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浅释40:佛历尽千辛万苦,久经劫数,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种子、根基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3称)

宣化上人讲述

夜叉饿鬼 诸恶鸟兽饥急四向 窥看窗牖 如是诸难 恐畏无量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譬喻欲界中五利使和五钝使之烦恼。欲界众生都是有漏,故不知修道,更不能得禅悦的滋味。“饥急四向”:譬喻外道所修之邪观无法领悟真理,而他们却仰慕道果及禅味。“窥看窗牖”。“如是诸难,恐畏无量”:这样诸难,实在可怕之极。

是朽故宅 属于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间 于后宅舍 忽然火起

“是朽故宅”:譬喻无始故有的三界无安之所。“属于一人”:佛以应身到此三界教化众生,故“属于一人”。从佛发心到成佛,经三大阿僧祇劫,他发无量无边之誓愿:愿度一切众生,了生脱死。故我人身为佛教徒,应效法佛陀,发无量无边大誓愿,度一切众生。佛教徒应度父母信佛,所谓:“身得离尘垢,此道方成就”,若能度父母信真理,才是真正孝顺,然后度兄弟姊妹,明白真理,远离邪知邪见。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还到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可见佛陀已成佛,仍不忘度其母。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于后舍宅,忽然火起”:释迦牟尼佛于大通佛时,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降伏五浊,完结一切业感,佛遂入涅槃。佛入涅槃后,一切众生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复现。亦可譬喻佛所教化的众生已得无生法忍,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再生于三界,故谓“出”。佛虽已成佛,超出三界,但佛也会倒驾慈航,再来世上教化众生,故谓“近”。经云:“佛数现涅槃”意谓出三界火宅。“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舍”譬喻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火把三界烧坏。

四面一时 其焰俱炽栋梁椽柱 爆声震裂 摧折堕落 墙壁崩倒

“四面”譬喻四念处。佛入涅槃后,一切修道的比丘、比丘尼都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一)观身不净:观身、受、心、法皆不净。(二)观受是苦:观身、受、心、法皆苦。(三)观心无常:心念念迁流,故曰“无常”,观身、受、心、法皆无常。(四)观法无我:观身、受、心、法皆无我。修四念先修:1、不净观,以破除我执。人常执着这臭皮囊,放纵享乐而造业。修道人应破除我执,借假修真。2、观受是苦,有三苦、八苦以至无量诸苦。三苦:(一)苦苦,是贫困之苦。(二)坏苦,是富贵之苦,人拥有的一切物质,难免损坏。(三)行苦,念念迁流生苦恼。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一时”譬喻五浊、八苦、四倒同时生出。四倒是外道之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

“其焰俱炽”:四倒、五浊、八苦互相助长,故曰“其焰俱炽”。“栋梁椽柱”:譬喻支持身体的骨骼。“爆声震裂”:命断为“爆”,譬喻断命时。“摧折堕落,墙壁崩倒”.气断骨离为“摧折”,譬喻命终时四大解散,地、水、火、风各有所还,身体化为乌有。

诸鬼神等 扬声大叫 雕鹫诸鸟 鸠槃荼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毗舍阇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

“诸鬼神等”: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扬声大叫”:诸鬼神等见忽然舍宅起火,墙倒屋塌,故惊恐大叫。“雕鹫诸鸟,鸠荼等,周惶怖,不能自出”:譬喻三界不易出离,必须借助佛法僧始可得出。“恶兽毒虫,藏窜孔穴”:“孔穴”譬喻色界。

“毗舍阇鬼,亦住其中”:啖精气鬼也是在色界中。“薄福德故,为火所逼”:由于福德浅薄,所以常发脾气,故有云:“缺德带冒烟”。菩萨或会以折服法,以使众生醒觉,但祇是权巧之法,并非发脾气。但普通人发脾气,是由于德行不足所致,发脾气如被火烧。譬喻三界无安,被四倒、八苦所逼。

“共相残害”:色界中厌下欣上,例如在色界中讨厌欲界,向往无色界;在上界者不欢喜下界,故“共相残害”。“饮血、啖肉”:“饮血”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众生有默然的执着,止语而不与人交谈。“啖肉”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中众生执着功德。

野干之属 并已前死 诸大恶兽 竞来食啖 臭烟烽燎 四面充塞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野干”譬喻欲界的“贪”。已生色界,故已离欲界的“贪”。“诸大恶兽,竞来食啖,臭烟烽燎,四面充塞”:“诸大恶兽”譬喻色界的“贪”。可把欲界的“贪”吞噬,虽无冒烟,但仍有微细的热恼,仍有味禅的境界,故以“臭烟”喻之。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类为 火所烧 争走出穴 鸠槃荼鬼 随取而食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譬喻无色界。无色界比色界更高一层,修道人到无色界中,讨厌色界,因色界仍是有形相可见,色界众生被形相所局限,仍有苦粗相,在色界中被八苦五蕴所烧,故欲脱离色界牢笼生到无色界中。

“为火所烧,争走出穴”:“穴”譬喻色界天,“出穴”譬喻无色界天,到无色界中定力则更进一步。到无色界天,色界天灭,故以“鸠槃荼鬼,随取而食”喻之。“鸠槃荼鬼”譬喻本五钝使及五利使皆可得无色定,但文中执着五钝使厌色界天,而欣向无色界,五利使已证得无色界,故厌弃色界天,故曰:“鸠槃荼鬼,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 头上火然 饥渴热恼 周慞闷走

饿鬼腹大如鼓,喉细似针,故难填饱。头上着火,饥渴热恼,而漫无目的地四处乱跑。“饿鬼”譬喻四空处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空天虽已空但仍有识,未了生死,未得无漏饮食,犹如饿鬼未得无漏饮食,虽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顶,但仍未了生死,被无常所烧,故“头上火然”。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为八万大劫,天福享尽仍要堕落,被无常火所烧,得不到正道之食,故云“饥”。无助道浆水滋润,故云“渴”。在四空处众生,虽是三界中最高者,但有细微的八苦所逼,八苦仍存于八识田中,故云“热”。仍有微细诸惑: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惑:对境生贪爱。思惑:迷理起分别。尘沙惑:菩萨教化众生,必须通达如尘如沙那样多的法门,否则,自在教化,则为尘沙惑。无明惑:不辨是非,认假作真。因有诸惑故云“恼”。四空处众生仍在生死中,不想出离,故云“周慞闷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灾 众难非一

三界无安,故云:“甚可怖畏”。若不求出离犹如:“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是时宅主 在门外立 闻有人言 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

来入此宅 稚小无知 欢娱乐着 长者闻已 惊入火宅

“宅主”即佛,佛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着,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佛已证得法身地果位,故谓“在门外”。“立”即佛常存大悲心,欲救众生,故不住第一义空座。“闻有人言”:譬喻三昧,佛得三昧法,观机逗教。“汝诸子等”:五道中一切众生。“先因游戏,来入此宅”:此等众生初发心时求出此火宅,但未得三不退转(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仍有见惑和思惑。一切众生理性本清净,因无明妄起执着,而致生死相续,故以“先因游戏”喻之。“稚小无知”:即修行末圆满,被见惑、思惑、无明惑所缠。“欢娱乐着”:生于三界中不知出离,误以为此间是乐土。“长者闻已,惊入火宅”:譬喻佛怜悯众生,要到三界中度化众生。

方宜救济 令无烧害 告喻诸子 说众患难 恶鬼毒虫

灾火蔓莚 众苦次第 相续不绝 毒蛇蚖蝮 及诸夜叉

鸠槃荼鬼 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 百足之属 饥渴恼急

甚可怖畏 此苦难处 况复大火 诸子无知 虽闻父诲

犹故乐着 嬉戏不已

“方宜救济”:此时佛欲以大乘法救度所有众生。“令无烧害”:以免众生被五蕴火所烧。“告喻诸子,说众患难”:令诸子得悉,火宅中充满患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恶鬼、毒虫”: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灾火蔓莚”:五蕴之火四处蔓延,把三界烧坏。“众苦次第”:众苦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鸠槃荼鬼,野干狐狗,雕鹫鸱枭,百足之属”: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饥渴恼急,甚可怖畏,此苦难处,况复大火”:因既无正道之食,又无助道之浆,故惑饥渴,所以饥渴恼急,甚可怖畏。三界有各种怪物,何况复有大火所烧。“诸子无知”:一切众生无大乘根性。“虽闻父诲”:虽常受长者训诲。“犹故乐着,嬉戏不已”:仍逗留其间嬉戏作乐。

是时长者 而作是念 诸子如此 益我愁恼 今此舍宅

无一可乐 而诸子等 耽湎嬉戏 不受我教 将为火害

即便思惟 设诸方便

此时佛又作是念,诸子如此,更为我添烦恼。佛的愿力是度众生,而众生不知醒悟,故添佛愁恼。三界中实无可留恋,而诸子等,却沉迷留恋这三界。人在三界中,被无明缠绕,不发菩提心,不修菩提道,甚至根本不信佛。我有一个弟子,他的父母最近来三藩市,见其子在臂上曾燃香,大感不满。现在的人多是颠倒是非,本来燃香供佛,是对佛的一种供养,他们竟为儿子燃香供佛而感不满。人做颠倒事,一般人却不以为然,不加干涉。可是人要修道学好,却有亲眷反对,岂不是颠倒。

最近我有一个弟子,他见一切物件都在移动,有如在阳光注照下,可见微尘晃动。他这境界是开五眼前的一种现象,有时又如瞎了,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五眼正要开而未开时的现象。人若对这境界有所执着,或想得五眼,或不欲有此境界,若有所差池犯错或多管闲事,则五眼会闭。故开五眼后要具足定力,有定力才能生真正智慧。

“不受我教,将为火害。即使思惟,设诸方便”:众生不受教诲,恐怕都会被火所烧,佛即作思惟,既然众生不受大乘法教化,即以方便权巧之法教化众生。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 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 可以游戏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以上四句是劝转。“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是示转。“汝等出来”:是示转。“吾为汝等,造作此车”:即佛已证得佛果。“随意所乐,可以游戏”:即证转。劝转、示转、证转,乃三转四谛法轮。佛告诉诸子,我有一些玩具,比你们现在所玩的更有趣,有上乘之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置于门外,你们快出门外,我为你们预备了这些车,你们可随意驾驶到处游玩。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 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 离诸苦难

“诸子闻说”:譬喻闻慧。“如此诸车”:譬喻上乘妙法。“即时奔竞”:譬喻思慧和修慧。“驰走而出”:譬喻见地。“到于空地”:譬喻证得四果阿罗汉,即无学位。“离诸苦难”:到无学位,已了分段生死,但变易生死仍未了。

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 而自庆言

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 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 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

贪着嬉戏 我已救之 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 我今快乐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譬喻佛见诸子得出三界火宅。“住于四衢”:譬喻四谛。“坐师子座”:释迦牟尼佛坐于师子座上。“而自庆言,我今快乐”:佛见诸子免难而感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抚育此等诸子并不容易。“愚小无知,而入险宅”:他们幼稚无知,所以入火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火宅中既有毒虫魑魅,还四面起火。“而此诸子,贪着嬉戏,我已救之,令得脱离”:诸子贪恋嬉戏,幸而我已救拔他们出离火宅。“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我在所有人中,我是最快乐者。

以上的经文详细而言:“长者”即佛,长者有十德。“四衢”譬喻四谛。三十子及五百人既已出离火宅,到无学位上,对苦、集、灭、道四谛法已明了。众生未得度时,佛站在门外,为众生在火宅中而担忧。因佛具大悲心,不愿舍离众生,唯恐众生在三界中坠落。现见众生已免于灾难,故无所顾虑,佛遂坐“师子座”上。此时佛深感快乐。以前佛未遇具有大乘根性的众生,现在教化小乘众生已圆满,将要度大乘众生,故升“师子座”。已应得度的众生,此等众皆已得度,大乘众生已成佛,故“而自庆言,我今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譬喻佛教化众生,并不容易。我们天天讲经说法,弘扬佛法,也不容易。你们初遇佛法时,对佛毫不认识,现已学佛法一年,仍对佛法半信半疑,可见教化众生实不容易。佛在三万亿佛时教化众生以大乘法,故谓“生”,此等众生的菩提根在二万亿佛时已生长出。讲经说法责任重大,不可轻率乱讲,若把经义说错,使听者误入歧途,那么你的果报是坠地狱。佛在三万亿佛以前已以大乘佛法教化众生,期间有少数众生成熟,故云“育”。佛历尽千辛万苦,久经劫数,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种子,大乘的根基,故云“甚难”。“愚小无知”:譬喻众生的善根微薄,常被妄想所覆。

人缺乏智慧,才生五浊,而致受果报,故“而入险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譬喻三界中利使和钝使。“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譬喻三界火宅中有八苦、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而此诸子,贪着嬉戏”:众生起见爱惑,执着见爱,不能放下。“我已救之,令得脱离”:佛已救拔众生,离诸苦难。“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在一切人中,我是最快乐者。

尔时诸子 知父安坐 皆诣父所 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

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 诸子出来 当以三车 随汝所欲

今正是时 唯垂给与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尔时诸子得出火宅,见其父端然安坐于师子座上,乘机向其父讨车,譬喻佛正宣畅妙法莲华经大乘妙法时。“皆诣父所,而白父言”诸子恭敬地到父前,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譬喻彼等仍执着于小乘法、中乘法而对大乘法心怀疑惑。

以佛威德住世说法这么久,一般众生尚且生疑惑,难怪现在人对法华经的道理,半信半疑,与佛理得不到相应,皆因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真正生信心故。应除去以往一切的邪知邪见,生真正信心。“诸子出来,当以三车”:诸子已从火宅出来,当以三乘法度众生。“随汝所欲”:佛曾说三乘法,随个人所爱好而得证果。在法华会上,既然说三乘法是方便法门,必定有大乘法以教化众生,故云:“今正是时,唯垂给与。”

长者大富 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 阵磲玛瑙 以众宝物

造诸大车 庄校严饰 周匝栏楯 四面悬铃 金绳交络

“长者大富”:譬喻佛乃是三界至尊至贵之大富长者,佛在印度贵为太子,有转轮王德,而出家修行,并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备”。“库藏众多”:“库”是用以储存粮食的仓库。“藏”是藏于地下的宝藏。以“库”譬喻人的六根,内储如来藏性;六根门头显视宝贵的觉性。“藏”譬喻一切万行。以六度之法,庄严万行,每一度中皆具足万行,每一行中亦具足六度,所以六度万行是息息相关。一切法具足一切行,一切行中,也具足一切法。以无量行修无量法,以无量法成就无量行,故云:“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譬喻佛的四智,如无价珍宝。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以众宝物,造诸大车”:世界上有各色各样宝物,佛的法亦不仅限于四智,也有各种不同的法,如七菩提分、八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以种种法门,成大乘佛法;大乘法是由一切法成就。“庄校严饰,周匝栏楯”:譬喻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括大乘、小乘法,一切法中之无量义都尽在其中。陀罗尼能去除一切恶,奉行一切善。“四面悬铃”:譬喻四无碍辩。“金绳交络”:譬喻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都包括在内。

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常自思惟已度一切众生否?又要度如未度。如来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意谓已度生如未度,即是度众生而不执着度生之相;但若未度众生,不可自言已度。

众生乃众缘和合而生,从十二因缘演变而成人,蚂蚁乃至细菌皆是众生。我们不用往外找众生,人自性中已有无量众生。现在科学发达,可证明人体中有很多细菌和微生物,五脏六腑中有无量众生。人吃的食物也是众生,如猪肉、牛肉、羊肉、鱼肉等,这些肉类中有很多细菌。人吃这些肉类,故肚里就有了这些细菌的种子。吃那一类众生较多,即与之成为眷属,与之因缘加深,而致纠缠不清不能分离。吃猪肉多者,有机会生为猪。吃牛肉多者,则生为牛。若多吃米是否也变成米呢?米是无情,而众生是有情。若啖食有情众生,即生为有情众生。吃无情众生,却能助长法身慧性。人若禁食那一类众生,即是度那一类众生。“度”,即度过苦海,登涅槃彼岸。我们若明白其中道理,则不应吃众生肉。从前有一个吃肉的人,死后到阎罗王处,所有他生前曾吃过的肉类众生,都来跟他算帐,吃肉者还自我辩护说:“我虽然吃肉,但罪不应在我,应归咎卖肉贩。”于是阎罗王传召卖肉贩,卖肉贩亦自辩:“我所以卖肉,皆因有人买肉。若无人买肉,我又怎会卖肉呢?”

卖肉贩跟吃肉者互相争论,后来两人把责任推在屠夫身上,阎罗王又召见屠夫,屠夫也辩护:“我是宰猪,但是有人买,有人吃肉,我才会屠宰。若无人买,无人吃,我也不会宰。”于是各说各的道理,所说的尽是造罪业的道理。结果,阎罗王仍然判食肉者偿还血债。可见吃那一类众生,就与那一类众生结下不解之缘,所谓:“肉字里边两个人,里边罩着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楞严经中云:羊死为人;羊既可为人,猪牛亦可为人。若未开天眼通,不能观察其因缘,则以为猪即猪,羊即羊。人多吃众生肉,把本有灵明觉性埋没了,变成愚痴。故我们欲度众生,先要戒杀,不吃众生肉。人欲度众生,先度自性众生。度生还要离相,无所执着。

第二宏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人的烦恼在不知不觉中而生,无明现前,生烦恼会烧掉功德法财。

第三宏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经有无量数之多,去年你们学楞严经,今年学法华经、心经、金刚经、地藏经,各经典有其道理,多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佛教中有大乘法、小乘法、四谛法、六度法、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有八万四千法门,学一法门就要八万四千劫,何况一般人的寿命祇有三万六千天,法门未学完已死掉。可是,虽是学不完也要学,若不学更一窍不通。世界有各种不同的语言,没有一个人能尽通一切语言。语言尚且如此繁复,何况文字呢?文字千变万化,实不易学。故庄子云:“吾生亦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年龄,学习无穷的知识,根本做不到。学佛法何以要打坐?就是要学习我们自性中无量的经典,人自性中本有无量法门,人却舍本逐末,向外驰求,不知回光返照。心经中云回光返照观自在,自在则生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已空,其余诸法亦了。天天静坐,即回光返照,要勤修法门,不可一暴十寒。

第四宏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是世界最高贵者。世尊,即世出世之尊。成佛才是所有众生究竟的归处,故要发誓成佛,亦要度众生共成佛道。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这誓愿成。不要尽管他人闲事,所谓:“他不好,他不对”,不要祇看他人的错处,应除掉自己心中的妄想。即使是称心如意的事,也不过是快乐的妄想,应看破放下,证得中道了义。每天皆平稳地行持中道,终有一天会开悟,开悟即成佛。四宏誓愿是很重要,故如经文上说“宝绳交络”。

真珠罗网 张施其上 金华诸缨 处处垂下 众彩杂饰

周雨围绕 柔緛缯纩 以为茵褥 上妙细毡 价值千亿

鲜白净洁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壮多力 形体姝好

以驾宝车 多诸傧从 而侍卫之 以是妙车 等赐诸子

“真珠罗网”:譬喻佛的慈悲门。“张施其上”:譬喻佛有大慈悲,普度一切众生。“金华诸缨”:譬喻四摄法:(一)布施,真诚布施,不是出于勉强。因一切众生都有贪求,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行菩萨道要布施。(二)爱语,说话能令他人快乐,令人人都欢喜听。(三)利行,一切所作所为以利益他人为本。(四)同事,欲度某一种人,必先与之交友,共同相处,日子久了,自可度之。“处处垂下”:表示无所不度,到处行四摄法。“众彩杂饰”:多彩色以装饰此车。“周匝围绕”:车上庄严微妙。“柔緛缯纩,以为茵褥”:即前文所说“重敷婉筵”,故“柔緛”。“上妙细毡,价值千亿”:譬喻观照智慧。“鲜白净洁,以覆其上”:无一切恶即“鲜白”,意谓修身必先严持戒律。“有大白牛”:譬喻无漏智慧。“肥壮多力,形体姝好”:譬喻具足一切万法。“以驾宝车”:即以无漏智慧修大乘佛法。“多诸傧从,而侍卫之”:譬喻方便波罗蜜。方便法正是助大乘法者;修行无漏智慧,仍需要有其他各种法门协助。修无漏智慧,存贪念即有漏,有瞋心即有漏,有痴心也有漏,有慢心、疑心、邪见也是有漏。必先去除贪、瞋、痴、慢、疑,离一切习气毛病,才可得无漏智慧。外道及二乘都用此方便法。“傧从”也可用譬喻果地的神通,可以遂意而用。“以是妙车”:等依大乘法修行,将来得证佛果。

诸子是时 欢喜踊跃 乘是宝车 游于四方 嬉戏快乐 自在无碍

众生听闻大乘法,得悉大乘妙法之境界乃不可思议,妙不可言,而欢喜踊跃。依照大乘法修行,通达所有佛法,如四谛法、六度法、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无碍辩、四念处、四正勤等法具足,以法为精神食粮,但觉自在无碍。(未完)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三(新关注的师兄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