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酷了!这群交大人在校园里造赛车!

用双手构建起自己的车辆

智慧牵引智能

行动点亮创新




“用最少的能源,行最远的距离”

只用一度电能行驶多远?

一升燃油可以行驶多远?

他们给你解答


在2023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挑战赛他们以264.4km/kWh的成绩
荣获原型车电动车组亚军在2023年第十四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
学校组别(燃油组)中他们以344.93km/l的油耗勇夺亚军


“知行合一、科教融合”

他们是北京交通大学绿动之心节能车队



多次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

斩获诸多大赛奖项

快和通通一起来认识他们


·

01

勇挑重担,兢兢业业


“北京交通大学绿动之心节能车队”始建于2007年,为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组建,2019年中国大学生“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挑战赛”引入国内后,团队开始参与该赛事,至此每年团队稳定参与两项国家级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团队依据车队工作,主要面向机电、电气、计算机、电信等学院的本科生,采取“滚动发展”的人员流动模式,2023年在队28人。经过十余年发展,团队管理机制、成员结构等日趋成熟完善,并在其他学科竞赛平台(如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大创、社会实践等取得优异成绩。十年磨一剑,“绿动之心节能车队”始终面向学生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知行合一、科教融合”,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本科生课外创新科技实践团队。



 👇上下滑动查看车队组别介绍👇


发动机组


发动机组负责管理控制油车上的发动机。在一年的工作里,他们把变速箱和发动机合并在一起,缩减了变速箱,并对燃烧室进行改造。因赛事节能要求只能改小排量,但他们创新性地将原本一个火花塞改为两个火花塞,并不断提升压缩比,使其燃烧更加充分和完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未来燃油车组也将向混合动力方向发展,这对发动机组也将是新的挑战和机遇。

成员:安敬言,马权,杨向乾,庞笑博,乔宇霆


电机组


电机组负责对电车的电池和电机进行设计和控制,并负责研发控制器。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电车提供更加高效的动力,通过后轮驱动来带动前轮,以带动前轮的方式来驱动整个小车。成员内部的具体分工包括对电机进行精准调控、采购电机所需要的设备和电池的选择。他们对电机的控制器内部进行探索,接下来将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开发设计控制器,实现团队个性化的需求和控制。

成员:王均宇(电车队长),史骥远,朱超夷,王俊博



智能组


在今年由定位组更名为智能组,区别于只负责行车定位,现在可以实现车辆检测以及辅助驾驶了。其中包括采集测试数据,通过各种辅助手段实时监测和记录车辆数据,不断优化车辆性能与驾驶策略,为车辆智能化方向做努力。目前他们已经由理论工作做出实物系统,对小程序与外界设计进行了美化,制作出了全新的控制板,实现实时显示并把采集到的数据存到服务器中。未来他们想增加更多的传感器,在车内加入摄像头等更好地了解车手状态,并在系统中融入AI技术,对车手驾驶进行更好地辅助。

成员:郑佳明,孙晨贺,周乐凯,林甜甜,田瑞铭



电路组


电路组主要负责整车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车辆速度等参数的测量和显示。他们的工作和电气专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息息相关,比如单片机和电路等都是专业课的核心知识,这也是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和运用。他们在车队中创新性地将之前的数字表盘改造成更直观美观的仪表盘,并开发研究出更合适的接线端子。

成员:赵子璇,杨敦方



传动与离合组


负责油车中发动机到后轮的动力传输的传动系统和离合系统,保证发动机到驱动轮需要的传动,保证动力的分离与接合,这直接关系到车的行驶效率。

成员:邓海洋,李泰



车身组


也称“车壳组”,主要负责整车的外壳,包括车身设计,仿真精度的方针,安装后视镜和开孔等等。他们经过实验研究出水滴形车身风阻系数最小并已经应用,未来他们将尝试新的车身形状,参考别的车队降低车身的高度和迎风面积,从而降低风阻。

成员:马鑫瞳,张啸和



运营组


运营组主要负责车队的文化建设和宣传,设计队服等相关文创产品,在车队工作时跟拍视频、记录素材、管理车队公众号等。在车队15周年之际,运营组就设计了卡片、卡套等相关文创产品分发给队员、学长学姐和老师。

成员:莫小珂,张婧怡,钟宸琬,黄莜雯



车手


车手负责平时进行训练并参加比赛。训练时调试车辆,测试车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提高这辆车的性能,在真正的比赛赛道上取得好成绩。

成员:张婧怡,高宽宇



车架与制动组


负责车的机械部分和制动部分。研究设计组合之间的车架等机械部分和刹车等制动部分,以及刹车材料采购和刹车安装之后的调试。他们在碳纤维车架上做实验,改进粘接的方式,进行装配与加工工艺的恢复。

成员:赵升陆,马志诚,张嘉庆,陈帛放



行驶与转向组


负责方向盘系统,转向机构和车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车手的驾驶控制,安全性,舒适度和节能能力。包括设计转向系统,车轮组的采购和隔离、减重、安装、调节。他们做出可拆卸的方向盘,车轮从铝合金变成碳纤维,使车极致轻量化,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增加了刚度、强度,不易变形。

成员:王星霖(油车队长),王政超










02

踔厉奋发,奋楫争先


作为油车和电车的负责人,王均宇和王星霖在下达任务时具体到个人,每周都定时定期组织例会,大家坐在一起对现在的情况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沟通交流,让大家更加默契,他们强调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重要。平时车队内部也会举办团建活动,比如出去吃饭和游玩北京的景点。



提起对车队的第一印象,智能组的孙晨贺觉得车队首先就是一种优秀的象征,在车队能认识各种优秀的学长学姐,收获到很多知识。运营组兼车手的张婧怡也谈到车队的指导老师何涛老师,何老师对发动机非常清楚,对油车各个方面都掌握得非常好。在比赛的前夕老师会带着她标地形,做标注,帮助她把这辆车开得更好,更加安全。



在每个项目上,车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参与进来,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聚集多人的智慧和力量比如行驶与转向组的王政超和王星霖在进队的时候专业知识不是特别完善,但是他们互相补充新颖巧妙的创意点和落实部分,相辅相成解决工程和设计问题。车队的优秀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众人拾柴火焰高”,成员间的长期相处,老师同学的互相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03

关山难越,百折不屈


作为核心组的发动机组和电机组自然有很大的压力。对于发动机组来说,压力最主要的来源是突发且不可避免的未知情况,遇到一些应急情况,需要他们在短时间内解决看起来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其次,大家对于发动机的未来有一些迷茫,前不久车队参加的广州竞赛明确表示,第二年不会再举办燃油车原型车的比赛,也就是说第二年发动机存在的形式可能不是发动机组,而是混动组,即为发动机和电机串联工作。发动机组承认这一方面他们比较欠缺。



电机组的工作也非常重要。王均宇说电机组的压力就是进行实车测试时,需要电机组的成员把车组装好,让它去实际测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大部分都需要他们自行完成;对于时间和控制策略的压力,在比赛中也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关于缓和解决压力,朱超夷的方法是每天从早到晚在实验室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去不断调试电机发现问题。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离比赛更近了一步,离更好的结果也更近了一步。


·


作为车手的张婧怡一开始也是宣传组的成员,疫情时期不进行线下赛,开学之后官方需要进行采访拍视频,张婧怡作为车手进行了视频拍摄,同时也开始了正常的车手训练,于是就接替了前一位退役车手的位置。她谈到上赛场其实并不害怕最紧迫的是每一次试车和上赛场之前而当车发动起来时,平常的训练习惯,老师和旁边的人语音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指导都会使人的紧迫感下降。受伤和翻车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张婧怡在参加比赛的前两周就在学校的西操场不慎翻车,以四五十迈的速度撞上了主席台。她说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最大程度减小伤害。车辆的油瓶是裸露在外的,这次翻车使油瓶和车身表面都产生了划痕,不太美观,在这之后大家针对这次翻车出现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害进行了分析调整。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车队的每个人都在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04

披荆斩棘,知难而进


车体设计实为不易,所以每个部门都是“紧咬牙关”走过难关。对于发动机组,新上任的组长马权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对于电路部分的探索,疫情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智能组的郑佳明同样也提到,受前几年疫情的影响,技术传承上一直不是特别顺利;车身组也涉及到非常多加工设计的问题,车身每次后期返工周期都很长,这些都需要技术的教学和运用。



面对这些问题,各部门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大家通过寒暑假时间上网听课学习技术,有时假期也在学校组装车并进行测试。通过献出额外的时间给热爱,技术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他们对具体的步骤和体制进行分析和实验,整个体系也逐渐明确起来。志之所趋,虽远弗届困难在这群热情坚毅的大学生面前不堪一击,成为了他们成功的见证与垫脚石。



纵情天地,尽显风华,雕刻成长的印记,书写属于自己的传世之章。绿动之心车队的大家在训练和竞赛中都收获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在比赛中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们交流经验,在团队里体验队友间的合作与沟通,接触到高水平的竞技平台和优质的资源和人,也促使他们养成追求极致、勇攀高峰的精神


车队的同学为交大附中的小同学科普相关知识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一定要明确自己对事物的爱好,实践出真知。——发动机组成员马权
努力,合作,有什么想法多跟别人交流。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不全面的,多几个人就会多几条思路,大家的思想才能相互衬映。——传动与离合组成员李泰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有钻研的精神,遇到问题不能抱着解决不了那就不解决了的心态,一定要把它解决,不睡觉也要把它解决,无论如何都把它解决,有这种精神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电机组成员史骥远
用智慧点亮创新
用双手实现梦想
这是一群精益求精,不怕困难的少年
“绿动之心”的未来不可限量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出品 |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采写 | 时雯钰 朱泽宇 谭志强

编辑 | 朱泽宇 王思言 时雯钰 谭志强 罗旭 骆俊瑜 陈婧如

责任编辑 | 何菲 韩榕 王思言审核 | 袁芳

为交大点亮666“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