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发布会丨天水:努力开创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甘肃发布 2021-10-27

6月25日下午,中共甘肃省委举行“风华百年路 奋进新陇原”——甘肃省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天水专场),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国先,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天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贾义翔,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大柳树村党总支专职化书记王进明,共同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刘晓文


发布人


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国先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建杰


天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贾义翔


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大柳树村党总支专职化书记 王进明



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国先


王国先: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秦州、麦积两区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及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天水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魅力之城”“创新之城”“绿色之城”“活力之城”。


天水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着光荣悠久的革命传统。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天水儿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攻坚克难、苦干实干,顺利实现了“十三五”的圆满收官,取得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大局最稳、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一、全力攻克贫困堡垒,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工作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六个精准”要求,高位推动,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一是紧盯目标任务抓脱贫。我市原是国家和省列重点扶贫开发地区,全市两区五县均在六盘山特困片区。经过8年艰苦努力,我市92.0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两区五县全部摘帽,“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稳定实现,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全省脱贫攻坚考核我市连续五年位居前列。二是强化产业带动抓脱贫。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全面落实到户扶持资金,大力发展长效增收产业,加快培育“短平快”和“五小”产业,积极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增收技能,全市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386元增加到2020年的9072元,实现了倍增翻番。三是注重机制创新抓脱贫。先后开展脱贫攻坚问题彻查清零、“百日会战”、“三盯三抓三解决”等专项行动,探索出“双线排序比对法”筛选机制、“千名县级干部联千村”联络员机制等十种工作机制,实施了浅山干旱区蔬菜产业发展工程、农村空心房“拆院留权”改造等十五项工程。扶贫车间、扶贫互助资金“双助贷”、村级“八大员”公益性岗位、秦安陇城教育园区等扶贫模式创出了特色,得到了国家、省上的肯定和推广,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天水路径”。


二、立足天水长远发展,重大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破解。我们紧盯重大瓶颈制约和历史性难题,统筹谋划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一批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事,为天水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着眼“引”,破解水资源瓶颈。我市城区生产生活用水曾经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度面临供不应求的困境,被学术界定位为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分别于2014年、2019年启动实施了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曲溪城乡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2019年9月,历时5年、投资超过18亿元的天水历史上最大的民生项目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天水城乡80万群众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洮河水。目前,涉我市秦安、甘谷、武山3县33个乡镇的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总投资30.98亿元总库容7780万立方米的曲溪供水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计划于2023年建成。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和工业发展用水问题。二是立足“拓”,破解城市空间瓶颈。受“两山夹一河”地理条件限制,我市城市发展空间和可利用开发土地严重不足,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最大难题。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提出“东西延伸、两区相向、南北拓展、新城带动、旧城更新”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八大新城”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42.5平方公里扩大到7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范围扩大到38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48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实现了历史性扩展。同时,随着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三阳川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我市将来可释放和盘活约114.5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空间将进一步跳出河谷局限、拉开更大框架。三是突出“联”,破解交通短板制约。按照“中心辐射、南北突破、内外连通、全面提升”的思路,我们高起点、大手笔谋划实施了一大批交通设施项目,全市交通道路建设标准大幅提升,路网结构持续优化。省内首条有轨电车建成运营,城际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宝兰高铁建成运营,天平铁路建成通车,天平高速“七一”后将通车运行,天陇铁路开工建设,静天高速加快推进,天水即将实现县县通铁路、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试验段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天水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初设通过评审,建成后将实现过境高速公路在天水互联互通。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万公里,等级公路占比99.77%,公路网面积密度由“十二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72.5公里提高到98.9公里。四是统筹“建”,破解城乡发展瓶颈。聚焦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所有市政道路实现提标改造,藉河、渭河之上桥梁密集飞架,会展中心、弘文园、工业博物馆建成投用,藉河、渭河风情线延伸相连,形成了中心城区26公里的滨河景观带。我市成功入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行列。坚持城乡统筹,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一次性投入19.8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公厕改造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实现乡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公厕全覆盖,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投资109.6亿元的乡村振兴南北两山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建成后将联结七大新城、串联沿线23个旅游景点,辐射带动沿线9个乡镇38个行政村。五是聚力“补”,破解重点领域瓶颈。坚持问题导向、破题指向和为民取向,着力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建成市体育中心、天水大剧院,启动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建设。针对旧城区内土地利用率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制定出台《天水市城乡更新办法》,扎实有序推进城乡更新工作,目前市级层面实施的19个项目已启动12个,完成房屋征收4570户,腾挪土地485.13亩,我市城市更新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针对全市项目引进难、落地实施难的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面推行“项目管家”服务机制,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京东、恒大、保利、万达、世茂、碧桂园、唐人神、东旭等国内诸多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天水并持续扩大投资,“十三五”期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0项,总投资3391亿元,到位资金2003亿元,引进实施项目数、到位资金数创下历史新高。针对外宣推介效果不明显的实际,高水平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麦积山论坛、全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等节会赛事,天水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三、坚持提质扩量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按照“一产调结构、二产扩总量、三产强基础”的思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8.9:24.3:56.8。一是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深入实施“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10万吨以上,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产值分别达到140.4亿元、130亿元、100.8亿元和44.5亿元。2020年我市成功承办了全国农产品仓储保险冷链物流设施现场会、全国农业保险工作座谈会。二是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坚持把工业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第一支撑”和调结构促转型的“最大引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提质扩量工程,落实落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度,加快推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壮大装配式建筑、军民融合、航空维修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市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工业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十三五”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3.1亿元,工业经济年均增长7.3%。三是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首位产业,实施了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天水大剧院、天水西关古城保护利用、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十三五”时期累计接待游客2.0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6亿元,年均增长28.5%和29%。不断完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成天水商贸城、京东TDC城市仓、秦州万达广场等商贸物流项目,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乡镇街道电商服务实现全覆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


四、切实强化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一是着力推动渭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精心编制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谋划储备项目98个4300多亿元。持续加大渭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铁腕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到7600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78.83%。二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强化重点区域和行业隐患排查整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以上,8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部达标。两区和五县污水处理率达到95%和85%,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20.11%。三是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实施天保二期、三北五期和新一轮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承载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和修复工程,全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累计完成生态造林1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72%。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是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城区学校27所,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803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1万个,投资26.3亿元的天水市职教园区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综合科技进步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妇幼保健院迁建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我市和清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天水千古秀》实现常态化演出和市场化运营,填补了我省东中部无旅游驻场演出的空白。二是千方百计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年均输转农村劳动力69万人以上,累计劳务收入突破600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9.55万户,改造面积974万平方米。连续五年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城乡低保指导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名列全省第一。三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统筹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深化平安天水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真抓好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联创共建工作,张家川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推进食安天水建设,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我市连续6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六、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是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总线,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党员干部接受了严格的党性锻炼,党内生活更加规范,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二是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市2491个行政村实现专职化大学生村文书全覆盖,2000个村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明显增强。三是持之以恒改进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实施办法》,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抓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四风”整治和“基层减负年”工作,全市各级干部工作作风持续改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涵养。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时代伟力和实践伟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四大战略”,扎实推进“七大行动”,加快建设“三城三地三中心”,努力开创新时代天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我们也热忱欢迎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能够继续关注天水,宣传报道天水,持续讲好天水故事,凝聚天水发展正能量,助力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记者问答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和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议召开后,天水市是如何安排部署的?开展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与成效?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


张建杰: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天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扣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高站位谋划部署、高标准组织推进,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兼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党史学习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学笃行下真功。市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市委常委会第一时间专题研究、全面部署,制定体现天水特色的实施方案,及时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确定了27项重点任务、制定51项推进计划,组建10个市级巡回指导组,做到组织、人员、责任、工作“四到位”。各级各部门坚持将理论集中学、红色教育学、现场感悟学、项目带动学结合起来,以上率下学、突出重点学、全面深入学、联系实际学,市四大组织带头赴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天水工业博物馆和重点项目现场专题学习,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4次、研讨4次。全市各级党委(党组)依托“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广泛开展党性教育、党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文艺创作、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等系列特色活动,累计开展专题学习研讨800余次、集中学习3.7万余次、专题讲座100余场次,刊发新闻稿件6870篇、党史理论文章32篇。


二是深挖红色资源,创新载体抓推进。利用天水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众多的优势,编撰出版发行《天水市红色旅游指南》丛书、《红色天水》等党史书籍,推出5条党史学习教育经典线路,拍摄制作讲述天水地方党的百年辉煌历史的专题纪录片《百年荣光》,创排红色经典秦腔剧目《洪湖赤卫队》,举办天水地区革命历史主题展、脱贫攻坚成就展等系列展览。在天水日报、天水广播电视台及新兴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推出一批党史理论文章,推送一批讲述天水百年党史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开展唱红色歌曲、开设红色微课、拍摄影视作品等群众性的红色文化活动,让更多具有天水特色元素的红色资源“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三是广泛宣讲宣传,分层分类全覆盖。在按要求积极组织收听收看中央、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会的同时,邀请中央党校有关教授来天水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党史专题辅导,组建“市委讲师团”、“青年讲师团”、“巾帼宣讲团”、“军休干部宣讲队”、“历史课思政课教师讲党史”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系列化宣讲活动,累计宣讲1394场次,受众21.85万人。统筹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基层理论宣讲面对面示范点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以微信诵读党史故事、开办党史微讲堂、观看党史影视片等方式,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式宣讲。精心设计场景,营造社会氛围,梳理精选党的百年大事记年表、27个党的历史重大事件、13种革命精神和总书记讲过的12个感人故事,在飞机场、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和主街道、藉河风情线、人民公园、中心广场等地设立了一定范围的党史宣传区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打造党史知识长廊,塑造铭记光辉历史城市新坐标,让党史知识处处可见,时时能学,党史普及宣传使城市更耀眼、更厚重。


四是聚焦民生需求,兴办实事暖民心。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全面承接政府承诺惠民实事,在深入开展调研访谈和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健全落实机制,细化推进措施,明确完成时限,梳理出市级层面“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45项、县区级243项、各行业部门和党员干部72150项,全面构建起“1+7+N”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责任体系(即1个市级、7个县级、多部门及党员干部),组织动员全市4.2万党员干部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协调落实民生实事项目2.8万件,出台政策机制1007个,用心解民忧、真心办实事,努力把学习成效转换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五是围绕中心工作,助推发展见实效。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在办好天水事情上,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统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以实干实效引领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1-5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严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抓紧每个环节、抓实每项部署、抓好每个步骤,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持续在学深悟透、宣讲宣传、帮办实事、巡回指导上下功夫,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做到学习教育和推动中心任务两促进、两不误,以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迎接建党100周年。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天水作为甘肃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全市上下的持续努力,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请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组织部门是如何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


天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贾义翔


贾义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天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调集组织资源,吹响了组织力量向脱贫一线攻坚的“集结号”。经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全市累计减贫92.08万人,11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两区五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为乘势而上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天水脱贫攻坚的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生动缩影,是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是构建上下同心、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和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制定下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天水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定期调度、随机督查、问题反馈、整改清零等工作机制,完善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组织布局、责任体系。选派1165名县级干部每人联系1个贫困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3.8万名市县机关干部每人帮联2—3户贫困户和重点户,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大规模开展遍访行动,推动乡村一线的困难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二是建强基础扎实、执行有力的战斗堡垒。率先在全省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文书“两个专职化”建设,在468个村开展专职化村书记入编试点,通过持续努力,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从49.8岁下降到39.9岁,高中以上学历从44.6%提高到97.1%,2491个行政村实现“大学生村文书全覆盖”,引领发展的“头雁效应”明显增强。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基层党建“两保障一增长”机制,市县财政党建经费投入连续3年保持在1亿元以上,村级办公经费和村组干部报酬逐年稳步增长,新建改建村阵地1863个。积极扶持359个村引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村村有稳定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22个。


三是锻造敢于斗争、能打硬仗的骨干队伍。大规模培训干部队伍,以党政机关、行业部门、扶贫系统、蹲点干部、村级班子“五类”人员为重点,累计培训15万人次,提升了脱贫攻坚的实战本领。坚持在脱贫一线考察识别、选任干部,近3年,全市提拔重用脱贫一线干部1024名,为630名干部晋升职级,表彰奖励脱贫一线干部1830多名,树起了鲜明导向。为全市1165支驻村工作队、3600多名工作队员落实了生活、电话补贴和健康体检等政策待遇,汇编《第一书记扶贫手记》3卷,在全市组织开展“优秀第一书记巡回宣讲”活动,广泛宣传身边“最美基层干部”,激发了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实践充分证明,在脱贫攻坚这场大战大考中,组织部门和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一样,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满意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着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和优势,在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等方面再用心、再用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天水谱写时代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法治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请问你们在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思考和举措?


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大柳树村党总支专职化书记王进明


王进明:大家好,我是武山县洛门镇大柳树村党总支专职化书记王进明。我村现有村民1787人,党员59名,人均耕地仅0.6亩。我们村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1958年,我村受到国务院表彰,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了“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1959年10月,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同志来我村检查指导工作时提出“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在各项工作上争取更大成绩”。60多年来,我们一直牢记着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不忘初心,持续前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村按照“党建引领、党员带动、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思路,重点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上先行先试,积极实践,大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用老百姓的话说,“大柳树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越来越壮、越来越旺了!”


支部引领,拓宽了发展路子。我们充分利用花卉苗木种植的传统优势,依托5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项目,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对70亩机动地进行科学规划,高标准建成花卉苗木和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益10多万元。同时,我们带动村内及周边群众发展蔬菜大棚和盆景苗木培育等产业,累计促进群众增收220多万元,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示范带动,树起了党员样子。我们以武山县开展中组部“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行农村老党员担任监督员、讲解员、宣传员等“五大员”管理模式,聘任村上3名有种植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为花卉栽植、蔬菜种植“技术员”,为群众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分类设立“党员示范岗”10个,结对带动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党员的示范作用有效体现。


合作互助,加快了增收步子。我们坚持把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通过教育引导,带领党员群众学习新理念、转变新观念,先后组织全村200多名群众到周边村开展产业培训,多次邀请县内和村内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结合“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党员群众思想教育,增强了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户户有致富产业、家家有增收路子。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作用,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任务,积极探索创新,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打造“苗木培育+花卉盆景+设施蔬菜+田园采摘+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化、体验化、文创化美丽乡村。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王市长您好!刚才您提到,天水市在“十四五”时期将聚焦“三城三地三中心”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四大战略”,扎实有效推进“七大行动”,能详细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王国先:非常感谢你的提问。从你的提问可以看出,你对我们天水“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是十分关注的,你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发力重点。下面,我就你提出的问题逐一作以介绍。


第一,关于加快建设“三城三地三中心”的问题。天水是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四五”时期,在综合分析基本市情和国家、省上对天水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我市提出建设“三城三地三中心”的发展定位。一是着力建设“三城”。“三城”是国家和省上赋予天水的总体定位。我市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形成“五区三县”格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以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契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增强对陇东南地区发展的辐射能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深入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强与西安、咸阳、宝鸡、运城等省外城市和庆阳、平凉、陇南等市的交流合作,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城市。二是着力打造“三地”。“三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我市将深入实施“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培育壮大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天水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统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三是着力构建“三中心”。“三中心”是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现路径。我市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着力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区域现代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陆港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构建区域现代交通物流中心;依托引进的京东、万达、奥特莱斯等国内知名企业,打造陇东南现代化商圈,构建区域现代商贸服务中心。


第二,关于实施“四大战略”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工业强市、文旅强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努力跟上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叫得响的乡村振兴先进典型。二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盯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的目标,落细落实全市8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度,抓好实施“三化”改造、培育新型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坚持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土地保障、增强信贷融资支持、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健全人才体系等九项具体措施,发展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新材料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电工电器、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新型能源、纺织服装5个五十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重振天水工业经济雄风。三是实施文旅强市战略。坚持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不动摇,打好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五大文化”特色牌,在景区景点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精品线路打造、服务质量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天水文旅产业的吸引力、知名度和贡献率。四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紧盯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积极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完善人才评价和收益分配等制度,实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等办法,提升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通过支持名校新建校、办分校等模式,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有效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


第三,关于推进“七大行动”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扎实推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城市优化更新、生态环保攻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城乡居民收入提升、金融支持保障“七大行动”,加快补齐各领域短板弱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行动。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关键支撑,支持各县立足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把园区建设作为平台载体,每个县至少建设一个园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区和增长点;把城镇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推进经济强镇、特色小镇、文化名镇建设,增强对周边人口和各类要素的吸附集聚能力,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城市优化更新行动。认真总结推广我市城市更新工作有效做法,坚持整体规划、连片推进、聚焦重点、循序渐进,全面完成城市核心区(秦州、麦积主城区)城市更新,基本完成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实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改变城市环境面貌、加强城市系统治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多赢”目标。三是推进生态环保攻坚行动。聚焦工作重点,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进水源涵养、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渭河文化传承保护等重点工作。持续强力攻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深入排查整治,在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果基础上,重点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确保排查出的问题按期全部整改到位。四是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聚焦2021—2023年新一轮创建周期,紧紧围绕创建测评体系,逐级靠实责任,完善创建机制,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公共场所等基层创建活动,加强窗口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确保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五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行动。加快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天水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确保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强化资源力量整合,探索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六是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坚持发展富民产业和增加市场主体双向发力,为城乡群众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拓宽渠道,加大劳务输转力度,积极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乡群众稳定增收。完善保障体系,落实好养老、社保、医保等政策措施,努力减轻城乡群众负担。七是推进金融支持保障行动。全面落实我市出台的首贷拓展培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产业强市、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金融支持企业转贷应急、企业直接融资提升、保险保障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10个方面30条金融支持保障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保障全市实体经济发展,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甘肃发布(ID:gansufabu)








编辑:王学香 责编:朱旺 校审:徐敏之

往期荐读
尹弘在“七一”前夕走访慰问老党员尹弘在兰州市调研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基层党建等工作
任振鹤“七一”前夕在天水市看望慰问老党员
任振鹤在兰州财经大学讲授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兰州东部市场和新世纪商场1583名相关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全为阴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