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找VICE的Billy聊了聊陈冠希 | 媒头脑

2015-12-07 媒头脑 青春报




互联网传播有一张可以覆盖一切的网。对陈冠希而言,不会有任何的意外或者惊奇,他就在网里,像片名一样,触手可及。


我们爱一个对象的时候,一般都会从他的身上寻找同好;但我们恨一个对象的时候,却是把他身上的同好给扒掉。


陈冠希是一个争议的对象。在强化和扩散的效率下,充满威胁。


“我活着;”

“就是为了证明他们错了。”

这句话的口气明显带着一种饥渴;

当然,也许并没有。


栏目编辑:真高兴

2015.12.7



▲陈冠希在纪录片中如此评价自己


一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传播中最惊世骇俗的人,又回来了,发出一段尖锐的信号声。


他是陈冠希(四声)。


7年来,人们似乎总在问,他真的那么有吸引力吗?


“我说不上来”A说;

“我说不上来”B说;

“我说不上来”C说;

……


“门”开了,互联网的非常状态终于被点燃。好多评论在噼里啪啦地说,好多人在解压“神秘”的压缩包,好多人在网上飚脏话,好多人在期待更劲爆的进展,好多人在带着情绪看热闹。事情不可控了。“门”成为那一段时间里的系列用词。


一场道歉会后,陈冠希被消失了,他的名字成为大家一提就会笑的符号。


很多人淡忘了这个人。值得确定的是,没有忘记这个人的名字和那个“门”。


从11月13日起,陈冠希又上热搜了。


一开始是预告片,“我们拍了陈冠希”,大家开始等;

然后是持续十多天的#话题#发酵#升温#强化#井喷。

最终,由VICE中国制作的,一部关于陈冠希的,名为《触手可及》的三集纪录片(小标题分别为《嘻哈生意》、《回到原点》、《成为陈冠希》),开始疯狂传播。


冠希又回来了。


对于只了解他名字的那些人来说,第一反应就是把时间轴跳转到7年前。感觉像一个纪念日一样。在每年的某一天固定跳出来,纪念一下,这事儿发生过。


“他真的那么有吸引力吗?”、“这究竟是什么效应?”还是不了解。


有人开始关注他的嘻哈帝国产业,这个人“居然还亲自去看衣服面料”、与人谈合作;有人开始关注他的rap,这个人骄傲得甚至近乎自负地去录他认为很拽的hip pop;有人说他脸崩得像本山大叔,这个人还自信得扎着小辫说出“我是纯天然,我很帅,我50岁也很帅”那样的话……


这人的身份标签怎么这么矛盾呢?拜托能不能活得简单点儿了?


带着问题,我们采访了本部纪录片的制作人——Billy Statman。我问他,在第三集里,陈说,我很关心中国人对我的评价。整部影片,他表现得很LA,自信、洒脱,甚至放荡不羁。但他却说,他关心评价和看法,显得很矛盾?


Billy回复我,你这个问题问得就很矛盾,没有看明白冠希说那句话的本意,更没看明白这话背后的意思。



▲陈冠希坚持:绝不整容


人物名片

BillyStarman,VICE中国制片、导演,曾制作作品《德比》系列、《我的球队打皇马》、《触手可及》系列等。业余时间喜欢听音乐、DJ,是新锐电音厂牌DoHits的联合创始人。


Q

A

&

Q=青春报

B=BillyStarman


陈冠希可能是中国最没有隐私的一个人


Q:VICE为什么让您去完成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挑战难度如何?

B:VICE中国目前有几位制片,每个人按照自己擅长的领域分工有所不同,我负责的基本以音乐、体育为主。挑战难度很大,是我目前拍过最难的一个吧。


Q:得知拍摄陈冠希,您是怎样的反应?

B:陈冠希早就该有人拍纪录片了,不是吗?以前没拍,是因为VICE还没有进中国。知名度高、有争议性是主流媒体对他的理解,在我们的理解里,这个人经历过年少得志、一夜陨落、卷土重来,这就已经是伟大故事的必备因素了吧。几亿个人看过他的照片,他可能是中国最没隐私的一个人,也是大众语境中最被过度消费和调侃的一个人。一定程度上他重新定义了“拍照”这件事:拍陈冠希,和陈冠希合影,跟其他明星完全不一样,对吧?


Q:在此之前,您如何看待艳照门事件?采访结束后呢?

B:对于这部片子来说,艳照门事件只是众多背景事件中的一个。我个人不反对任何人拍摄照片的自由。


Q:有一个普遍的疑问想问您,为什么陈一直处在争议的制高点?

B:因为他跟其他明星不一样吧。在中国的文化里,有一种力量是异常强大的,那就是同化的力量。这个力量的群体和来源是学校、老师、家长、同学,这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还是同化为主,不鼓励个性,枪打出头鸟。


Q:在您眼里,陈冠希的形象是怎样的?他说他要成为Paris Hilton了,这个形容很有趣

B:在我的眼里,他和我接触过的很多外国朋友很像,或者说没有太大区别。他跟其他人不太一样的地方,一是随时随地都比较亢奋,还有就是有点童心未泯。


Q:在拍摄期间,您怎么称呼陈?他怎么称呼您呢?

B:Edison/Billy。


Q:您在拍摄中有采访他。问题都是如何设置的?有没有您印象深刻的回答?意想不到的回答?

B:3个机位坐定的采访是拍摄后期拍的,其他的场景都是1台摄像机跟随,我站着摄像机后面随时跟他聊,有什么聊什么。


Q:看过短片,对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三集展现了陈的几个角色。从毫无节制的混混,到一个眼袋厚重的生意人、嚣张的嘻哈、再到一个敞开心扉,会揉眉的一个状态的呈现方式。您为什么要以这种节奏叙事?

B:他在做什么,什么造就了他,他想成为什么。


Q:您喜欢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吗?在您和他的接触中,他有什么特定的微表情或者动作吗?

B:You know what I mean?


Q:有人说,看了片子觉得陈冠希至少现在过得很快乐?您的感觉呢?

B:是,因为他很知足。希望这位观众也过得很快乐。


Q:您曾说过:陈冠希是个情绪化的人,能在拍摄过程中看到表现出状态有所起伏。怎么理解情绪化?这代表真实吗?

B:如果拍摄对象可以毫无顾忌的对你的镜头表达各种情绪,那你的拍摄就成功了一半。对于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情绪都是很短暂的,长久的叫情感。


Q:同时他也是您相处过最简单、镜头前最自然的拍摄对象。最简单、最自然?明星不应该是很复杂的吗?

B:这就看你怎么理解“简单与复杂”了。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冠希的生活肯定是要复杂一些,有更多的事务、关系、意外情况,但说到“做自己”这件事,以及在镜头前展示自己,那他要比我拍摄过的所有人都轻松自然。


Q:在第三部分,他说了很多次“年龄”。您觉得陈冠希老了吗?

B:35岁不算老吧。不是我或他觉得他老了,是大众这么觉得。为什么大众会在乎这件事?因为大众把他定义为,或者期待他成为,一个靠形象取胜的娱乐明星。


Q:为什么会在文案上突出他的“I’ll show you my life, you can film everything except me f**king.”?很随性又有点嚣张。

B:是要告诉观众,这部片子里没有拍到fucking的部分,不用期待了。



▲陈冠希反击别人对自己不再帅气的评价


BillyStarman:最希望这部纪录片被习大大看到


Q:能和我们谈谈关于您本人的基本情况吗?

B:我30岁,是一个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在VICE工作快4年了,拍过国安球迷、广州黑人,土豪养獒。


Q:拍这部纪录片需要勇气吗?一方面可能会收获潮水般的名气,另一方面,还可能需要面对批评,甚至更多。

B:勇气……没想过。名气……真没有,我不想出名。批评……只有我父母可以批评我。


Q:有您最满意的部分吗?“有一些很好的素材各种原因没被剪到成片里”。比如说,有哪些?有什么遗憾吗?

B:下周VICE国际平台将上线英文版本,会有一些不同。


Q:“陈冠希早就该拍纪录片”。这是您个人的想法?为什么会这么想?和跟拍狗仔对拍那段情节很好玩。感觉陈完全当您是自己人了。您能具体说一下吗?

B:不光是我个人的想法吧,很多人都这么想。冠希对我们很仗义,每天的流程就是,他起床,告诉我们今天要做什么,然后就带我们一起去。(那件事)是突然发生的,在意料之外。


Q:接受采访时,您说过“看完这部片之后,喜欢的人可能会更喜欢他,讨厌他的人可能会更讨厌他。”您本人属于哪一类?

B:这个世界上可以有除了“喜欢”和“讨厌”之外的其他选项嘛?如果有,我选其他。希望你也是。


Q:从最早立项到成片上线一共花了8个月,用19天的跟拍,3段的讲述,完成了屏幕之上的陈冠希。这个工程量其实挺大的。您个人对这部作品作何评价?

B:8分


Q:很多娱乐八卦号、自媒体纷纷撰文、评论、分析这部片子,您有关注吗?他们分析的怎么样?

B:有关注一些,朋友转给我看了一些。感觉还是粉丝比较多吧,而且每个人都很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对冠希的爱或恨。这部片子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留了相当大的空间,就是留给观众的,每个人以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东西,发掘到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


对我来说真正有意义的反馈,是那些联想到自己的反馈。VICE向外传达的,是全新的制作内容的方式,以及提供给观众来自多种视角的思考空间。每个观众看完如果都会想一想,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最终会有多少个观众,更多取决于这条内容的厚度和宽度,能给多少人思考的空间。我们完成了片子的制作,也没刻意去找推广的合作方,就看看它能到达多少人吧。


Q:但有好多评论说,这部短片其实是在"造神"。

B:好啊,如果拍个片就能造出个神来,那是不是要喊我玉皇大帝?


Q:您会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您的拍摄对象作联系吗?

B:不会。但我会想:哦,他是这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呢?


Q:您会关注网络言论吗?娱乐沸点?热门话题?

B:我现在不怎么上社交媒体,娱乐圈也不是很关注。但我喜欢看网易新闻的评论……


Q:现在通过这部片子,大家都知道制片人是BillyStarman。您觉得这部纪录片是您的代表作吗?

B: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吧。我不太在乎是不是我的代表作,我只是代表一个全球青年媒体在工作。


Q:您最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被谁看到?

B:习大大。


Q:您目前的粉丝数量?接受的采访?您觉得您的“走红”,是这部纪录片的副产品吗?

B:并没有走红好吗,我没有什么娱乐效应可以被他们挖掘。


Q:您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吗?

B:接着在VICE工作,10年之后转行拍喜剧。



▲陈冠希看似洒脱,但其实很在乎观众对自己的评价。



VICE提供给我一套完整的面对世界的方法


Q:七年前大家了解镁光灯下的名人,会通过门户网站、BBS、邮件等,但这也成为互联网的一次大规模娱乐狂欢;七年后,在新媒体时代影响下,通过微博、微信、互联网视频、纪录片等形式传播,可能看起来更为克制。在您看来,哪种形式的传播更好?

B:视频有影像和声音,肯定是目前互联网上最高级的一种传播形式。如果以后出现了更高级的,那VICE肯定愿意马上去尝试。


Q:VICE中国非常年轻,VICE的受众也很年轻。是否正因为这种亲近感,能让VICE的产品,懂得用什么样的语言与同龄人交流?

B:并没有太多亲近感吧。很多时候你与观众的关系是比较对立的,他们有很多要求期待被满足,但作为制作者,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你所说的“语言”是VICE在全球通过20多年的积累,打造出来的一套表达方式,那就是简单直接,不拐弯抹角。这种表达方式是可以引起年轻人共鸣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


Q:很多人爱VICE,是因为它能在碎片中凸显张力和冲突。您所理解的VICE风向标是什么?在这部片子中,最VICE的是哪一部分?您本人最VICE的一面呢?

B:这就是对VICE常见的误解之一。你所说的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刺激”。 VICE (严格来说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 VICE)的真正独特在于它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他们不太把自己当作 “权威”,不喜欢 “俯视” 着去 “告诉” 你什么东西。他们可以关注大家都忽略了的东西,也可以在大家都关注的东西上找到被忽略的点,重要的是把这些事情不加掩饰地、平等地还原出来,去刺激人们关注、思考和讨论。至于新、边缘、小众这些特点,是为了达到 “带来刺激” 这个目的伴随而至的,并不是目的本身。


对于我本人来说,VICE提供给我的是一套完整的方法,面对世界的方法。


Q:在很多喜欢VICE的年轻人眼里,它背负着强大社会责任和勇气。传递的理念,“决定着下一代将被什么样的文化所喂养”。您觉得或者VICE觉得,这个平台能够给年轻人带来什么?

B:千万别把社会责任推到我们身上,背负不起,办公室里也没有人是以这个目的来工作的。我们不强求任何改变,只是提供给时下的中国年轻人一套不同于其他媒体的思考方法,期待能给他们一些启发。真正可以让改变发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我肯定给我儿子看VICE,这也是在这里工作最崇高的一个理由:可以传播下去的知识,远远大于金钱的意义。


石书蕴 | 采写

图片源自网络


-END-

青春报新媒体出品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

并注明『转载自青春报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cyuspringnew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