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丨“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张掖专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讲好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甘肃发展故事,全面展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月10日上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张掖专场。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立香围绕“扛牢使命任务 聚焦‘一屏三地’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张掖实践”,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张掖市副市长娄金华、安维国、朱书生。
主持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 刘晓文
发布人
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 赵立香
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娄金华
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安维国
张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朱书生
赵立香: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张掖。首先,我代表张掖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谢意!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国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辖1区5县,常住人口113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张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旺,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张掖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纲”和“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奋力谱写张掖发展的精彩篇章。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一季度首次获得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上半年再获“进步奖”。
我们坚定不移促转型,产业升级步入快车道。我们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全力打造现代种业、绿色蔬菜、张掖肉牛、优质奶业、戈壁节水生态农业5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张掖,春油菜制种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蔬菜供应基地面积全国第6、产量全国第4。我们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壮大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5年新上工业项目388个,工业固投年均增长37.8%,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6%提升到4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全市现有4A级以上景区22家,其中张掖丹霞是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我们着眼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牢固树立“张掖大地就是一个大景区”理念,突出内涵式发展,分众分层细化客户群体,创新开发文旅产品,加快培育“+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圈,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去年游客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55.7%、150.3%,今年张掖丹霞提前8天突破200万人次。
我们矢志不渝优生态,美丽张掖焕发新颜值。我们始终把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对全国、全省最大的贡献,守护好祁连山和黑河“一山一水”,全域生态环境不断“由治到美”。我们聚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不断扩大“深绿”版图,5年完成营造林221.8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4.6万亩、总量达到520万亩,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全国前6位。我们率先在全省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完成400万亩草原碳汇和35.1万亩林业碳汇交易,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同时开发成功的地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张掖大地得到了生动实践。
我们坚持不懈促融合,城乡协调按下快进键。张掖是全省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担负着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经验、塑造样板的重任。我们以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为抓手,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集镇和中心村延伸,3年共有2.4万户群众乔迁新居,占全省的近四分之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7.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2%,面积全省最大,占比居全省第1。先后建成S18张掖至肃南康乐一级公路、G312甘临一级公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一级)公路、90%的乡镇通三级路、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目标。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69元,城乡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农村已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我们尽心竭力惠民生,群众生活更有幸福感。这些年,我们把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完成市幼儿园扩建和特殊教育学校异地新建,5年新建城区学校18家,高考录取率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1。特别是培黎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在心,去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1.4%,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勉励。我们实施了河西走廊(张掖)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河西区域医疗中心等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成三甲综合医院2所,是除兰州外全省唯一拥有2所三甲综合医院的市州,每千人病床位10.5张、高于全省2.2张。张掖民生保障水平整体走在全省前列,今年我们创新实施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住有宜居、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民生“七优享”,初衷就是通过实现群众一个个“小而美”的愿景,拼出幸福安康的“大图景”。
在未来追梦圆梦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力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力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加力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加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掖崭新篇章。
张掖的情况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记者问答
记者:张掖市在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和办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书生: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从谋篇布局向抓实见效转向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5年为“优秀”等次。
一是全面压紧靠实责任。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推动落实。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体制,建立市级领导包抓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责任机制,以定期调度、现场观摩等方式督促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二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种业、绿色蔬菜、张掖肉牛、优质奶业、现代设施农业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迭代升级。加力培育全国现代种业高地,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14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国家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9万亩、位列全省第2。牛饲养量达到115万头,奶牛存栏量9.84万头,鲜奶产量35万吨,是全省最大的人工种植饲草基地、第二大鲜奶生产基地、第三大肉牛养殖基地。设施种植业面积达到18.25万亩、位列全省第4。戈壁节水生态农业面积达到17万亩、位列全省第2。
三是狠抓项目品牌建设。2023年以来招引落地万亩零碳戈壁(荒漠)农业园区、神沙窝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等项目84个,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入库项目242项,新建续建项目落地资金87.39亿元。组建“金张掖”农优品品牌运营中心,“张掖牛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甘味”十大区域公用品牌,“肃南牦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张掖牛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四是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扎实推进全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成功创建省级“和美乡村”7个、市级“和美乡村”12个,建成甘州杏林田居、临泽花田乡居、高台弱水南苑等特色乡村52个,率先在全省建设全域导视系统,建成集线路指引、风貌展示、产品推介、阵地建设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导视系统609套。
五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全市试点村累计达到168个,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589.85万亩(次)。深化“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基地”改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71.86万亩,创历史新高。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行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00元、居全省第4。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积极拓展现代农业物理、技术、加工转化、农业资源价值衍生、市场化品牌化、深化改革“六个空间”,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张掖实践。
感谢各位媒体的朋友和社会各界对张掖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记者: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请问张掖市是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壮大工业规模的?
赵立香: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张掖工业基础薄弱,现代化进程中做大做强工业支撑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和工业突破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综合能源、新材料、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煤炭开采、新型煤化工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推动工业面上突围、点上突破。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04.3亿元,比2021年增加77.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78.1亿元,增加14.2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63户,净增76户;工业固投连续31个月保持30%以上增长。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张掖煤炭储量15亿吨,我们下功夫盘活存量资源,去年完成宏能煤业180万吨产能核增、东水泉煤矿90万吨扩能改造,今年启动建设青阳煤矿开发项目,煤炭产能达到330万吨,增长83.3%。依托4个省级化工产业园区,承接实施中东部地区化工产业转移项目50多项,形成了盐硝化工、煤化工、医药化工等细分产业链化工产业体系。张掖农产品品质优良、全国驰名,6县区都是全省牛、羊产业大县,我们深度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和“接二连三”文章,致力于精细分割、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1%、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
二是力促新兴产业抢占“新风口”。张掖风光水电可开发量近1亿千瓦,我们坚持“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发输储用造”一体化发展,一手抓本地消纳,一手抓电力外送,聚力建设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光电基地、抽水蓄能基地和综合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今年建成和在建新能源装机规模可突破1000万千瓦。坚持与河西走廊其他市州错位发展,大力发展储能及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化学储能、抽水蓄能、氢储能等多种技术融合的储能体系,正在发展重力储能、空气压缩储能,全力打造新型储能及储能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我市已探明硅石1.3亿吨,我们大力发展硅系新材料产业,建成和拟建项目年产金属硅19.2万吨、高硅硅铁3万吨、高纯硅铁14万吨,正在引进建设硅料提纯、多晶硅铸锭、单晶硅拉棒、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等项目,着力构建“硅石—工业硅—高纯多晶硅—硅基材料”综合产业链,全力打造硅系新材料全产业链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布局未来产业开拓“新蓝海”。张掖凹凸棒石粘土储量占全国63%以上,通航产业已具雏形。我们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孵化发展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低空经济、通用航空、凹凸棒石、同位素等产业,未来产业已呈现多点开花的蓬勃势头。
奋进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持之以恒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奋力挺起工业“脊梁”。
记者:张掖处在丝绸之路旅游大环线的关键节点,是高品位综合旅游资源富集区,请问张掖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娄金华:
近年来,张掖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丰富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品位综合旅游资源禀赋,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张掖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力培育打造,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品牌形象有力提升,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省委赋予张掖“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在文旅产业方面,我市将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持续优化发展策略,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持续放大文旅首位产业综合效应,通过厚植“一山一水”生态底色、“一路一廊”文化本色、“世界丹霞”品牌特色,着力打造丹霞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三张名片”,努力实现三级跨越、突破六项核心指标,全力把张掖打造为具有国际风尚、中国气派、甘肃风范、张掖韵味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接待游客力争达到5600万人次以上,游客旅游花费达到330亿元以上;到2030年,接待游客努力达到1.1亿人次以上,游客旅游花费达到800亿元以上。
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锚定特色化、精品化、融合化、多元化发展方向,紧盯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交流合作、治理能力5大关键环节,打造华夏风范的文化品牌、丝路韵味的艺术品牌、世界影响力的景观品牌、享誉中外的线路品牌、一流水准的廊道品牌、对接海外的业态品牌“6大品牌”,构建一体化立体交通体系、“快进慢游”景区交通体系、开放共享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快捷便利智慧服务体系“4大体系”,推动城市旅游魅力、旅游服务品质、旅游消费层级、导游队伍综合素质“4个提升”,不断提高国际化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另外,我们将通过加强立体宣传推广、扩大海外引客引流、强化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高节会赛事承办水平、着力开拓港澳客源市场等措施,促进更高水平旅游开放合作,不断提升“丝路明珠·彩虹张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提高旅游治理能力方面,我们将持续打造全国旅游市场监管“首善之区”,构建开放包容的旅游营商环境,培育具备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文旅企业,建立健全保障旅游安全的应急救援和维权机制,进一步弘扬热情开放包容的张掖人文精神,努力营造多元共融、亲善和睦的旅游氛围,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体验环境。
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张掖的文旅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近年来,张掖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安维国:
感谢这位媒体记者朋友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张掖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践行“两山”理念,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回头看”“再巩固”“再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结果连续三年为“优秀”等次,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评估显示,祁连山区域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数增长10.88%、植被覆盖度增长7.81%、植被生产力提升14.8%。
二是协同减污降碳,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组织实施再生水循环利用等生态环保项目97个,累计争取到位中央及省级环保专项资金3.2亿元。形成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地方标准,完成全市及六县区2021年、2022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两年分别达2339.41亿元、2331.28亿元。实现35.1万亩林地和400万亩草地碳汇交易,张掖成为西北首个林业碳汇和草原碳汇均交易成功的城市。
三是加强污染防治,持续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张掖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八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8个国家级、4个省级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Ⅱ类水质标准,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列。全域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四是强化工作举措,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制定印发《张掖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划定63个环境管控单元。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行动”和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加大工业园区、重点排污单位、饮用水源地、重点环保设备设施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强化核技术利用单位年度评估和监督检查,全市近年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核与辐射安全事件。
五是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推行“专人专责专企业”和“行业专班+区域执法监管”执法模式,综合运用“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强化全过程、多层级监管执法。持续深化建设项目环评“放管服”改革,建立重大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和事前属地参与机制,推行网上办理和环评“云评审”,近3年来完成重大建设项目环评手续办理546个,环保设施项目投资11.55亿元。建成“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全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六是注重宣传教育,牢固树立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建立8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基地和6条研学路线,组织开展“相约彩虹张掖再看壮美祁连”新闻媒体集中采访暨“张掖市生态环境好新闻作品”评选表彰活动,成功承办2023年中国环境报社宣传工作会议和2024年“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全国总决赛,全社会绿色低碳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自觉持续增强。特别是市委书记卢小亨在第七届“甘肃•祁连山论坛”上分享了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全面展示了我市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形象。
记者: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请问张掖市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目前成效如何?
赵立香:
张掖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难发展。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强化统筹调度,完善要素保障,持续优化环境,以项目建设火力全开支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是深入谋。从2021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年开展为期5个月的“冬日无闲·大抓项目”活动,聚焦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储备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引领性和支撑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近3年,每年谋划储备重大项目400项以上。
二是积极引。我们紧盯政策“向上争引”,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近3年,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290项34.62亿元,落实增发国债项目34项16.6亿元,落实10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85.61亿元。精准发力“赴外招引”,把招商引资作为破局进位的“头号工程”,3年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816项,引进“三个500强”企业38家。
三是强力推。我们建立领导包抓和“一项目一方案、一项目一专班”等工作机制,集中办理前期手续,紧盯节点强化调度,千方百计推动项目建设拉满“进度条”。去年盘道山、肃南皇城2个抽蓄电站项目,采用专班机制推进,从启动到开工仅用7个月时间,在全省同期项目进度最快。2021年以来,全市开复工项目1946项,完成投资1233.85亿元,LNG储备中心、河西硅业20万硅系新材料综合利用等一批“大块头”项目建成投用,甘电投2×1000兆瓦燃煤机组扩建等一批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顺利开工。今年我们创新投资模式,与中铁建达成协议,建设总投资112亿元的河西北部高速新通道主通道S10张掖至马鬃山高速公路张掖段项目,有望成为全省第一批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招商引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是用心服。我们设立“企业家日”,精准精细落实“包抓联”“六必访”“助企联络员”等制度措施,市级领导包抓项目979个,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用心当好“店小二”,无事不扰,有事支招,支持企业在张掖敢投、敢干、敢做大。近3年,审批建设用地7.17万亩,供应土地7.26万亩,举办融资、政银企对接活动135次,为企业发放贷款330亿元。
项目建设的力度关系到张掖发展的速度。我们将坚持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着力做大项目总量、优化项目存量、提升项目质量,推动形成接续推进、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
来源:甘肃发布(ID:gansufabu)
又增4个!全部通过省级评价
【微视频】甘肃:“高效办成一件事”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中央媒体看甘肃】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