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蓓佳 2018-06-03


黄蓓佳HUANGBEIJIA

黄蓓佳,出生于江苏如皋。一九七三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一九八四年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新乱世佳人》《婚姻流程》《目光一样透明》《派克式左轮》《没有名字的身体》《所有的》《家人们》,中短篇作品集《在水边》《这一瞬间如此辉煌》《请和我同行》《藤之舞》《玫瑰房间》《危险游戏》《忧伤的五月》《爱某个人就让他自由》,散文随笔集《窗口风景》《生命激荡的印痕》《玻璃后面的花朵》《片断》,等等。

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包括长篇《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漂来的狗儿》《遥远的风铃》《艾晚的水仙球》《余宝的世界》《童眸》等。

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及数十种省部级文学奖。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越南文出版。

黄蓓佳重点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夜夜狂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午夜鸡尾酒》·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何处归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派克式左轮》·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

《新乱世佳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婚姻流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目光一样透明》·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没有名字的身体》·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所有的》·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家人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中短篇小说集

《在水边》·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这一瞬间如此辉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给你奏一支梦幻曲》·花城出版社·1988

《玫瑰房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藤之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忧伤的五月》·华夏出版社·1996

《危险游戏》·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

《我喜欢百合的香味》·浙江美术出版社·2003

《爱某个人就让他自由》·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散文随笔集

《生命激荡的印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窗口风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玻璃后面的花朵》·知识出版社·2002

《片断》·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儿童系列小说

《小船,小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唱给妈妈的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芦花飘飞的时候》·上海少儿出版社·1983

《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上海少儿出版社·1985

《我要做好孩子》·江苏少儿出版社·1997

《今天我是升旗手》·江苏少儿出版社·1999

《我飞了》·江苏少儿出版社·1999

《漂来的狗儿》·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中国童话》·江苏少儿出版社·2004

《亲亲我的妈妈》·江苏少儿出版社·2006

《遥远的风铃》·江苏少儿出版社·2007

《你是我的宝贝》·江苏少儿出版社·2008

《艾晚的水仙球》·江苏少儿出版社·2010

《“五个八岁”系列》·凤凰联动出版社2010年出版

《我飞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平安夜》·海豚出版社·2012

《会跳舞的摇摇》·新蕾出版社·2013

《黄蓓佳经典温情小说》·上海少儿出版社·2013

《小船,小船》·北京少儿出版社·2013

《余宝的世界》·江苏少儿出版社·2013

《最温柔的眼睛》·江苏少儿出版社·2015

《童眸》江苏少儿出版社2016


微点评


贺仲明、杜 昆:黄蓓佳的创作不只是具有女性写作上的意义,也具有对当代社会和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审视意义。她对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揭示,对她们反抗和追求意愿的表达,以及对女性精神和物质意义上的反思,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女性文学视阈,进入到更广泛的现代社会文化思考中来,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写作和思考,都具启迪意义。

 

张光芒:无论是从黄蓓佳小说创作史来说,还是将其置于当下文坛的背景下,她的长篇《家人们》都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写作视角即整体性的文化视角的突破,二是知识分子叙事伦理的突破。

 

丁 帆:黄蓓佳的《家人们》给我的最大震撼还是小说中处处漫溢着的风景描写,这些久违了的风景描写不仅使我读出了一个作家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和萌动着的美学风格,而且还读出了那种贴近大自然的永恒美感。

 

吴秉杰:我觉得黄蓓佳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阅读,唤起我们的共鸣,就是因为她回到了这一基本的出发点:写文学最应该写的东西。她写家庭生活,包含着时代、人生的诸多因素,绵延不绝;写爱情几乎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又似乎有着一种自然的逻辑。她写得如此之好,像有的评论家赞扬的,我们似乎跟着她的情绪、情感重新生活了一遍。

 

汪 政、晓 华:现在看来,黄蓓佳笔下的年轻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大都暗合了时代的精神走向。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意义上的时代,“八十年代”过早地衰败了。在这方面,黄蓓佳可以说是一个预言家,她虽然看到了当年这些年轻人的勇气和悲壮精神,但她断言他们将与时代一起走向沉沦。

 

朱晓进: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读黄蓓佳的小说作品,最先被吸引住的,往往不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是直观的视觉冲击,不是激昂话语在耳边的振荡,而是小说作品中陈述的一个个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是小说中一段段精到的描述或描写,是黄蓓佳小说所特有的语言文字的韵味。这一切其实正是黄蓓佳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行到水穷处

黄蓓佳


作代会上碰到安忆,她说刚看了我的这篇《布里小镇》,乐死了,问我是不是写了我自己的遭遇,我说不是。还幸好不是,如若我先生是小说里的那个苏明,估计我们两个就过不到今天了。契合之处是九十年代初期我的确作为“陪读家属”在英国的某个大学城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且我先生是学工科的,工科生的偏执、一根筋、钻牛角尖,我多多少少从他和他的朋友们身上有过领教。生活是琐碎的,琐碎的生活写出来的往往就是荒诞。年轻人对这样的荒诞未必能够神会,要上到一定年纪,活到风轻云淡的时候,读着这些家长里短的碎碎屑屑,才能如安忆这般乐不可支。

还是早年在国外勾留时,有一次在一个公交车站,看见一个矮小的华人老太太跟白人司机争吵,老太太站在车下,把着车门不松手,嘴里连珠炮一般地蹦着硬梆梆的广东话,司机坐在车上,手握方向盘,无奈却又生气地用英文对着车下大叫大嚷。双方之间因为语言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沟通,却照样你来我往吵得热火朝天。我站在一边,完全不知道他们所争何事,两边的话都听不懂,也照样有滋有味地看完了全幕“活报剧”。事后想起,这应该就是“错位”吧?语言的错位。再延伸下去,生活中,爱情中,包括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尴尬的错位肯定是处处存在的,每个人得到的和想要的总是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生活永远都不可能把完美的一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关键在我们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一些错位。如果年轻二三十岁,《布里小镇》这样的题材,我必定不是这种写法。那时候的我,一丁点的忧伤都会无限制地扩大,写篇小说,不死个把人,不把自己搞到抑郁崩溃不肯罢休。所以人们才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杀死了从前那个爱惆怅又爱矫情的年轻女作家,蜕变出现在这个万变不惊的沧桑写作者。

唉唉,其实还是有点怀念过去的那些日子。皮薄肉嫩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疼”啊,到万箭穿心都当芒刺扎身时,小说也许就少了那种敏锐和水灵,变成一条风干牛肉,咬起来是有嚼劲了,可是诱人的汁水也没了。说实话,我真不愿意过早地老气横秋,各位读者,还是请看我往后的表现。


专题编辑:梁豪
精彩回顾

【写作观】陈仓:扎根无疑是“回去”的一种有效途径

【写作观】强雯: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写作观】王手:短篇小说的可行性

【写作观】斯继东:契诃夫老师

【对话】徐艺嘉 王 甜:柔软与坚硬——女性视角下的军旅小说写作

【新刊速递】《人民文学》2016年第11期,文坛常青树王蒙最新力作《女神》

【写作观】杨怡芬:逃逸与虚构

【写作观】张忌:小说小处【写作观】斯继东:契诃夫老师

【写作观】许春樵:坐在小说对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