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浅释70: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若能不动心,那就有功夫了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3称)

宣化上人讲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这时,释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众不明白这种道理,所以用偈颂再说一次。

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 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发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 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 不乐多所说

释迦牟尼佛将前边长行的义理重说一次,叫一声阿逸多!你们应当知道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他们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学习佛的智慧。勇猛精进,没有懈怠的时候。他们从初发心起,一直到现在成了大菩萨,都是由我亲自教化,令他们发修无上佛道的道心。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们现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边虚空而住。现在从地涌出,来到法会做影响众,影响大众发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些大菩萨,他们修头陀(抖擞)行,也就是修苦行。他们志愿欢喜住在寂静的地方,不受喧哗的声音所扰乱。舍离大众的愦闹,也就是把烦恼舍去。换言之,把见思的烦恼、尘沙的烦恼、无明的烦恼等,统统舍离,他们不欢喜多说话,保持寂静。

头陀行有十二种的规定,简单说一说1、粪扫衣:把人家丢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净,缝制为衣。2、但三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条)、七衣(七条)、五衣(五条)。除此三衣外,不用其他长衣。以上二种,属于衣服方面的规定。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请,不食僧团之物。托钵乞食,令众生种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门乞食,不择贫富,以七家为限,不可多乞。5、日中一食:每日只食一餐,过午不食。现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凤毛麟角之少,多数持过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6、节量食:只受一钵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欲念,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

7、过午不饮浆:绝对不饮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种,属于饮食方面的规定。8、住阿兰若处:就是住在深山穹谷寂静的地方,远离闹市的喧哗,令身心清净,安心修道。9、住坟墓处: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观,远离五欲之念,不生贪欲之心。

10、住树下处:住在大树之下,但不可超过三宿。过三宿后便搬到别处去,为兔生攀缘心故。11、住露天处:在树下住,尚有庇荫。今为去贪心,而住在露天处。12、常坐不卧:无论住在那里,都是坐禅式的跏趺坐。所谓“夜不倒单”,也就是胁不着席。以上五种,属住处方面的规定。

修苦行的行者,应该遵守这十二条规定,否则,对于衣食住起了贪心,就障碍修道。可是法无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条修行,可是要彻底,有始有终。慢慢习惯成自然,就能完成头陀行的规则。

如是诸子等 学习我道法 昼夜常精进 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坚固 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 其心无所畏

这些弟子们,依教奉行,学习我所教化的佛道与佛法。他们为求佛道的缘故,所以昼夜六时,勇猛用功,没有懒惰的情形。众生都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烦恼,用五停心观来控制。对于多贪的众生,令修不净观。观察本身是个臭皮囊,九孔常流不净物,没有一处是清净的。对于多瞋的众生,令修慈悲观。有慈悲心的人,对任何人不会发脾气。视一切众生,如同子女,如是观,便生慈悲心。对于多痴的众生,令修因缘观。观察十二因缘法,而能悟生死流转之理。对于多障的众生,令修念佛观。不用修观空、观假、观中的法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对于散乱的众生,令修数息观。计算吸气的数,或者计算呼气的数,久而久之,而能控制心猿意马的妄想,停止散乱心。这是修道人必须修持的课程。

他们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虚空之中。他们的志念力,非常坚固,绝对不退转。精神集中,披精进铠,持智慧剑,勇猛向前。恒常勤求佛的智慧。说种种不可思议的妙法。他们常现师子吼,说法时,心无所畏惧。

我于伽耶城 菩提树下坐 得成最正觉 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 令初发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

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 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

释迦牟尼佛说:“我在摩竭提国伽耶城的外边,尼连河畔,菩提树下打坐。在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发愿:‘如果我不开悟,永远不起此座。’坐到四十九天的晚上,见东方的明星,闪闪发光,因而悟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

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三叹奇哉:“奇哉!奇哉!r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因为有妄想。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因为有执着。这个妄想执着,把应该成佛的众生挡住了。好像一条光明大道,通行无碍,可是在中间有道墙,把路挡住了,就不能向前进行。

玆举出一个事实来说明,现在德国的柏林市,在市中建筑一道高墙,隔离东西德人,不能自由通行,不能随便来往。这道墙就是障碍物,将德国人分为两个集团,一个是民主集团,一个是专制集团。生活思想有天渊之别。成佛的障碍,就是妄想执着。如有妄想执着,佛的智慧不能现前。因为不能开佛的智慧,所以不能成佛。若能将妄想执着放下,那么,就能开佛的智慧,即刻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成就佛果?他就是把妄想执着放下。本来他是太子,在宫中享受既美满又豪华的生活,将来可做转轮圣王,统治四天下,可是他放弃王位。而且又把美丽的娇妻舍下,又把活泼的爱子放下。他觉得生老病死太苦了,所以出家修道,彻底寻求了生脱死之法。

佛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在二十一天的时间,于定中为法身大士说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可惜小乘人的善根不够,不明白一真法界的道理,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佛以慈悲为怀,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以后又转十二因缘法轮,然后再转六度万行法轮。最初转华严法轮,可惜一般人不能接受。又转阿含法轮,又转方等法轮,又转般若法轮,最后转法华妙法轮。法华是佛的本怀,本想开始就说法华,因为观察众生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先转权教的法轮,然后再转实教的法轮。现在机缘成熟,所以转无上法轮。

当这个时候,我乃教化这些无量大菩萨,令他们初发菩提道心。现在他们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们完全应当证得成佛的果位。我以前对你们所说的法,那是方便语。我现在对你们说的法是真实语。你们大众应当专一其心,来信受我所说的法。我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道了。所谓“非生示生,非灭示灭”。本来不生,示现一个生;本来不灭,示现一个灭。在梵网经上说:“我来娑婆世界八千返。”就是说已经有八千次了。这些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虚空的菩萨,都是我在过去成佛的时候,所教化的大众。

阿逸多!你所问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他们跟那位佛发心?是谁教化他们呢?他们修持什么法?他们读诵什么经?你现在明白了吧!他们修的是法华法门,他们念的是法华经典。他们是来护持法华,他们是来供养法华。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当这个时候,弥勒大菩萨和无数无量诸菩萨等,都生起疑惑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情太奇怪了,未曾见过这种事情。他们都有这种念头:怎会有这种道理?世尊这样的年轻,于地涌出的菩萨,如此的年老,怎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而能教化这样多的菩萨,令他们都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上。这是闻所未闻的奇事,于是乃向佛请教开示,便对佛言。

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

弥勒菩萨等请问佛:世尊!如来以前做太子的时候,为求解脱之道,乃走出王宫,到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坐在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您成佛开始,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而已。释迦牟尼佛于十九岁时,出家修道。最初六年,到处访问善知识(当时外道),不得解脱生死的要法。又在雪山苦修六年,自求解脱之法,每日只食一粒芝麻和一粒麦子,来维持生命。当时陪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父系有三人,母系有二人。其中有三人,受不了这种苦行,乃离佛而去,到鹿野苑去修行。此苑乃是当时外道所修行的圣地。剩下二人,发心陪同太子在雪山修苦行,认为修行就要受苦,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抱定宗旨,不生他想。专心致志来求解脱。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

六年后,佛的身体,骨瘦如柴。有一天,天女献乳粥,佛接受供养,吃了乳粥。这二位同修则顿生疑心,认为佛生退道心,于是二人也离佛而去,到鹿野苑同先来三人同修,以求道果。此时,释迦牟尼佛喝了乳粥之后,身体恢复健康,乃在尼连河沐浴,身心清净。然后到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之前,睹明星而悟道。此时,佛正是三十岁。

佛成佛之后,观察因缘,先到鹿野苑度同他一起修行的五人,就是憍陈如、额鞞、十力迦叶、跋提、摩男俱利。为他们说四谛法(苦集灭道)。他们闻法之后,证得阿罗汉果。有首偈颂:“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岁游历三十成,说法度生五十岁,是则共寿八十年。”

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您成佛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怎能在这样少的时间,大做佛事,度了这样多的菩萨?以佛的势力,以佛的功德,而能教化这样多大菩萨,他们皆当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开近显远的大教。这种道理,不是凡夫所能明了的境界。

佛说法有五十年的历史,有首偈颂这样地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佛在菩提树下初证佛果时,在二十一天时间内,说一部华严经。佛在三十一岁时,开始说阿含经,说了十二年。在四十三岁时,开始说方等经,说了八年。在五十一岁时,开始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在七十二岁时,开始说法华经。在八十岁二月十五日,于一昼夜间,说一部涅槃经。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假使有人在千万亿劫中计算这些从地涌出菩萨的数目,也不能计算穷尽,究竟有多少菩萨?这些大菩萨,从久远以来,在无量无边诸佛的处所,已经种植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成就菩萨道。他们常修梵行,也就是清净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像这种事情,世间人不会相信的。譬如有人,他的面貌很美,头发很黑,年纪不过二十五岁左右,可是他指着百岁老人说:他就是我亲生的儿子。这位老人承认是事实。乃指少年人说: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事情,怎能令人相信?简直是难以置信。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佛也是这样的情形,好像年轻人指年老人为子一样。佛成道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这些大菩萨已经在无量千万亿劫前,为求佛道的缘故,勤加修行,勇猛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毫无懈怠。他们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能入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定、四空定、灭受想定。能出师子奋迅三昧,能住超越三昧。

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来讲的。若是按照别教的教理来讲,从初地到十地,这叫善入。从十地倒驾慈航,再入凡夫所修的事,这叫善出。从妙觉圆满,这叫善住。若依照圆教的教理来讲,人法性三昧,叫做善入。首楞严三昧,叫做善出。无缘三昧,叫做善住。这是按照藏通别圆四教来讲的三昧。其实三昧有百千万亿那样之多。这些大菩萨,都获得大神通力,任运自在。神通有大小之别,大神通是菩萨神通,小神通是罗汉神通。罗汉的神通,只有十八种变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者入地如水,入水如地,能在虚空中行住坐卧等等变化而已。这些大菩萨在很久以前,修行清净行的法门。善于从浅入深来修一切善法。又能善巧回答所问的难题。这是人中最最尊贵之菩萨,在一切世间,甚为希有,难得一见,成为瑰宝。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世尊才说证得佛道的时候,初令这些菩萨发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导他们,令他们皆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道迈进,直达无上正觉的果位。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世尊!您成佛的时间没有多久,怎能做出这些大功德事业呢?我们大家虽然相信佛所说的法,乃是随顺众生的心意而说的一切法。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说出的言语,没有一句是虚妄的。佛所知道的、佛所觉悟的、佛所教化的,统统是通达无碍。可是我们深恐将来初发心的菩萨,在佛灭度之后,若是听到这种道理,或者不会相信,或者不会受行。为什么?因为初发心的菩萨,认为年轻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萨。他们既然不相信这种事,就会生出谤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业,将来要堕落于三恶道,所谓“起惑、造业、受报”。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为这种缘故,我们大众请求世尊,愿为解说,解除在法会大众的疑惑。不但解除我们大众的疑惑,也解除未来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们闻到这种事之后,也不会生起疑惑之心。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愿意再重新宣说这种道理。用偈颂来说明。

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 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涌出

弥勒菩萨说:释迦牟尼佛是从释姓种族出生,后来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成佛。世尊从成佛到现在,时间很短,不过四十多年。这些无量从地涌出的菩萨,皆是佛之子,其数无边,不可以测量。就是菩萨的智慧,也无法晓得究竟有多少?他们在很久以前,已经修行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变化无穷。他们善于修习六度万行之菩萨道,不受世间法所污染。他们修清净出世法,好像莲华在水一样的清净,所谓“出污泥而不染”。现在他们从地涌出,来到灵山法会,聆听佛演畅法华妙法,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盛会。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别说

从地涌出的菩萨,对于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这种事情,真是不可思议。这种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为什么会令人不相信?因为佛得道的时间甚近,所成就又是这样之多,教化菩萨又无量无边。希望世尊慈悲,为我们大众解说一番,解除大众的疑惑。恳祈世尊实实在在告诉我们,分别为我们说明白。

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 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

譬如有个年少力壮的人,他的年龄只有二十五岁。可是指着百岁的人,说是他的儿子。这位老人,头发也白了,脸面也皱了。这个少壮人说:这个老人是我亲生的儿子。那个老人也说: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父亲年少,儿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会有人相信这种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 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世尊也是这样的情形,从成佛到现在,没有很长的时间,可是教化的菩萨,所立的志向,非常坚固,犹如金刚。所发的誓愿,非常广阔,犹如大海。他们的心没有恐惧,他们的意没有怯弱,所谓“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些菩萨,从无量劫以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善巧解答难问,所谓“辩才无碍”。其心无所畏惧,不受威胁,皆成就四种无所畏。是那四种呢?1、总持无畏。2、知根无畏。3、决疑无畏。4、答难无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 善能分别说

不乐在人众 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他们用忍辱心来决定。他们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三十二相。他们的威德十分严肃,令人起敬。十方诸佛也赞叹他们的功德,他们善于分别说一切佛法。

各位学佛法,要会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则,境界来考验,就糊涂了。若是认识境界,就能转境界。若是不识境界,就被境界转。所谓“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无论是顺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执着它。若能不动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什么是顺境界?就是有人赞叹你。这位法师,严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又持银钱戒,除了三衣一钵之外,身无长物,真了不起。你听了这些奉承话,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还要甜。这就被境界转了。什么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诽谤你。这个法师,好吃懒做不修行,终日睡觉不做事,简直是依佛吃饭,靠佛穿衣来混生活。你听了之后,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黄连还要苦,这就被境界转了。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认识境界,没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转,那就失了道业。从地涌出无量大菩萨,不欢喜住在闹市中,愿意住在寂静之处。他们常常在禅定中,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轻安境界。为求佛道的缘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虚空中。

我等从佛闻 于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 演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 生疑不信者 即当堕恶道 愿今为解说

弥勒菩萨又说:我们大众闻佛所说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又见到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因为亲见亲闻的缘故,所以对于此事不再怀疑。愿佛为未来初发心的菩萨,演说这种道理。因为他们的信根不坚固,善根不深厚的缘故。假使有人对妙法莲华经的境界,不能开解而生怀疑心,不生信仰心,将来会堕三恶道。唯愿世尊慈悲,怜愍未来的众生,解说这种的因缘。

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

这些无量无边的菩萨,怎能在很少的时间,教化他们发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何谓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萨位,不退于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对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对于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未完)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目录

法华经浅释69:佛现在说的妙法莲华经妙法才是真实法,以前说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门

法华经浅释68: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过一念之间而已

法华经浅释67:此妙法莲华经正如转轮圣王髻中之宝珠一般珍贵,不会随便为人演说

法华经浅释66:若法师真正有德行,可以加以赞叹,但勿称其名称

法华经浅释65: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

法华经浅释64:忍辱仙人答,若我生瞋恨心,将来就不能成佛,乃至堕地狱...

法华经浅释63:我们常穿忍辱的铠甲,为弘扬流通妙法莲华经甘愿忍受种种难忍的事

法华经浅释62:劝说他人读诵奉持这部妙法莲华经,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法华经浅释61:要相信生生世世来反对你、给你苦头吃的人,都是在帮助你成佛

法华经浅释60: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以反面人物来助佛成道

法华经浅释59:假使有人能护持妙法莲华经,等于供养佛和多宝如来一样有功德。

法华经浅释58: 结跏趺坐的功德能生戒力、定力、慧力,三力具足

法华经浅释57:拜佛能将无量劫的罪业消灭。拜佛是拜自性佛.

法华经浅释56:你所见物质的见其实也是假的,看不见的那个才是真的

法华经浅释55:受持法师就是受之于心、持之于身,永不忘经义

法华经浅释54:佛给法华会中的二千位有学无学位的声闻授记

法华经浅释53:悭法是修行中之大障碍,果报不只是愚痴,还会得哑吧之果报

法华经浅释52:谁若能精进勤奋教化众生,谁即是清净佛国土

法华经浅释51:佛法本来是只有佛乘才是实乘,没有缘觉乘、声闻乘之分

法华经浅释50:佛法都是讲因果,若无此因,则无此果。

法华经浅释49:众生也必须要具足无量功德才遇见佛

法华经浅释48:凡是修道证果的人,都要经过魔考的一关

法华经浅释47:佛给摩诃迦叶及三位大弟子予以授记

法华经浅释46:现前听法所得之功德及果报,使我们与之前判若两人,但自己不知道

法华经浅释45:一切诸法性虽空寂,然救度众生乃必须之事

法华经浅释44: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缘相助

法华经浅释43:能有机会听闻法华经的人皆有大善根,否则不得入此法门

法华经浅释42:若人能信解经中之义理,继而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法益

法华经浅释41:唯有对有大乘根性的人,才可说法华经上乘妙法

法华经浅释40:佛历尽千辛万苦  久经劫数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种子根基

法华经浅释39:修道人必须具足择法眼,明辨是非,择善而从

法华经浅释38:精进分身精进\心精进。拜经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进。

法华经浅释37:人有业障才有烦恼,应消除业障,修忍辱行

法华经浅释36:人若能保持无漏,定会成佛。无漏即驾上白牛车

法华经浅释35:学佛法不可有分别心,无论任何法师说法,都应虚心地听法

法华经浅释34:那些人乐于诵经、学佛及助印经典,故得智慧

法华经浅释33:妙法莲华经乃是至高无上法中之王;佛说此经去权智而说实智

法华经浅释32: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

法华经浅释31:能听过妙法莲华经的人不容易找到,犹如优昙华那么罕见

法华经浅释30: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法华经浅释29:不要把念佛看得那么容易,一旦业障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

法华经浅释28:在末法时期能来此学佛听经者,如黄金一般罕有

法华经浅释27:真正修道者,不会怕别人比自己好

法华经浅释26:三世诸佛的目的就是教化众生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

法华经浅释25: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

法华经浅释24: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

法华经浅释23: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亦有他的执着

法华经浅释22:在每一个法界里,皆有十如是

法华经浅释21: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

法华经浅释20:切记修行者要仗自力---佛陀本无种,众生当自强!

法华经浅释19:万劫不离一念心,时间的长短无非分别在心

法华经浅释18:宁可修行死,莫为偷安活

法华经浅释17:若人悭贪不舍,亦不行布施,则永远不能了生死

法华经浅释16:作功德即修福;听经诵经及研究佛法则名为修慧

法华经浅释15:作为一个人之最基本条件是持五戒

法华经浅释14:功德生时烦恼灭,烦恼生时功德灭

法华经浅释13:释提桓因、四大天王、龙王等与其眷属,同时到法华会上。

法华经浅释12: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

法华经浅释11:我们对于佛法有真正的大信心,我们也就是菩萨摩诃萨

法华经浅释10: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等大阿罗汉

法华经浅释09: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

法华经浅释08:没有定力就会起瞋心,看人看事都觉得不顺眼

法华经浅释07:在每一部经前面都有六种成就,佛才说法

法华经浅释06: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的因缘

法华经浅释05:唯有莲华才真正可以比喻妙法。因为莲华是花果同时

法华经浅释04:讲一些公案给大家听,来证明法华经妙法的妙处

法华经浅释03:那一个法门可以治你毛病,那一个法门就是第一

法华经浅释02:无论任何修学佛法的人都一定要谦、恭、和、敬。

法华经浅释01:天地间所有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妙的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新关注的师兄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