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谁与争锋?看交大博士和他的5G故事
步入2019年,全球5G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交大,有这样一位研究5G技术的
年轻科研工作者
用奋斗书写中国青年的科研报国之梦
让我们一起走近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马国玉
听听他和5G的故事
马国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2015级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共发表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含A1类3篇),与他人合作论文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美国专利2项。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际间重大合作项目。担任过如IEEE Wireless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交控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等奖项及荣誉称号。
研究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面临重重迷惑和困难,他选择了踏实奋斗。
读博伊始,马国玉的导师艾渤教授给他制定了研究的大方向,即未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中的物理层技术。但对于这一方向,马国玉在大量阅读资料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无力与迷茫。面对这一陌生领域,他不知道该如何入手研究,如何找到新的科研突破口。
但他没有放弃,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马国玉决定跳出书本知识,到实践中追寻真理。他积极抓住各种机会,努力汲取5G领域的前沿知识,在导师引荐的3GPP等各种会议上,马国玉听取了目前5G工业界最新的进展,了解了5G最新的需求,见识到了与之前论文不同的想法与见解。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实验室与诺基亚及中兴的产学研项目,更加近距离的与工业界相关专家、前辈进行交流。在不断的实践中,马国玉发现目前工业界正在讨论新的多址方案,目的是满足未来大规模机器进行免授权随机接入的需要,这也成为了他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百折不挠,持之以恒
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他绝不向挫折低头。
在明确了研究方向之后,马国玉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多址技术的研究中去。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研究前期,马国玉的许多独特想法,都终止在了指导老师的办公室或者是甲方公司的会议室中。面对失败,他也曾十分沮丧,但他内心十分清楚,这是科学实验的必经道路,是挫败更是成长机遇,他绝不能也绝不会向挫折低头。
“再想一个想法,说不定下一个就可以了。”正是这种毫不气馁的科研态度,让他在数次磨砺中锻炼了自我,想法也更加成熟。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最终马国玉提出一种新型的面向大规模免授权接入的多址技术:串联扩频多址技术。这个技术较现有的技术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免授权接入,并具有更高的接入可靠性,为未来工业物联网中大规模小型机器设备的低功耗接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方案。
也正是因为此项技术,马国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2项,同时在An1类期刊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上发表了3篇论文。
2017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无线通信领域顶级会议 IEEE GLOBECOM 2017上,他针对大规模机器通信的免授权多址技术与来会专家及学者进行了交流,展示了自己新提出的串联扩频多址技术,彰显了中国在5G领域的创新力量!
“希望以中国为源头的创新技术能够成为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让世界为中国青年科研力量而震撼!”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出品——
通讯员 | 管筝
供稿 | 北京交大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编辑丨邓雯敏 管筝 吴卉
责任编辑 | 谢瑶 彭海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