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2015-11-30 闫涛 一千零一课

艺术史学家库布勒在《时间的形状》(1962)一书中说:“现在产生的所有东西要么是不久前的一个复制品,要么是变种,可以连续无间断的追溯到人类时代的第一个早晨。”


我们有必要追溯过去的未来,因为未来在过去中,但又不是活在过去 。


《钢铁侠》里的手势交互原来都是可以实现的,未来这项技术会走入寻常百姓家,看这个视频:http://www.oblong.com/g-speak/


同样是当下,同样是今天,有的人生活状态跟10年前一样,有的人活在20年前,有的人活在原始社会。


有的人却活在其他人的未来50年后,普通人现在享受的一些东西,可能是部分高层人士几十年前享受过的。


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时间轨迹。


重复过去的生活,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过,那么,这些年就相当于过了1天。


怎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做事,或换个具体时长的问题:怎样把3年的事情在2年内完成?


比如单说一件事:看书速度。


本来平均3分钟读一页书,通过多读书,熟能生巧,后来做到可以2分钟读一页,这样往大的时间推,就能达到。本来一年能读200本书,现在一年就能读300本书。本来一年能读300本书,现在就能400本。(排除特殊情况)


如果决定读到500本书,再去创业或做其他创意方面的事情。


那么按照1年20本书,约每月2本,就需要25年;按照一年50本,约每周1本,需要10年;按照一年100本,约每周2本,需要5年;按照1年330本,约1天1本,则需要1年半。


不用刻意追求速度,重要的是亘古不变的“坚持”。


读书的速度会随着读书量的增加自然而然越来越快的,所以即使你没有读书习惯,刚开始也可以先从每月1本开始,慢慢到每月3本,提速到每月4本,再到每月8本,每月15本、20本、25本,直到每月30本。


少即是多,每天有无数冗杂信息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把我们的时间切成越来越小的碎片。效率高的人应该是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使自己从冗杂的碎片中抽身出来。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你的未来可能是别人的过去;你的现在可能是别人的未来。


iPhone从2010年左右在中国火起来时,在美国已经火了3年了;智能家居在中国普通居民市场刚刚算有起色,但是10几年前的美国已经有不少家庭开始用上了智能家居;国内有微博前,国外早有了Twitter;而中国现在很多科技在印度、东南亚、非洲还没开始流行。


目前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未来将越来越普及,像机器人(机器人发展史的30个里程碑(组图))、虚拟现实等等。


阅读原文可以查看2010年2月,TED上一个关于未来交互界面的演讲(可手动选择中文字幕), 视频中提到的交互技术,他们已经研究了25年。


之前分享的一部电影土拨鼠之日(偷天情缘)|电影中,男主在重复过了n天同一天(土拨鼠日)后,结尾惊叹到“Today is tomorrow!”。每天循环往复的做着同一些事,不就像这个电影里的情况一样吗。


男主在失望、沮丧、无聊、甚至尝试各种自杀方式的过了很多天后,终于想换个活法,帮助老人、救小孩子、学弹钢琴等等,最后与小镇里的人都成了朋友。


无论未来多远,对于昨天来说,今天就是未来,活在当下。


欢迎关注,持续更新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