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处征心之四:执心分明暗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空法严经讲义

下面一段呢,这就是阿难的幻想了: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它从眼根出来的时候,可以看到外面,它也可以回去,回去的时候,它也看到里面了。那么我们也从这个比喻上来说: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不必见外,不必跟眼根相对。眼根相对是见到外,不必,这个见外。眼睛闭上是它往里面去,要是果然有这么一个现象的话,【合眼见暗,名为身中,】把眼睛闭上的时候,你见到里面身中了,你身中是黑暗的。好,那既然这个见它能够回头的话,好,【开眼见明,何不见面?】我们张开眼睛见到外面明相了,闭着眼睛的时候,我们那个眼睛也回头啊,回去啦,这一回去,那个心正好跟我们面对面,为什么没有看到我们自己的面孔呢?

好比一个人一样,这个门就好比是眼睛,这个人从门口一转身就看到房子里面了,那么再一转身就看到这个门外面了。当他看到外面境界,他再回到门里面的时候,他应当看到门才对呀。那我们这个能灵明觉了的心,要果真是这个样子,我们张开眼睛,心到外面境界上去了,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那么眼睛一闭他收回来了,收回来的时候,应当正好看到自己的面孔。所以佛就问「开眼见明,何不见面?」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这个一句话是结论。如果没有这个现象,你说你要是离外见内对,这个道理不能够成立。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那么下面这句话是假设的话。就假设果然有这个现象,你啊,确确实实能够在收视的时候,确实能够见到面孔,那么当你见到面的时候,你的眼根,你能见的眼跟觉知的心,还是在你身体之外呀,眼不在你这个身之内呀。所以说是:

【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哪有这种道理呢?你那个心要跑到外面去了,跟你这个身已分开家了,就不是你一体啦。你这个心、眼在虚空里面看到你自己,好了,那别的人能看到你面孔,也都变成你了,这是自他不分啦,哪有这种道理呢!所以佛就说了,「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也都变成你的身体了,我也变成你啦。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假如说你要是执著,“好,如来,您那个见、你那个身也是我”,那么你这个说法依旧不能成立。为什么呢?你的心、你的眼有知,现在正好跟你面对面,你的身应当没有知觉啊。为什么呢?能知的是心,心不在身体之内,心在身外,跟前面第二段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这个身不应该再有觉啊,所以,身合非觉啊。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这是如果你一定要执著说,我的心有知觉,身也有知觉。知觉只是一个啊,成佛是知觉啊。你要一定执着,说在外面的心有知觉,我这个内身也有知觉,那你就是有两个知觉啦。两个知觉,你将来成佛,一个人,成两尊佛了,哪有这个道理呢!一个人只有成一尊佛了,哪有成两个佛的道理呢!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这个见外啊,就不必谈了,主要从这一处把它驳斥掉就可以了,见外,自然不能够成立。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那么这一段,他是引用世尊的言教,来做根据,设想到,这个心应当是随合随有。根据什么呢?佛这个四句话是通大小乘的。

那么从阿难引用这四句话来看,阿难对于佛的言语是记得很清楚,而对于佛所讲的义趣,确确实实,他并不明了。因此,把许多的经都错会了意思,此地就是一个例子。那么像这种情形实在是不只阿难一个啊。阿难跟随释迦牟尼佛二十几年,做佛的侍者,还会把佛所讲的话啦,错会了意思,何况我们后人!读佛的这些演讲的记录啊,说能不会错意思,诸位想一想,这是多么难能希有之事啊!

因此,开经偈里面提醒我们呢,愿解如来真实义啊,这个才可贵呀。为什么开经偈里说这句话呢?实在是错解如来的意思太多太多了,太普遍了。因为错解,我们也就错修了,所以叫盲修瞎练呢。如果真正理解如来真实义了,给诸位说,这个修行证果啊,决定一生可以做得到的,不必要很长的时间呢。所以这个意思要正解,万万错不得。

这个四句话,是讲心法互生。意思是显示什么呢?显示万法皆空啊。诸法本无,因心故有。心亦本无,因法故有。所以这个心与法是相对建立的,心与法都不是真实的。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心,是妄心啊,而不是真心。真心怎么会有生呢?真心不生不灭啊。凡是生心动念呢,都是虚妄。所以前面两句讲心生法生,是说明法不自生,从心而起呀,所以说:「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后面两句,法生心生,是说明心不自生,而由法而现的。那么也是说明心本不生,法无自性呢。它的意思实在是彰显心法俱空啊,是显这个道理呀。

这个道理实在是通于大小乘的教义,因此佛常说,阿难也常听。那么现在这就是,这个里面的心,究竟是指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小乘教义里面是以六识为心,小乘只讲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识,小乘法里面是以六尘为法。那么这种讲法呢,确实比较上浅显,一般人都能够懂得这个意思,可是,不是究竟说。

那么心与法的关系,灌顶大师说过:由心攀缘外面的境界,境随心起,所以叫心生法生;由外面的境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呢,所以叫法生心生。譬如说,我们眼识接触外面的色尘,就生起贪嗔痴这些念头,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嗔恚心。不见外面境界了,就不生这个心;见到这个外面境界,心就生了,法生心生。所以说心本不生因境有啊,这个心是妄心啊。妄心呢,太多太多啦。真心是一个,妄心是太多啦。唯识里面讲八个识,八个心啊,与八识相应的那些心所都是心,所以这个心就很多很多。这个百法里面讲的,那还是提纲挈领地说,细说的是千千万万呢,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心啊,妄心啊。它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境界来的。

大乘教义里面是以阿赖耶为心。以根身、器界、种子为法。所以这个四句话,言语是一样,大小乘教义可不一样。就是大乘的解释与小乘的解释是不相同的。在大乘教义里面讲,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啊。心生法,本性迷了,就叫作心。那么我们要问了,本性怎么迷的?什么原因迷的?几时迷的?这个问题不但是今日学佛的人,大家都有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些弟子们也有这个问题。

《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为什么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总有个理由吧?为什么一念不觉?诸位要晓得,如果有个理由啊,它就不叫妄了。妄是没有理由,没有理由实在是太难懂了,没有理由讲不通啊,我们不能相信啊。给诸位说,没有理由就是理由。

而佛在楞严经里面讲这个无明之所以来的时候,我觉得讲得比起信论里头讲的好懂,起信论里头不大好懂。楞严经里面讲的一句话,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这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一念不觉,意思给诸位说,完全相同。起信论里面讲“不觉”,楞严经里面讲“立知”。

所以无明是无始的。这个无始并不是说,哦,它很久很久就起了无明了,我们找不到哪一天是开端,你要这样解释的话就错了。无始怎么讲法呢?不能说它有个开始,它没有开始。为什么呢?它是虚妄的。所以无明,你要是一觉悟啊,立刻可以破除。怎么破除呀?你要在楞严经上懂得这个意思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那么我知见底下不立知,无明不就破了吗!诸位要晓得,无明破了,你最底限度是圆教初住的菩萨。你的地位比藏教的佛,就高,高很多。你在念佛法门里面,就得理一心不乱了。楞严实在是好啊!可是我们能不能做到呢?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肯放下啦。

那么我们要问了,什么叫知见?什么叫立知?我这一举手,大家都看到了,这就叫知见。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知见啊。如果你要说,哦,这是一根指头,这就叫立知,这就是无明。为什么呢?你在这一个相里面的时候,起心动念了。所以说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这个是属于知见之知啊,跟诸佛菩萨的知见完全一样,没有两样。这个叫真知,诸法实相啊。里面一起念头,起心动念了,都叫作妄念,那就叫无明。所以说无明有没有来源呢?没有来源。无明有没有开始呀?没有开始。

如果我们要追究,哦,我们有个无明,糟糕了,这个就是无明。有知见,知见也变成无明。只要起心动念,通通都落在无明里头。那么要是说真实的,真实的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时候是正知正见。凡是能够思维想象的,都落在无明里啊。

佛有常光,何为常光呢?佛光普照啊。何为普照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它保持着真常。在一切境界里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常光,这就是普照啊。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呀,这个就叫作根本智。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时候,使用的是后得智。后得智是依根本智而起来的,所以它是智,它不是识。为什么呢?它根本不迷。

我举起这个,你们说是纸,我告诉你们这是一张纸,这是我们这里的讲经时间表。这种说法是随顺众生说的,我自己对这个是决定不执著。我也不晓得它叫作纸,也不晓得它叫作什么。这就叫属于知见,说知见两个字还是恒顺众生说的呢,实际上连知见两个字也没有。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晓得佛在经里面,像《金刚经》里面教给我们,我们要如何受持佛法呢?佛教给我们,离名字相受持。我们说是纸,纸是一个名字吧,说是时间表,它也是个名字啊,离开名字,没有名字。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个心在这个相里头,根本不起心动念,这叫作受持如来大法啦。

这一个如来是哪一个如来呢?给诸位说,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如来?那就错了。你心里头有一个释迦如来呀,那又是个无明。要记住:如来者,诸法如义啊。是自己的如来,是万法的如来呀,不指哪一个人啊!这个时候,法也不生心了,心也不生法了,那真是一了百了了,这是佛法的真实义趣。

教下是用无量的善巧方便,诱导我们契入这个法门,宗门是直截了当。但是要晓得,宗门固然直截了当啊,不容易。我们看他讲的那个言语,极其简单、明了,好像也很好懂,实际上里面的意思太深了,境界太高了。能够由宗门言下契入的,那是上根利智。不是这个根机,要想走宗门这个路子,很难走得通,倒不如从教下渐渐地去修学,前进一步,有一步的受用,这是教下的好处。宗门要不成就,必定落空。教下的话,决不落空,成就浅深大小不一样而已,决定有成就。

尤其是念佛这个法门,可以说是功不唐捐啊。纵然没有念到,就是说吧,功夫成片也没有念到,这一生不能往生,可是啊,你有来生人天福报,念佛是修福啊!这是讲最下等的了,连下品下生也捞不上,他还得个人天福报。这个可以说是一切法门里头最殊胜的法门。

但是诸位要记住,念佛有两桩事情不能舍弃。第一个要持戒,第二个要修慧,就是要学般若,这两桩事情很重要。般若是明理呀,能够提升我们的境界。戒律踏实,保证我们不堕落,我们才有真正的功德利益,这个才叫老实念佛啊。如果说,好,我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我戒律也不要了,这个佛法也不要学了,这不是老实啦。不要以为,哦,这就是老实啊,那就把老实两个字错会了意思了。你看这个,佛在大经里面所讲的,「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才叫老实念佛啊。所以老实念佛的人,没有不读诵大乘经典的,求智慧嘛;没有不深信因果的,他脚跟踏实,他不堕恶道了,所以老实两个字不容易呀。

那么阿难在此地提出了世尊的这个四句话,就是错解了意思。这个四句,我在这里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最初一念不觉。觉,我们叫它作性;不觉呢,我们叫它作心。我们拿楞严经这个话来讲,知见是本性,立知就是心,那就是一个妄心,这就是无明。因为立知,这就生三细相了。

三细相就是阿赖耶的相。三细相第一个就是空相,就是业相,叫无明业相啊。业相里面什么都没有,业是一个动的,业就是动相。那么这个相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能不能看到呢?能看到。我们现在看的这个太虚空就是业相。诸位要晓得,太虚空是黑暗的呀,所以无明啊。你不要在白天看到,哦,光天化日,那不是明亮的嘛,那是太阳啊。你把太阳拿掉,月亮拿掉,星星拿掉,那个虚空是什么相呢?黑相啊。所以密宗里面有大黑天,大黑天是什么?无明业相,代表的无明业相。这是一迷了之后,诸位要晓得,知见一立知啊,通通变成了黑暗的相,就是无明。知见不立知的时候,是光明的相,本性是光明的。

无明业相里面呢,就出现了什么呢?出现了转相,就是我们所讲的见分。转是什么?是转变,也叫能见相。在我们现在所讲的,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精神这个部分,我们现在讲心。八识五十一个心所的时候,通通是这个相,是能见相。由能见相再变为,变出来一个所见相,所见相就是形形色色的相分。那么这就是法生啊。

【由心故生,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这样一辗转呢,就越来越复杂。最初只是一念不觉啊,这一个是妄心啊。由妄心里面就生法了,什么法呢?刚才讲的无明业相,无明业相是法啦,心生法啦。无明业相里头又生心,生什么呢?能见心,见分。由见分里头这又生,心又生法了。生什么呢?生相分。这是讲我们通常讲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里面就这么复杂,我们在唯识里面讲三能变,这是第一能变呢,第一能变里面就这样复杂啦;由第一能变再一变,变成末那识,那就是一切众生的心相。这个复杂就不必说啦,众生无量无边,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末那识。那么由这个第二能变,再变第三能变,变前面第六识。八识就变现整个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形形色色,都是八识变的呀。

诸位要记住,最初那个无明是妄相,它的根本是虚妄的,所以千变万化变出来种种色相,全都是虚妄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是一切色相是虚妄的,一切心相也是虚妄的,若心若身,无不虚妄。什么是不虚妄的呢?那个纯真的真性,它不虚妄,它是真实的。拿楞严经里头所讲的,知见不是虚妄的,从立知以后的那些知见全是虚妄的。所以这四句呢,虽然通大小乘,可是大乘这个教义啊,那比小乘要深得很多。那么这是阿难尊者把佛这几句话的意思错会了,可以说错得太多了,反而拿这个来引证,好像心还有体,还有一个所在。他不晓得,佛这四句话是彰显心法皆空,所谓是万法皆空的意思,佛是这个意思,他错会了。他以为、错会什么,万法皆有,你看看错到哪里去了!所以拿来引证,这个心随所在处,心就随有。为什么呢?法生心,心生法嘛。那么心在哪里呀?法在的地方,心就在吧;心在的地方,法就在啦。他以为心与法是实在的,而没有懂得,佛说这个话,实在讲的意思,是讲心法皆空的这个道理,这是完全错会了。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三(新关注的师兄入)

《金刚经》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

要学得佛的那个法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能做到,做得很圆满

要修出一种清贵的气息出来

现了神通一定就走,这是佛法里面是一种规矩

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灾难一样,是业报

护法神有两种

世间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喜欢博学多闻,因此心不能专,志不能一

南怀瑾讲关于治疗抑郁症的故事

法华经浅释23: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亦有他的执着

能有个好环境来学佛,也是自己过去生种的福报

老师责备学生也是为了爱护他,对不爱护的学生一定是当宾客看待

学点佛法可以摆脱抑郁症

法华经浅释24: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

这些祖师也靠诵佛经的力量来度化人,诸位切莫轻看

没有吃亏的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法华经浅释25: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

彭鑫博士:怎么治疗抑郁症?

很多人信佛是迫不得已的信,无路可走了才来试一试的

我们有愿而没有心。只要你存这个心,都是招一切障碍的根源

法华经浅释26:三世诸佛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

法华经是修清净最好的经典,不仅能开智慧,还能圆满世俗种种愿力

出家的弟子接受在家人供养,一定要给人说法才合法

法华经浅释27:真正修道者,不会怕别人比自己好

永明延寿禅师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阎罗王在地府都顶礼他的画像

背诵是三学等运三慧齐修---不是叫你背文字,而是借这个做自己修心的功夫

法华经浅释28:在末法时期能来此学佛听经者,如黄金一般罕有

要做一个真修行人,唱诵和参禅这两样都要会

求学的态度就是这八个字: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法华经浅释29: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一旦业障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环保酵素使用方法分享

要进入修行,就要舍弃应酬、无效的社交等不必要的东西

我学佛学了三年,才肯跪下来拜一拜啊

法华经浅释30: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尽一切处,都是佛的法身

当你没有信心时,就要记得回归到地藏法门来

初学的时候,解就是行;老参的时候,行就是解。

法华经浅释31:能听过妙法莲华经的人不容易找到,犹如优昙华那么罕见

佛法要以做到为主。你能做到多少就得到多少

今天要想挽救这个世界从不妄语救起,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法华经浅释32: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

看不起身边的师父,仰慕远方高僧和风景,是我们凡夫的毛病

读佛经乃至古人的注疏不要受他的拘束,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

含藏识只有三句话可以解决: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法华经浅释33:妙法莲华经乃是至高无上法中之王;佛说此经去权智而说实智

学佛后,切莫求什么事情都顺利。

喝水或见到水时,请念护生咒

七处征心之二:执心在身外

法华经浅释35:学佛法不可有分别心,无论任何法师说法,都应虚心地听法

功德天,黑暗女

学佛的两大重点:是庄严自己,同时让更多的眷属庄严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七处征心之一:执心在身内

法华经浅释34:那些人乐于诵经、学佛及助印经典,故得智慧

你有没有学佛的童子功?

七处征心之三:执心潜眼根

法华经浅释36:人若能保持无漏,定会成佛。无漏即驾上白牛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