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敦煌,邀您共赏文化盛宴

甘肃发布 2021-10-12


来敦煌,邀您共赏文化盛宴

交响丝路 文博天下——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盛大开幕。9月25日,部分敦煌市民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一会一节”展览。


今年“一会一节”总展览面积约8000平方米,包括主宾国韩国文化旅游及文创产品展、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丝绸之路文旅商品展、“常沙娜”设计奖获奖作品展四个板块,涵盖丝路沿线文物精品、艺术作品、文创产品等。


据悉,今年“一会一节”展览将一直持续到本月30日结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盛学卿)


















【交响丝路 文博天下 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互学互鉴 合作交融
——“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文化论坛(2021)掠影

“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文化论坛现场。


金秋送爽,喜迎八方宾客;丹桂飘香,共话发展愿景。


9月24日,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文化论坛(2021)成功举办,国内外嘉宾共计100余人相约敦煌,共襄文化交流盛会、共叙合作发展友谊、共商互学互鉴之策。


本次论坛由甘肃省政协和中国社科院共同主办,主题是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交流弘扬传统文化的经验和体会,共同探索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向国家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意见、建议。


文脉昌盛于传承,文化繁荣于交流。


论坛期间,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佳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分别以“关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若干建议”和“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的全球故事”为题作主旨演讲。


“敦煌作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内涵厚重的符号标志,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具体载体和生动体现。在这里畅谈交流文明互鉴话题,可谓得天时地利之便之利。”王灵桂说,本次论坛作为第五届文博会组成部分,包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示着甘肃富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必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文旅产业合作、巩固和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和分众化表达、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台上嘉宾热情洋溢的演讲,赢得台下掌声不断。现场嘉宾一致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主旨演讲结束后,来自国内外的特邀嘉宾埃里克·阿希莫夫、李国强、德米特里·叶梅里亚诺夫、张志强、王旭东、丁鹏勃、张晓明、纳钦、意娜、郑炳林、王福生、田澍先后作主题演讲。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埃里克·阿希莫夫在题为“上合组织框架下开展旅游合作的意义和作用”的演讲中说,甘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环节,敦煌作为中国通往西域、中亚、欧洲的贸易中转站,更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在这里举办文化博览会具有深远意义。


“此次‘一会一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搭建平台,为推动各地文化领域多方位合作注入新动力。”埃里克·阿希莫夫表示,上合组织将不断挖掘“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各地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为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白俄罗斯驻重庆总领事德米特里·叶梅里亚诺夫作了题为“白俄罗斯历史文化古迹及与白中文化交流”的演讲。他说,希望能以此次节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白俄罗斯与中国、与甘肃的文化交流合作,为增进两国和地区民心相通凝聚起更加广泛的共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文化论坛(2021)秉持了“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的宗旨,呈现出论坛主题鲜明、论坛水准很高、论坛成果丰硕等特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论坛主办方呼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携起手来,用好文化论坛这一平台,着力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人文交往、文明互鉴不断探索,为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凝聚起更加广泛的共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聚“丝路”重镇 论“五凉”文化
——“一会一节”分项活动“五凉”文化论坛扫描

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齐聚敦煌,共话“五凉”文化。


九月敦煌,金风送爽。


9月24日下午,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分项活动“五凉”文化论坛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五凉”文化展开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科院、甘肃省政府主办,武威市委、市政府和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承办。


“在敦煌文博会期间举办‘五凉’文化论坛,目的就是高起点、深层次地挖掘‘五凉’文化内涵,彰显‘五凉’文化的深厚底蕴,宣传河西乃至甘肃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推动甘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主持研讨的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一语中的。


敦煌,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之地。


卜宪群说:“人们提起敦煌、说到甘肃,总要感怀丝绸之路的千年辉煌,总会想起那一个个久远而神奇的故事。创造并活跃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文化、‘五凉’文化等丝路文化,雄浑博大、气象恢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甘肃这个文化大省的独特资源和品牌形象。”


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出镇凉州,拉开了五凉政权经营河西的序幕。此后,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政权先后更迭。


近140年间的“五凉”时期,中原动乱、北方偏安,相对独立和安定的河西成为中原避乱者的乐土。这一时期保存和继承了中原文化,推动了河西地区文化发展繁荣和各民族交流融合,对隋唐及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史学大家陈寅恪曾指出,“五凉”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弘扬五凉文化 传承历史文脉”论坛主题,就“五凉时期的儒家文化”“五凉史料挖掘与未来研究展望”“五凉经验对中国边疆治理的启示”“五凉政权与中国不间断的文明史”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说,虽然“五凉”政权的统治时间都不长,但因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一地区并没有受到大规模战乱影响,在公元三至五世纪中原整个社会因战乱而导致文化教育事业陷入衰落时,凉州却峰回路转。


“正是在‘五凉’政权及其统治者极力推动下,河西地区文人能够‘业其所学,展其所长’,形成了河西地区儒学繁盛的局面。”戴卫红说。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培红表示,要综合运用多元史料来研究“五凉”史,将“五凉”史研究推向一个新境界,从而全新地展现“五凉”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他认为,要完善“五凉”史料,一方面要使传世史料与出土文物史料相结合,拓展新史料,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国外研究成果,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此外,还要做好《五凉史料集成》及相关的人名、地名、官民、族名等索引工作,为五凉史研究奠定扎实的史料基础。


……


专家学者们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对“五凉”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五凉”文化提供了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专家认为,“五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和传承了中原文化,实现多种文明融会贯通,见证着丝绸之路悠久灿烂的文化,为甘肃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挖掘“五凉”文化资源,深层次探讨“五凉”文化在丝绸之路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和文明嬗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促进文化交流、文旅融合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琵琶且拢弹新曲,高调依然在五凉。底蕴深厚的“五凉”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和积淀,是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精神支点,也是甘肃历史文化历久弥新的价值所在。随着对河西走廊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创新,“五凉”文化一定会重现华光。(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共促敦煌学创新发展
——记2021敦煌论坛:“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2021敦煌论坛:‘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现场。


9月,正是敦煌最美的季节。24日下午,来自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研究院和全国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80余人,相聚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共襄文博盛会,共话敦煌文化。


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政府主办,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承办的“2021敦煌论坛:‘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为“一会一节”增添了沉甸甸的学术成果。


论坛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敦煌学研究高地的目标,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视野下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画家张大千在敦煌所获《唐沙州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登录着‘藩奴’‘藩婢’与马匹的价目单,这是唐朝敦煌市场‘口马行’中外来奴婢和马匹的交易记录;斯坦因在敦煌长城烽燧下,发现了粟特文古信札,这是珍贵的粟特文研究资料;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天宝某年王修智卖胡奴契》(敦煌研究院收藏),是买卖胡奴时所订立的契约……”论坛主题演讲阶段,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以《敦煌文献描绘出丝绸之路的多彩画卷》为题,首先作了交流发言,以详实的敦煌文献,生动描绘出丝绸之路鲜活的多彩画卷。


“绘画艺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形成宏大叙事的雄浑精神。”“综合表现人物与山水、建筑等景物,体现着以大观小的视角习惯以及中国式的绘画境界。”“经变画想要表现佛国世界,但这个佛国世界是由现实社会的元素来构成的。因为画家也没有去过佛国世界。”“敦煌壁画全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六法’的精神,这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赵声良以《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为题,条分缕析、案例生动地讲述了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复杂关系”。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炳林则以《西汉敦煌郡西域间马的贸易与李广利征大宛》为题,从西周讲起,娓娓阐述中国古代与西域间的骏马贸易,以“马”为突破口,独辟蹊径,破解研究敦煌的“密码”。


围绕《冷门绝学: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的新课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师大人文社科高研院研究员葛承雍说,要“走出敦煌看敦煌”,只有运用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的方法,争取有“绝学”“绝活”“绝技”的学术性突破,才能证明中华文明始终是在吸纳外来文化精华下发展,这也是文明互鉴的绝佳证据。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资源获取模式,主要有协商模式、收藏机构授权模式、众智模式、合作采集模式、出版图录授权模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罗华庆概要性介绍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情况。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学术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学术研究的生命就停止了。”在敦煌论坛上,与会专家极具前瞻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真知灼见与思想火花不时碰撞激荡,为不断提升完善敦煌学学科体系,形成更多引领世界敦煌学繁荣发展的权威成果,持续扩大敦煌学研究国际影响力,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充足营养与新鲜血液。


敦煌本就是浩瀚多彩、博大精深的重要源泉,不断创新发展的研究成果,恰如持续投入的“石子”,搅活敦煌文化研究这“一池春水”,碧波荡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都一鸣 责编:朱旺 校审:王学香

往期荐读
点赞!甘肃这些集体和个人获民政部表彰
速看!甘肃公安发布最新预警
【微视频】文化互鉴 民心相通
庆阳市合水县: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金钥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