在历史的长空。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给出的仍是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


柴生芳,甘肃定西临洮县原县长。2014年8月15日,在连续工作超过17个小时后,45岁的他和衣睡在办公室里,再也没有醒来。身上的被子只盖了一角,一旁的萝卜只咬了一口。


这个戴着眼镜、本可一路顺风进高校、当教授的海归博士,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最终选择用生命为“苦瘠天下”的家乡亲人奔出一条脱贫之路。

在临洮的3年里,柴生芳转如陀螺:


323个行政村他走遍281个,写下29本工作日记;


偏远贫困的苟家山村,到县城来回需颠簸数小时,他去过11次;


临洮县贫困人口,从他来时的11万人,减少为不到5万人。


柴生芳走了。苟家山村村民从几十公里外赶来,与万人一同上街,为他送上最后一程。“县长来我家11次,连一口水也没喝过……”一位村民痛哭流涕。


 六盘山下,定西在这场艰苦的鏖战中,“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走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新路;


30多年前,定西顶着脱贫的巨大问号;30多年后,定西人把这个问号变成了巨大的惊叹号: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37万人,贫困面从78%下降到1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105元提高到2016年的5854元。


甘肃事

 

1996年,甘肃陇南市宕昌县阿坞乡农民杨尕女抱着女儿在家中合影,身后的墙上是木炭画的火车,当时从未坐过火车的杨尕女梦想有一天能坐着火车走出大山。新华社记者武斌 摄




2016年12月24日,杨尕女(右)和女儿在陇南市宕昌县新建成投用的兰渝铁路哈达铺火车站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扶一把,送一程,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为反贫困斗争凝聚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

  

入夜,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宕昌县。微弱的煤油灯下,一个男人攥着木炭,在坑坑洼洼的泥墙上一笔笔画着:

 

车头、车轮、车厢……粗糙的墙面上,浮现出一列火车的轮廓。

  

“这就是火车?”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一辈子从未见过火车模样的农民杨尕女,问专心画画的丈夫。

  

“是啊。听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不知道咱这穷山沟里,啥时候能见到真的火车?”男人说。

 

大山深处画火车——这是20多年前一个闭塞的贫困山区农民对山外世界最深切的渴盼。

  

门前万重山,抬脚行路难。在其他类似的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指望仿佛山间游丝般的小路,总是被连绵不绝的大山吞没。

  

要致富,先修路。从兰州到重庆修一条连接西北、西南的铁路大通道,秦巴山区正是关键节点。

 

然而,让墙上的火车变成现实,谈何容易。

 

这里的地质属于隧道施工领域的世界难题。以最艰巨的胡麻岭段为例,地层含水量最高达28%,堪比“水豆腐”,不时涌水、涌砂,严重时甚至如泥石流般掩埋隧道。

 

在铁路隧道施工中享有盛誉的德国专家,曾专门自带顶级设备和施工团队到胡麻岭应战,以失败告终,离开时留下一句话:“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隧道。”


然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家庭里,扶贫从来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这是兰渝铁路甘肃陇南境内的汉王特大桥(右)与高速公路及国道交错(2016年12月25日摄)。 2016年12月26日,兰渝铁路(岷广段)通车;2017年6月19日,兰渝铁路上施工难度极大的胡麻岭隧道贯通,为铁路全线通车扫除了最后障碍。兰渝铁路从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规划中走来,终于在中华民族反贫困最后决战中贯通,给沿线数百万贫困人口送上最珍贵的礼物。这一高投入、高难度的“扶贫路”得以修成,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大扶贫格局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扶贫道路上,再难的障碍也能跨越。

  

于是,千里兰渝线,集结了10万筑路大军——全国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富经验的作业队伍、最先进的机械设备。面对前所未有的高风险地质状况,坚韧顽强的建设者们挤牙膏般一点点向前推进。

 

2017年6月19日,胡麻岭隧道终于贯通了!兰渝铁路在历经近9年的艰苦奋战后,一举扫除了全线开通的最后障碍。

  

这条铁路,从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规划中走来,从20多年前贫困农民墙上跃出,终于在中华民族反贫困决战中贯通,给沿线数百万贫困人口送上最珍贵的礼物。

  

“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没有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深切关怀,类似兰渝铁路这样高投入、高难度的‘扶贫路’如何能修得成?”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感叹。

  

集中力量攻坚是优势,对口帮扶同样是我们的优势。作为祖国大家庭的儿女,你帮我一把,我扶你一程,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龙滩村,村民杨应弼一家在自家院子里从水窖中取水(2016年7月27日摄)。定西市年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的三成,因为干旱缺水,定西人发明了“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万眼水窖。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竭尽拼劲、韧劲和闯劲,以伟大的决战标注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有一种精神叫“不屈”,推开甘肃定西扶贫开发纪念馆的大门,它扑面而来。

  

定西,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踟蹰的放羊人,是人们最深的记忆。风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出人们脸上的皱纹沟壑一样深。

  

难道这里的土地只能生长贫穷?

  

定西人不信!

  

干旱缺水,定西人就发明“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万眼水窖;降雨少,小麦不行,就摸索种土豆,成了全国土豆三大主产区之一;冰雹多,地上庄稼常遭灾,就种根茎类药材,发展成全国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交易的重要基地。


全面深化改革,打开了脱贫的万千路。


通讯最后说,再过3年,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体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崭新时代。


千年梦想,浓缩于未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世纪担当,扛在我们这代共产党人的肩头。


百年初心不改,百年前赴后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咬定目标、勠力攻坚,我们一定能决战决胜,创造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


来源:新华社

热点新闻:

林铎赴陇南检查指导暴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工作侧记

当你关注九寨沟地震时,也不要遗忘这里!泥石流顷刻间倒下来,村庄被“撕裂”成两半…

快讯 | 甘肃省地震局: 此次地震我省多地震感强烈,但房屋总体破坏较轻

“全国公安百佳刑警”第四批候选人公布,甘肃马世繁入选

陇南礼县遭暴雨灾害,预计经济损失超2亿元 灾害面前,陇原人民众志成城

注意 | 甘肃入川公路这样走!确保救援通道畅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